职业指导视角下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之帮扶

2012-01-29 21:00黄咸强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7期
关键词:职业指导贫困生困难

黄咸强

(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 广东 广州 510725)

职业指导视角下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之帮扶

黄咸强

(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 广东 广州 510725)

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是高校就业工作中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面对这一群体在就业与择业过程中存在的许多思想问题,高校帮扶工作的价值及引领作用乏力。因此,必须实现帮扶工作与职业指导的有机结合,以职业指导为载体,使帮扶工作契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不断增强帮扶工作对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引导和促进作用。

职业指导;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

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是高校就业工作中不可忽视的群体,帮助他们实现充分就业,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高校稳定乃至社会和谐与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目前这一群体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存在许多突出的思想问题,同时,高校开展帮扶工作的价值引领作用乏力。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实现帮扶工作与职业指导有机结合,构建就业帮扶工作的新框架,充分发挥帮扶工作在引导和促进高校贫困生就业中的积极作用。

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特征分析

高校贫困生是指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大学生。有一些高校贫困生由于自身及所处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相对就业困难,形成了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即家庭经济困难并且就业困难的大学生群体,他们面临经济窘迫和就业弱势的双重困难,就业帮扶工作的开展应当紧密结合这一群体就业的基本特征。归纳起来看,其就业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在人格方面,缺乏自信,害怕挫折,情绪敏感,存在一定程度的就业焦虑 家庭贫困既使高校贫困生的就业要求迫切,背负着比普通大学生更大的就业压力,又使他们很多人心存自卑,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缺乏自信,害怕竞争,不敢冒险。同时,在择业范围、择业方向上受到观念束缚,对中西部地区10省、17所高校的调查显示,在高校贫困生期望的发展地区中,“大城市”和“中小城市”超过90%,而“农村”的比例只占5.45%。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时,高校贫困生易产生不稳定情绪,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有茫然失措、焦虑等心理问题的贫困生几乎是非贫困生的2倍,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他们的就业难度。

综合素质欠缺,就业竞争力相对不足 高校贫困生多是在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接受的中小学教育,很多培养综合素质的课程,如音乐、美术、外语、计算机等,要么没有开设,要么学习条件比较差。进入大学后,为了获取奖学金和生活费以缓解沉重的经济压力,他们只得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到学习和兼职上,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参加各种社团和校园文化活动,导致在语言表达、人际沟通、组织协调、实践创新等方面都要逊色于其他同学。而在选择兼职的时候,也是经济考虑优先,对自身专业素质、个人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由于个性缺乏全面充分的发展,综合素质相对欠缺,就业竞争力大打折扣。

就业资源相对较少 高校贫困生多来自穷乡僻壤或者城镇低收入家庭,家庭的经济状况使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缺乏宽裕的资金支持,甚至在简历制作、交通、形象包装、门票等求职成本面前望而却步。从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求职成本在1000元以上的已达到受调查人数的57.7%,不断增加的求职成本使高校贫困生在就业过程中遭遇困境。同时,他们个人拥有或者家庭可以提供的用于就业的社会资源相对匮乏,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就业的难度,使成功就业的几率低于其他占有较多社会资源的学生。

就业预期非理性化 由于对经济窘迫境况的刻骨铭心,高校贫困生中许多人补偿心理倾向严重,希望找一份好工作尽快改变家庭经济困难状况,总倾向于比较稳定、福利待遇高的工作,不愿意到风险大、变化快的行业,害怕就业单位解散或倒闭使自己再陷贫困。对中西部地区10省、17所高校的调查显示,在高校贫困生期望的就业单位中,“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国营企业”占将近60%。然而,高校贫困生心目中的理想工作单位往往竞争激烈,且用人单位对各方面的要求都较高,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机会较少。就业预期“高不成、低不就”的非理性表现必然导致求职过程的难度加大,寻找与磨合过程加长。

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工作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帮扶工作的通知》下发后,高校对学生就业帮扶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新认识,也出台了一系列实施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职业指导的角度看,高校对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

就业观念教育缺乏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支持 由于师资不足和大学生数量日益增加,我国高校的就业观教育运用的群体性指导涵盖面过宽,一般采取大班授课和讲座灌输的形式,大都是泛泛而谈共性问题,缺乏对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研究、了解及分类指导的经验和方法。对中西部地区10省、17所高校的调查显示,高校贫困生对学校提供的职业指导的满意程度选择“一般”和“不满意”的占79.66%,充分表明,缺乏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支持的就业观教育效果必然不理想。

政策上偏重经济资助,就业能力的培养措施少 高校对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进行帮扶的政策重点仍然放在物质资助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上,通过奖、贷、助、补、减等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的很多实际困难,但是,对高校贫困生加强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潜力的开发、就业劣势的转化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很少,没有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求职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重新调整帮扶目标,把提高就业能力作为就业帮扶工作的着眼点,是帮助高校贫困生实现充分就业的现实需要。

心理咨询与职业咨询脱节,专业化的就业心理辅导缺乏 许多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针对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心理的专门研究和辅导仍然非常缺乏。一方面,高校虽然有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但大都缺少职业指导的实践经验,职业咨询能力较差,不能有效协助当事人更好地解决在选择职业、安置就业和职业发展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高校各级就业指导机构人手紧张,专业化程度不高,针对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研究不够深入,更缺乏对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科学把握,以致在实践中往往以单一的思想教育替代专业化的就业心理辅导。

侧重就业安置,缺乏全程化的职业生涯教育 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存在,对一些片面看重就业率的高校而言就是“烫手的山芋”。这种急于“抛售”的思想导致职业指导的急功近利,追求速效性的“就业安置”,当然也只能取得短期效益。由于缺乏贯穿大学学习全过程的职业生涯教育,高校贫困生群体不能根据社会需要系统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弥补弱点与劣势,靠毕业时的突击教育,能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已非常有限。

加强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

针对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基本特征以及帮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这一群体的帮扶工作必须与职业指导紧密结合,以职业指导为载体,使帮扶工作能够满足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实际需求,才能不断增强帮扶工作的实效性。

以就业观念教育为切入点,开展预防性职业指导 就业观折射了人生观、价值观,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要实现充分就业,转变就业观念是关键。以就业观念转变为先导,体现了预防性职业指导和教育强调提前解决、唤起自助的理念。因此,应通过职业指导课程、讲座以及其他形式,指导高校贫困生从自身的条件出发,摆正心态,合理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和成才观。要有效促成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转变不合理的就业观念,必须根据问题的特点和类型开展分层、分类、细化的预防性帮扶工作。比如,针对“好不容易考上大学跳出了农门,只希望在大城市比较安稳的单位就业”的思想,要引导他们拓展就业思路,到社会发展需要的地方施展才华,社会背景才可能为个人提供很多机会,其发展的道路才可能一帆风顺;针对急于改变家庭经济困境而一味盯着更高待遇择业的思想,要引导他们走一条面对现实、降低起点、先融入社会,再谋求发展的道路;针对被动等、靠的依赖观念,要通过积极的沟通和互动,唤起他们自助的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树立责任分担的自助观念,理性、积极地对待自己的就业。

重点推荐与技能训练并举,实施两个“联结”的职业指导 对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既要联结就业推荐,又要联结教育培训,方能产生最大的效果。一方面,要做好就业的重点推荐。及时便捷、有针对性地向高校贫困生提供各种就业信息,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主动向用人单位介绍他们的优点和长处,使用人单位能够通过学校的推荐,发现他们的内秀,提高其就业成功率。另一方面,要搭建校内教育培训平台,强化技能训练。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对学业和专业技能培训的指导,帮助高校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二是举办素质拓展训练营等各种活动,帮助他们激发潜能,提升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三是开展就业技巧指导,通过提供个人形象设计、简历制作辅导、模拟面试训练、政策咨询等服务,帮助他们掌握求职的方法与技巧,免遭不必要的挫折,建立自信,提高求职能力。

经济援助与心理帮扶相结合,提供系统、持久、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支持 经济因素在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中仍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并贯穿在这类群体的择业心态、职业取向、求职消费和还贷信用等方面和过程中,也是这类群体就业心理问题的重要诱因。对高校贫困生提供系统、持久、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支持,必须把经济上助困与心理上解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在经济援助方面,必须因地制宜,积极拓展资助渠道,不断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除了通过正常的奖、贷、助、补、减等资助方式外,高校还应设立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专项资金,从学生奖助专项经费中列支,主要用于补助这类群体在求职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如交通费、简历制作费、招聘会门票费、通讯费、培训费、体检费等。这些做法既可以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求职方面的经济压力,又可以使他们感受到学校的人文关怀。在就业心理辅导方面,应针对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重点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加强对他们的就业心理调查研究。通过行为观察、个人访谈和调查问卷等方式,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心理困扰表现和原因,针对不同类型如焦虑型、抑郁型、虚荣型的心理特点拟定相对应的辅导计划,通过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等方式,帮助他们化解就业心理问题和障碍。二是培养他们心理自助的能力。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求职挫折,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并教会他们掌握积极的心理自卫方法,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重视职业生涯教育,进行全程化指导 对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不是一项等到毕业前才做的工作,从大学一年级就要开始做。要通过对影响个体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测定、分析,帮助高校贫困生确定个体奋斗目标,指导他们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个性化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将其分解到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按步实施,适时修正。积跬步以致千里。随着经济窘迫、观念落后、资源匮乏、技能不足等就业劣势的改善,职业潜能的开发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到毕业时,这一群体的就业竞争力必然会大大提升。当然,在全程化指导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唤起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寻求自我改变的内在动力,才能实现职业生涯教育对他们的真正意义。

总之,关注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对他们进行指导与帮助是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公平、就业公平的必然要求。高校在开展帮扶工作的过程中,应针对这一群体就业的基本特征,通过有效的职业指导,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培养积极主动的自助意识,增强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合理规划职业发展路径,实现自身就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1]张欢,王丽.中西部十省高校贫困生就业愿景现状调查报告[J].高等教育研究,2008(3):39-45.

[2]彭时敏.地方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4.

[3]卢玲.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01.

[4]杨建超.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现状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91.

[5]张小建,等.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68-115.

[6]张小建,等.创新职业指导——新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119-136.

[7]孙昊.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32):101.

[8]程良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训练[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71-176.

□有话职说

生活的情况越艰难,我越感到自己更坚强,甚至也更聪明。

——高尔基

G712

A

1672-5727(2012)07-0074-02

黄咸强(1974—),男,湖北黄石人,硕士,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讲师,党总支副书记,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

猜你喜欢
职业指导贫困生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教育部:中职学校应至少配备1名职业指导教师
选择困难症
试论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浅谈职业指导推动高职动漫专业学生就业的作用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有困难,找警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