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副刊作品连续三年获奖得失谈

2012-01-31 02:14文/徐
中国记者 2012年8期
关键词:新闻奖副刊衢州

□ 文/徐 勤

报纸副刊作品连续三年获奖得失谈

□ 文/徐 勤

本文作者发表在地市报的副刊作品连续三年获得省级新闻奖和中国新闻奖,以下这篇文章既有诀窍,也有作者对不足的思考,可资借鉴。

最近三年,我有三篇副刊作品获得较高层次奖项:发表于2009年7月1日《衢州日报》的《都是“弱势群体”?》获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初评金奖,发表于2010年4月7日《衢州日报》的《我们为什么那么焦虑?》获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初评银奖、2010年度浙江新闻奖二等奖,发表于2011年1月6日《衢州日报》的《推敲推敲“我为党工作数十年”》获2011年度浙江新闻奖二等奖。作为地处一隅的地市报编辑,三年时间中能有三件作品获得省新闻奖二等奖以上的奖项,让我享受到了一种成就感。而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这几篇小文章,对其得失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话题新是文章生命的根本

一篇言论,其价值就在于能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最忌的就是人云亦云的陈词滥调。这三篇小文章之所以能获奖,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还有点新意,或者是话题比较新颖,或者是老话题能讲出新意。

《都是“弱势群体”?》一文,就是较早发现并提出社会上“自我弱势化”问题。笔者看到许多在社会上有较高地位、很强势的群体,自我感觉却是弱势群体,从而产生一种“受害者”心理。是真实也好,是矫情也罢,这样一种自我感觉的蔓延、弱势心理的泛化,是有害、负面的。看到这个问题之后,我又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这种心理的实质是什么?产生的根源是什么?于是写了《都是“弱势群体”?》一文。这篇文章提出了“受害者”心理蔓延问题,并指出产生这种心理的实质是社会转型,人们在思想上的不适应,因而造成认识上的错位,其根本原因还是人们长期以来习惯于按潜规则办事,不习惯依法办事、按规则办事,其思想根源是封建特权意识作祟。从而提出要从人的灵魂深处清除特权意识,真正树立起平等意识、法治意识,自觉地按规则办事、依法办事。文章2009年7月1日在《衢州日报》见报后,先后被《大家文摘报》《杂文选刊》等报刊转载。时隔数月之后,在许多报刊出现了同一主题的文章,可见本文提出的问题之新、观点之新。

《我们为什么那么焦虑?》则较早地提出了“全民焦虑”问题。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急剧变化,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外部刺激和挑战,也使得人们一下子难以适应。于是,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焦虑却成为现代人的心理病,可以说,中国正进入“全民焦虑”时期,而这也是现代化路上的阵痛。《我们为什么那么焦虑?》分析了出现“全民焦虑”的原因,指出社会转型的变化与竞争、不确定性等压力源是形成焦虑的主要原因;此外,民生保障不健全及社会不公现象,加剧了中低层民众的焦虑感;还有信仰的相对缺失,崇权拜金主义盛行,也是导致全民焦虑现象的一个原因;人们都认为赚到钱才能“赚”到幸福,钱多才幸福,这种衡量标准让人陷入永不知足的状态。文章最后提出,作为个体,我们应努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并适应时代,防止焦虑的负面情绪蔓延。这篇文章2010年4月7日在《衢州日报》见报后,引起读者较强烈的共鸣,4月14日就被《报刊文摘》转载,后来还被《特别关注》等文摘类报刊转载,在网上反响也较好,还有人就本文提出的“全民焦虑”问题写文章继续谈自己的看法。

《推敲推敲“我为党工作数十年”》则是从流行了数十年的一句话中看到了问题。“我为党工作数十年”是一些领导干部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人们对此早已习以为常,从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其实,这句话是有潜台词的。本文指出了这句话的问题,实质就是以工作资历要求党向自己感恩,以此向党伸手。指出这句常见话中,其实是人们长期存在的一种错误认识,指出其要害是有些党员干部忘记了宗旨,向党撒娇伸手、要挟组织,其实质是封建特权意识作祟。文章提出一个共产党人如何正确看待自己、如何正确看待组织、如何正确看待工作、如何自我评价的问题,并从人性与党性的不同角度,指出一个领导干部应向党和人民感恩而不是要求党和人民向自己感恩,从而提高思想境界,端正个人与组织、个人与人民的关系。这篇文章能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到问题的实质,观点同样新颖,同样有独到的见解、较深刻的主题,老话题讲出了新意。文章见报后在读者中反响较强烈,被多家报刊转载。

这三篇文章都还算有点新意,这是在众多好文章的角逐评比中能够胜出的根本原因。

好的由头是文章成功的一半

议论不可能凭空而发,总得有个由头,杂文当然也是如此。

《都是“弱势群体”?》是从媒体上的两条相同题材的新闻引出的议论。一条是河南济源市城管因待遇太低而上访;一条是重庆市一城管执法人员在执法时被西瓜贩砍伤。在这两起事件中,当事城管不约而同地说自己是“弱势群体”。由此,文章提出了“弱势心理”泛化问题。《我们为什么那么焦虑?》则是笔者从生活中摄取的几个小镜头,作为话题的由头。

如:在电梯中,人们总是一进电梯就急按按钮要关电梯门,那么几秒钟时间都等不及;红绿灯前,总有人抢红灯,为了几秒钟时间而不顾危险;打开电脑,有人拼命地敲打键盘,想更快一点;大街上,人们都是行色匆匆……通过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小镜头,提出“全民焦虑”问题。《推敲推敲“我为党工作数十年”》也是从新闻事件中引出的话题。事情的缘由是湖南省冷水江市人事局长曹长清大学未毕业的儿子就已安排进市财政局工作,此新闻引起轩然大波,各媒体已有许多时评文章就此事展开批评。本文从曹长清在给冷水江市委、市政府《请求安排子女工作的报告》中的一句话展开议论,即“在即将退出工作岗位之时,特向领导提出将儿子安排到市财政局工作的报告。为党工作几十年,从未因个人的事向组织上提出过要求……”批评一些官员特权思想的根深蒂固。

总结这三篇文章,可以看出,引出议论的话题典型不典型、新鲜不新鲜,也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有无深度,有无吸引力。《都是“弱势群体”?》一文,引出议论的由头非常典型,也非常单一。这就有利于议论的展开和深入,所以此文在这几篇文章中是最有深度的。在人们的印象中,城管绝对是很强势的,常以欺侮弱势群体的小商小贩的面目出现,而他们的自我认识却是“弱势群体”。并且,在这两起事件中,他们还真的有点“弱势”。由此引出对“弱势群体”的议论,就能一下子抓住读者,对议论的深度、集中度都很有好处。《我们为什么那么焦虑?》中所举的几个生活小镜头确实也是人们一种内心焦虑的不自觉表现,也能反映“全民焦虑”这一主题,但现在再来看还不是特别典型,尤其重要的是,这几个小镜头都只是现象,没有一个具体事件作为一篇言论文章的由头,缺少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力量。几个小镜头放一起,还有点多而杂的感觉,有的小镜头甚至有点牵强。由于由头的不集中,文章议论的深度、力度也就大受影响。所以,问题的提出虽然先于别人,但深度与典型性就略显不足。《推敲推敲“我为党工作数十年”》一文,是在同一新闻事件兄弟媒体已经有了那么多的评论之后写的。在这种情况下,要写出新意,要有独到的见解,实非易事,本文抓住一句人们司空见惯的话,提出不同见解,同样写出了新意与深度。正因为如此,这篇杂文也就获得了浙江新闻奖二等奖、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初评铜奖。

这几篇文章说明,引出话题的由头一定要少而精,一定要非常典型。可以说,话题典型文章就成功了一半;而不够典型,虽主题新颖,仍难以深入。

议论要集中再集中、深入再深入

一篇言论文章要写好,议论一定要集中集中再集中、深入深入再深入。

《都是“弱势群体”?》一文,抓住一些强势群体,如官员、城管、警察等社会精英,自我感觉很“弱势”这种现象,但没有停留在就事论事,而是透过这种现象,层层分析、层层深入,指出按潜规则办事,有可能使强势者离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后就变成弱势者,而要彻底改变这种现象,只有人人敬畏法律、敬畏规则、平等待人,严格按法律、按规则办事,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人人消除灵魂深处的特权意识,树立法治精神。这篇文章主题非常集中深刻,议论层层深入,讲得比较到位,因而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我们为什么这么焦虑?》一文,也是讲一种社会现象,文章所指出的问题很有普遍性,这是本文的价值所在。文章指出现在是普通人、有钱人、官员……都感到焦虑,指出社会竞争、工作生活压力、拜金主义等造成了人们的焦虑,最后提出,不要把幸福、成功的标准都定在“大富大贵”上,不要攀比,不要眼红人家,而要正确认识自己,加强自我能力的提升和修炼。现在来看此文,感觉有点面面俱到,如举例时,普通人、有钱人、官员都要举,想以此来阐释“全民焦虑”的“全民”;又想使议论做到滴水不漏,所以讲了社会的、个人的许多原因,结果反而影响了主题的集中与文章的深度。其实,在深挖焦虑的原因时,是应该在社会转型、人们的不适应而迷茫这一点上深入挖掘的,这样也许可以使主题更集中、更深透一点,文章的生命力也可更强一些。事实上,一篇小文章,滴水不漏是不可能做到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集中力量把该讲的讲深讲透。

《推敲推敲“我为党工作数十年”》也存在议论不够到位的问题。这篇文章应该说议论还是比较集中的,因为文章本身就是围绕一句话展开的,因此不存在分散的问题,存在问题是还不够深刻,还有点浅层面。

衢州日报社)

编 辑 吴长伟 mailv@xinhuanet.com

猜你喜欢
新闻奖副刊衢州
衢州烂柯山
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铁拳剿劣 亮剑斩污 衢州环保坚决打好护水保卫战
衢州治超亮剑
衢州某大桥V型刚构挂孔研究
如何正确认识党报副刊的作用
河北省第二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获奖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