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葆赤子之心

2012-02-11 11:35章开沅
同舟共进 2012年6期
关键词:傅聪傅雷家书

章开沅

好几年前,我已写了一篇有关赤子之心的文稿,由于触及时事过多,唯恐招惹一些不必要的猜疑,所以迟迟没有发表。但寒假稍得清闲,随便?阅《傅雷家书》,发现他们父子两人早就以“赤子之心”自勉,情真意切,动人心弦,遂不禁旧调重弹,略抒胸臆。

早在1955年初,傅雷给傅聪的信,便谆谆教诲:“赤子之心这句话,我也一直记住的。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你那位朋友说得不错,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到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这是一个终身忠诚于真善美的文学家对儿子的殷切期望,而儿子终于没有辜负父亲。

两年以后,上海“反右”进入高潮,傅雷在作?先后接受10次开会批判,做过3次检讨都未获通过。这位常葆赤子之心的正直知识分子,方才知道“老朋友为了自己的利害关系,会出卖朋友,提意见可以乱提,甚至造谣,还要反咬一口”。其内心的郁闷与愤懑不言而喻。倒是作为妻子与母亲的朱梅馥,在1957年底如实向儿子倾诉:“爸爸做人,一向心直口快,从来不知‘提防二字,而且大小事情一律认真对付,不怕暴露思想,这次的教训可太大太深了。我就更连带想起你,你跟爸爸的性格,有许多相同的地方,而且有过之,真令人不寒而栗。”理解丈夫,理解儿子,没有埋怨,只有无穷无尽的担心,这是多么善良而又令人同情的中国女性啊!

傅雷虽然自己受尽人间的苦难与屈辱,但仍然不忘对出走异国他乡的儿子进行多方面的思想教育。1960年冬,他亲自给傅聪的妻子弥?写信,介绍傅聪的性格:“诙谐喜悦起来像个孩子,落落寡欢起来又像个浪漫派诗人。有时候很随和,很容易相处;有时候又非常固执,不肯通融。而在这点上,我要说句公道话,他倒并非时常错误的。其实他心地善良温厚,待人诚恳而富有同情心,胸襟开阔,天性谦和。”知子莫如父,而且儿子的性格中也有父亲的基因,最可贵的就是那颗赤子之心。试问中国的父亲,有几人能向素未谋面的洋媳妇这样开诚布公地剖析自己儿子性格的优缺点?何况他还处在极端逆境之中。

同年年底,他给傅聪的信重申家训:“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弹奏钢琴不是一般的技艺,是高尚的音乐,需要有深厚而又广博的艺术修养,而归根到底是首先要成为心灵“纯洁到明镜一般”的人。他虽蒙难多年,但丝毫没在别人的折辱下自我污损,始终保持人格的尊严,追求品德的自我完美,并且以此劝勉远隔重洋的儿子和媳妇。

傅聪恪守家训,在做人与从艺两方面都取得令人钦羡的进展,他已?成为世界级的钢琴家。1961年春天,父亲满心欢悦地写信鼓励儿子:“你真不愧为一个现代的中国艺术家,有赤诚的心,凛然的正义感,对一切真挚、纯洁、高尚、美好的事物都衷心热爱,我的教育终于开花结果。你的天赋禀质越来越有所发挥,你是对得起祖国的儿子!你在非洲看到欧属殖民地的种种丑恶行径而感到义愤填膺,这是难怪的。安德烈•纪德30年前访问比属刚果,写下《刚果之行》来抗议所见的不平,当时他的印象与愤?也与你相差无几。你拒绝在南非演出也绝对正确的,当地的种族歧视最厉害,最叫人不可忍受。听到你想为非洲人义演,也使我感到十分高兴,了不起!我们对你若非已爱到无以复加,就要更加爱你了。”儿子也是背着“叛国”恶名出走英国的,但是他牢记父亲与师长的教育,而父亲的关怀与引导又像影子一样每时每刻都伴随着他。他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依然如故,甚至更加炽热。因此他才能在孤身羁留海外的艰难条件下,严于律己,用自己的全部生命追求艺术与做人两方面的真善美。

当然,父子之间也不是未曾有过任何隔阂。傅雷对儿子要求极其严格,有时甚至失之苛刻,而且规劝建议也多少有些啰嗦重复,少年时代的傅聪曾为此一度负气出走。但是,父子之间相互理解之深是世所罕见的,而感情积淀之厚也是人间少有。家书中字里行间?常流露出的那种思念、关切、焦虑、期盼,在十多年离别期间绵亘不绝。1965年5月18日,就是促使傅雷夫妇双双走上绝路的“文革”爆发的前一年,傅聪给父母寄来一封带有人生总结意味的家信,自称:“我一天比一天体会到小时候爸爸说的‘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我在艺术上的成绩、缺点,和我做人的成绩、缺点是分不开的;也有的是做人的缺点在艺术上倒是好处,譬如‘不失赤子之心。其实我自己认为尽管用到做人方面难些,常常上当,我也宁可如此。”傅聪出国多年,长期生活在英语世界,中文早已生疏,所以父母?常敦促他多读中文书籍,多用中文写家信。“不失赤子之心”当然不是“做人的缺点”,顶多只能说是过于老实以致吃亏上当的“弱点”。但信文表达很清楚,即宁可上当也要常葆赤子之心。有子如此,死而无憾,我想傅雷夫妇在离别人世携手相望之际,也会无限欣慰。

不禁又认真读完《家书》一遍,尽管常有不忍卒读之感。我简直不敢重述这个家庭惨绝人寰的故事。如此高雅和睦的艺术家,如此无限热爱祖国,如此执著追求艺术化境的旷世奇才父子,却落得家破人亡的结局。此乃国殇,亦为国耻!为什么?

傅雷是?译家,他的创作寓于?译之中,终身勤苦,死而不悔,却没有留下多少真正体现自身才华与功力的“我创”作品。因此我产生一个可能荒唐的想法:如果说他为人世奉献了一个完全属于“我创”的伟大作品,应该就是这个亲生儿子傅聪。或许可以说,傅聪就是他俩共同创造的艺术结晶,当然更重要的是傅聪自身的领悟与奋进。

我有幸偶然与傅聪相遇,且有机会在一起闲聊。那是在1988年5月,我取道上海即将前往纽约、伦敦参加学术活动。临时由老友丁日初安排在上海音乐学院住宿。“上音”当时的招待所很小,住客也很少,早餐只有两人面向而坐。对面的客人长身玉立,身着合身中式棉袄,言谈举止流露罕见的儒雅。我?以为是国内学者,互通姓名以后才知道他就是傅聪。自从1979年初次回国以来,他几乎每年都要抽空回母校讲学,并且尽心尽力亲自指导学生练琴,借此表达海外赤子对祖国的诚挚回报。也正因为“上音”是母校,所以他像半个主人一样,帮助我领取面点,并且主动介绍若干有关英国旅行应该注意的细节。我们完全没有谈到《傅雷家书》,因为害怕重新触发伤感。他似乎早已从痛苦回忆中解脱出来,完全沉浸在音乐世界中,与肖邦、贝多芬、莫扎特等大师心灵互通,朝夕交流,当然还有自己父母与许多良师益友的关爱。他早已娶妻育子,现在轮到他?常要为自己的子女健康成长耗费心血。他与我谈话,除个别英国人名、地名外,没有讲一句英语,而且普通话比我更加纯正。正如他在家信中常引以为豪的:“内心有着中国文化的根!”

虽然是短暂的相遇,却大为增进了我对《傅雷家书》的理解。这父子两人的身影,时时涌现于我的脑际,仿佛是“赤子之心”的形象大使。说来也是凑巧,我又偶然在网上看到胡启立的文章——《人生•人格•人心——耀邦诞辰95周年感言》。启立是目前尚健在的与耀邦关系最为紧密、所获教益最为深刻的高层政治人物之一。因此,他对耀邦的理解更为深刻,更为可信。当然,就我个人有限的观感而言,最能引起共鸣的是这几句话:“耀邦一生襟怀宽广,光明磊落,对同志,对朋友,对上下级,从来开诚布公,坦诚相见。他心里想的,口里说的,手里做的,是一回事。真的是心口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他至真至纯,有时近乎天真的程度。他在政治风浪里摸爬滚打了几十年,一点也不世故圆滑,他几乎不知阴谋、权术、机巧、算计、出卖、诬陷为何物,以至自己被算计了,也不失本性,不改一颗赤子之心。他心里充满了阳光,这阳光温暖了自己,也温暖了别人,连反对他的人都承认,耀邦是个品德高尚、光明正大的人。”

也许是书生之见,我觉得人世间最可贵的就是赤子之心,而现今最缺少的也是赤子之心。其实我一生所接触的中外人士,特别是普通老百姓中间,有赤子之心者并非凤毛麟角,只是他们无意宣扬自己,而许多媒体又往往视若不见,未能让更多人认知而已。但愿有更多人认识长葆赤子之心的可贵,时时拂拭心灵上的世俗浮尘,以赤子之心律己,以赤子之心待人,这世界将增添若干公平、祥和与幸福。千万别为名利所累,世俗所染,人还未老,心已长出老茧,那才是最大的悲哀。

(作者系历史学家、教育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教授,本刊编委)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2年第6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猜你喜欢
傅聪傅雷家书
孩子气,赤子心
傅雷的称赞
恐惧宴会的钢琴大师
杨绛眼中的傅雷:严肃不乏幽默
钢琴天才傅聪:黑白键上有我的“终身”情人
清晨忆家书
傅雷 刘海粟 友情与绝情
一封家书
《家书》
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从《傅雷家书》看傅雷音乐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