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馆员2.0与学科馆员1.0的比较研究

2012-02-15 13:56王贵海
图书馆学刊 2012年1期
关键词:馆员学科图书馆

王贵海

(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034)

王贵海 男,1981年生。硕士,馆员。研究方向: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

1 学科馆员2.0的产生与概念

学科馆员制度从20世纪70年代产生以来,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传统的学科馆员制度主要基于传统图书馆的组织机制与用户需求,依托于印刷型文献资源和手工服务方式,其主要职能是学科资源建设、参考咨询、与用户联络、用户培训等。在当时的信息环境上,这种服务模式改进了图书馆与各个院系或科研机构之间的关系,促进了图书馆与学术界的交流,增强了图书馆面向用户的形象。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环境的变化,传统学科馆员在服务内容与深度、服务角色与责任、服务素质与能力、服务手段与模式等方面都已经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变化与用户的需求。因此学科馆员制度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学科馆员必须从用户的需求和立场出发,协调各方面的力量,融入一线,嵌入过程,提供学科化、知识化、个性化、泛在化的服务,提升用户的信息能力,为科学研究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信息保障。

如果把传统的以联络人为主要特征的学科馆员称为学科馆员1.0即第一代学科馆员的话,那么以融入一线、嵌入过程为主要特征的学科馆员可被称为学科馆员2.0即第二代学科馆员。学科馆员2.0这一名词最早出现在一篇题名为《Subject Librarian 2.0?“The Song Remains the Same,Its Just a CoverSong Using New Instruments”》的博文当中,博文的作者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图书馆的馆员Kris Johnson。但是他并没有对学科馆员2.0的概念作出明确的解释,而只是提到了博客可以作为与用户进行交流与沟通的工具。[1]在国内,最早提出学科馆员2.0概念的是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的初景利教授。

到目前为止,学科馆员2.0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初景利教授在其论文《试论新一代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和《第二代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中指出:“新一代的学科馆员的角色更应该是信息环境的‘战略顾问’、排忧解难的‘社区民警’、提供全方位呵护的‘私人医生’、善于推广知识和技术的‘农业推广教授’、精于运用市场营销策略的‘市场营销专家’、长征路上播撒火种的‘工农红军’、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的‘图书馆馆长’。具有这种新的角色的学科馆员可以称为第二代学科馆员或学科馆员2.0。”,“以融入一线、嵌入过程为主要特征的学科馆员可被称为第二代学科馆员。”“第二代学科馆员的工作是第一代学科馆员工作的延伸和深化。”[2]

李春旺和李广健在其论文《学科馆员制度范式演变及其挑战》中指出:“第二代学科馆员制度面向数字化、网络化信息环境,以数字图书馆为依托,充分体现‘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通过数字图书馆系统与研究机构知识管理平台的无缝集成,使学科馆员可以更多地参与科研活动,将信息服务融入到用户个人信息环境中,并根据用户需求指导信息组织,实现信息服务与资源组织的统一。”[3]

郝朝军和王清在其论文《第二代学科馆员的核心能力》中指出:“第二代学科馆员(Subject librarian 2.0)是指具有某一学科或几个学科独立的科研工作能力,并精通图书情报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能为相应学科提供高层次的、精准的文献与信息服务的学科馆员。”[4]

也有论文中提出,学科馆员2.0是Web2.0的派生物,像Lib2.0一样。或者说是Web2.0技术与学科馆员工作相结合的产物。

虽然现在学科馆员2.0还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但是从之前的众多关于学科馆员2.0的理解中可以得出一些共同点,即以用户为中心,主动服务,精通图书情报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有较强的科研能力,面向数字化和网络化。

当然,学科馆员1.0和学科馆员2.0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学科馆员1.0到学科馆员2.0,现在还只是一个过渡阶段。学科馆员2.0是正在发展中的概念,现在还只是一个雏形,但是学科馆员2.0的发展趋势已经势不可当。

2 比较研究

尽管学科馆员1.0和学科馆员2.0只是个相对的概念,两者之间的界限并不完全的泾渭分明,但学科馆员2.0在服务内容与深度、角色与责任、手段与模式、素质与能力等方面,都与学科馆员1.0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2.1 服务内容与深度的比较

在服务内容上,学科馆员1.0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学科联络和专业参考咨询帮助两个方面。具体来说包括:与院系和用户进行沟通联络,建立图书馆主动了解用户需求的交流机制;参与学科资源建设,包括本馆和对口院系的馆藏资源,当然这里的馆藏资源既包括纸本的,也包括电子的;主动向科研人员提供和推鉴图书馆的各种资源和服务,重视参考咨询;开展用户培训和用户教育工作。这些服务的提供都是基于图书馆本身所拥有的资源而进行,因而服务内容是单一的,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与学科馆员1.0相比,在新的网络环境下,学科馆员在原有服务内容不变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项目。作为学科馆员2.0,要深入到用户的教学、科研活动之中,成为科研伙伴、团队成员、学习顾问、教师等,更加重视学科联络职能。要以信息需求指导资源建设,将资源组织与用户服务相统一,特别强调对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的选择、评价、组织与管理。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发布、揭示、导航服务,更注重提供深层次的、主动的学科研究指导性服务,提供学科信息检索代理服务、主动推送服务、个性化定制服务等。[3]其核心就是时刻跟随用户的学术交流活动的脚步,并深入其中,使学科馆员的服务内容与用户的学术交流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包括课题策划、内容分析、创新性论证、研究过程、论文发表、成果评价、知识产权等的各个环节,提供全程式的、一站式的服务。[5]

随着服务内容的不断扩展,学科馆员的服务深度也在不断加深。学科馆员1.0提供的服务基本上是文献服务或信息服务,服务依赖于图书馆的馆藏资源量的多少,解答的也都是基于文献单元或信息单元提出的问题,而不是基于知识单元的问题,并没有深入到用户的需求当中。学科馆员2.0则需要运用自己的学科知识,深入到用户的科研课题之中,跟踪服务需求,综合运用各方面的资源和各种信息工具,面向用户问题的解决提供方案和对策,深入到用户的知识需求的解决过程之中,善于挖掘用户的真实和潜在需求,与用户互动协作,进行知识捕获、分析、重组和应用。[5]

2.2 服务角色与责任的比较

在角色定位上,学科馆员1.0是与院系和用户沟通的信息联络员,参与馆藏资源建设的采购员,重视参考咨询服务与图书馆服务宣传的参考咨询员,负责用户教育与培训的信息指导员。但这些角色的扮演都是以图书馆和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为中心的。而学科馆员2.0则强调以用户为中心,一切从用户的需求出发提供主动服务。于是在之前的角色定位基础之上,学科馆员2.0的角色又有了新的定位。学科馆员2.0是信息资源的管理者。这些信息资源既包括图书馆的馆藏纸本资源、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又包括对口研究机构的知识资源,同时也包括来自学科馆员与科研人员的交互信息和虚拟学术社区讨论组信息等。对资源进行管理的同时做到对资源与服务的综合利用、策划、协调与创新管理。学科馆员2.0是学科信息的作者与发布者。作为具有学科背景的信息管理专家,学科馆员既应该是研究某个学科研究进展、发展态势等一次文献的作者,又应该是相关学科方面二三次文献如导航、摘要、综述等内容的作者。这些一次、二次、三次文献通过某些途径发布出来,现在利用较多的发布平台就是专用网站或博客。学科馆员2.0是研究人员。它是某个学科的研究专家,熟悉这一学科各方面内容,了解这一学科的研究热点、研究进展,并有能力成为研究人员的合作者,能为研究人员提供与信息相关的各种需求。他又是图书馆学方面的研究专家,在图书馆的创新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学科馆员是学科服务。学科馆员2.0又应该像社区警察一样,融入到用户的科研与学习当中,让用户形成一种意识:只要有困难,就找学科馆员。同时也应该像警察一样,对于可预见的任何需求做到主动出击,而不是等待用户提出需求后再出手相助。当然这些服务得以提供的前提是,使用户知道学科服务的丰富内容,“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理论早已被铺天盖地打广告的现实所击败,所以学科馆员2.0也担当着学科服务的宣传者和推广者的角色。

在服务责任上,学科馆员1.0与学科馆员2.0也有了很大的不同,学科馆员1.0只是图书馆众多部门、众多馆员对于用户提出的问题和需求做出解答和满足的一个环节。在这种情况下,一旦用户需求无法满足时,往往会造成责任不清、互相推卸责任的状况。学科馆员2.0则使上述状况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学科馆员2.0是用户服务的策划者、实施者、推动者和第一责任人。特定学科领域用户的所有需求和问题都是由该领域的学科馆员负起全责,自己或协调解决所有相关的服务问题。[5]

2.3 服务手段与模式的比较

在服务手段上,学科馆员1.0主要依靠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利用的资源仅限于馆藏资源,所以利用的服务手段也仅限于面对面交流或电话、信件等,电子邮件在当时已是较先进的服务手段。而学科馆员2.0的服务手段则利用了一些技术手段和网络平台,使学科馆员与用户即使物理上不在身边,也可以利用即时通讯工具、博客、维基等各种联系方式,使两者之间形成紧密联系、形影不离的服务关系。

在服务模式上,学科馆员1.0是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向纵深方向发展的结果,其服务模式也刚刚从被动式的问答服务向根据用户需求提供主动式服务转变,但这种主动的服务还不够深入。而学科馆员2.0的服务模式则建立在网络环境与数字化资源的基础之上,建设学科馆员平台系统,使学科馆员的工作与科研用户信息环境紧密结合,主动服务的模式也更加深入,包括主动推送服务、个性化定制服务、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等。与学科馆员1.0相比,学科馆员Web2.0的服务模式有以下特点:信息采集、组织与服务等全过程工作都基于网络环境及相关工具。服务支撑资源从印刷型转化为数字型,存储方式从本地集中存储转变为分布式存储与互操作。服务方式专业化、个性化,面向学科组织资源,并集成专业化检索工具,提供垂直的学科服务和个性化定制服务。通过建立学科馆员平台,实现数字图书馆系统与机构知识管理平台的衔接,将学科馆员的工作在技术层面上延伸到教学、科研、管理各个领域。提供基于网络的协作式服务,包括一个图书馆内部不同学科馆员之间的和不同图书馆之间的学科馆员协作服务等。[3]

2.4 服务素质与能力的比较

在学科馆员的素质和能力方面,学科馆员1.0要求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应具备扎实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要有一定的学科知识背景,同时也具有较好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水平。应该具有较好的人际交往、服务营销及协调公关能力、科研和教学能力。与学科馆员1.0相比,学科馆员2.0在素质和能力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在素质方面,尤其注重专业学科背景与计算机水平,一般要求具有研究生学历或与之相当的水平。由于学科馆员2.0的工作环境主要以数字化与网络化的资源为依托,所以,对于计算机水平与网络技能的要求,较以前也更为苛刻。在能力方面,要求学科馆员应该具有泛在化的服务能力,包括多点服务能力、需求满足能力、深度服务能力、全程服务能力、明确的责任承担能力、全面的顾问能力等方面;应该具有学科研究的教练指导能力,包括学科研究方向的指导能力和跟踪服务的能力、学科的团队服务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学科的独立研究能力等。[4]

3 结语

通过学科馆员2.0与学科馆员1.0的比较,我们已经认识到,信息环境和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在为学科馆员工作提出挑战的同时,也加快了学科馆员向更深层发展的步伐。作为新一代的学科馆员,必须从原来固有的服务模式和服务思想中解放出来,服务一线,融入一线,紧紧围绕信息用户的需求展开服务。这不仅要求学科馆员在服务手段和模式上做出重大改变,而且要求学科馆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也要不断提高。作为馆员队伍中公认的理念和技术先锋,学科馆员必须时刻走在发展的前沿。

[1]陈永平.论学科馆员工作的技术保障机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14):10-12.

[2]初景利.试论新一代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3):1-3.

[3]李春旺,李广建.学科馆员制度范式演变及其挑战[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3).

[4]郝朝军,王清.第二代学科馆员的核心能力[J].情报资料工作,2009(1).

[5]初景利,张冬荣.第二代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08(2).

猜你喜欢
馆员学科图书馆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图书馆
勘误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去图书馆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