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的精神文化及其当代意义

2012-03-20 01:47尹世杰
武陵学刊 2012年3期
关键词:孟子精神文化

尹世杰

(湖南师范大学 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论中国古代的精神文化及其当代意义

尹世杰

(湖南师范大学 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人的发展,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今后,要不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文化,使其走向世界,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国古代精神文化;以人为本;社会文明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表征。恩格斯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1]154精神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本质和核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其作用就更大。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研究我国古代精神文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就这些问题作些初步探讨,尚希各界同仁,不吝指正。

一 中国古代精神文化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精神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对其进行系统的归纳有一定难度。这里只是按中国精神文化发展演变的序列,作些粗略的描述。

据古代的传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神农尝百草,不怕中毒断肠,他们为了人民的安康,不惜抛弃家庭的幸福生活。这些都充满了精神力量和人性的光辉。

古诗《卿云歌》中写道:“卿云烂兮,糺漫漫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体现了古代中华民族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崇高精神。

《尚书·尧典》提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强调了精神文化的作用。还提出:“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强调要发扬自己的道德,影响九族,进而影响社会风气,促进社会文明,最终实现“协和万邦”。这些正说明:促进个人道德、弘扬精神文明的重大作用。《尚书·大禹谟》还提出:“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这反映中华民族黜奢崇俭的传统美德。

《周易》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周易·乾卦·文言传》)强调能实现天人合一并弘扬精神文明的人才能称之谓“大人”。还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大传》)强调对自己要“自强不息”,对社会要“厚德载物”,要发扬精神文明,才算是“君子”,这些都是很高的要求。

《礼记》中提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礼记·学记》)强调每个人要加强学习,要“藏、修、息、游”,也就是提高每个人的精神文化素质。强调精神创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还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礼记·乐记》)“夫歌者,直已而陈德也。动已而天地应焉,四时和焉,星辰理焉,万物育焉。”(《礼记·乐记》)是说发展音乐的精神文化作用,就能促进社会文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至于《礼记·礼运》中提出“大同社会”的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美景等众所周知的情况,这里就不引述了。

《诗经》中涉及精神文化生活的诗很多,“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国风·关雎》)“阪有漆,隰有栗,既见君子,并坐鼓瑟……阪有桑,隰有杨。既见君子,并坐鼓簧……”(《国风·车邻》)“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小雅·鹿鸣》)“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大雅·烝民》)这些都强调了道德和精神文化对民众的作用。

孔子把“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称之谓“圣人”(《论语·雍也》)他还强调诗、书、礼、乐的教化作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在实现教化作用的过程中,还强调道德仁爱的作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孔子自己平时就很喜欢高雅音乐:“《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他听了高雅音乐,就感到很高尚。他还反对奢侈:“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论语·述而》)认为奢侈会产生很多不良影响。与此同时,还强调诚信:“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第二十二章)为人能真正诚信,体现人的本性,促进社会文明,其作用就很大了。

孟子提出为人的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他强调节俭,反对奢侈:“俭者不夺人……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孟子·离娄章句上》)他还强调为人要诚实:“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孟子·离娄章句上》)“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章句上》)在为人过程中,真正作到诚信,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自己也就感到很快乐了。

孟子还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他见齐宣王时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章句下》)他还认为仁义、知礼很重要:“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孟子·离娄章句上》)他还把“智、仁、勇”作为三种美德,并强调“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荀子特别强调高雅音乐的教化作用。他说:“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故曰:乐者,乐也……故乐者,治人之盛者也。”(《荀子·乐论》)“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是先王立乐之方也。”他还强调声乐对社会的作用:“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生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荀子·乐论》)他还反对奢侈消费,强调强本节用:“强本而节用,则天下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下不能使之富。”(《荀子·天论》)

老子强调道德,强调精神文化对人的作用:“道生之,德畜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老子》第51章)。

庄子很强调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坚持天地的大美,了解万物生长的道理,实现“天人合一”,就成为圣人了。他还提出:“天和”、“人和”:“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研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天道》真正作到了“天和”、“人和”,那就能实现“天乐”、“人乐”,一生就很快乐了。庄子还强调朴素节俭:“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能体纯素,谓之真人。”(《庄子·刻意》)人真正作到了朴素节俭,就成为“真人”,得到美的享受了。

墨子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兼爱”:“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他还反对奢侈消费,他分析了古代帝王的五种奢侈行为后,指出:“凡此五者,圣人之所俭节也,小人之所淫佚也。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此五者,不可不节。”(《墨子·辞过》)奢侈淫逸,就会亡国灭种,危害很大。

管子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霸言》)“先王善与民为一体。与民为一体,则是以国守国,以民守民也。”(《管子·君臣上》)实现了以人为本,就国泰民安,社会和谐了。

韩非子强调节俭,认为奢侈会“养殃”:“人主乐美宫室台池,好饰子女狗马以娱其心,此人主之殃也。为人臣者尽民力以美宫台池,重赋敛以饰子女于狗马,以娱其主而乱其心,从其所欲,而树私利其间,此谓养殃。”(《韩非子·八奸》)他还强调精神调养:“圣人爱精神而贵处静,此甚大于兕虎之害……得于好恶,怵于淫物,而后变乱。”(《韩非子·解老》)不注重精神调养,热衷于淫逸,就会“变乱”,危害就很大了。

东晋文人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描写享受田园生活之美,享受精神文化生活之乐。在《五柳先生传》中又写道:“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酣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强调应从精神文化中得到自己追求的快乐。

唐代文人韩愈在《原道》中写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提出了有道德的人所进行的精神文化行为的主要内容。

晚唐诗人李商隐写了很多咏史的诗歌,他在总结多年以来的情况时提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咏史》)这就说明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奢侈是败德,是反人性、反人道的。

宋儒苏轼提出:“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前赤壁赋》)强调优美的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对人的作用。

宋儒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强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为人要树立崇高的理想。

宋儒司马光提出:“‘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卷六十七《训俭示康》)强调节俭美德,对人的发展作用很大。

宋儒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强调要树立生态文化精神文化的观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昌盛。我曾经提出:这应该是我们的座右铭!

上面这些,都说明古代很多名人雅士非常强调发展精神文化和弘扬精神文明,其对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作用很大,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很多,这里难以详加说明了。

我国古代还有很多文化景点,反映古代高层次的精神文化。如北京故宫就有三大殿;太和殿,反映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中和殿,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保和殿,反映通过个人的修身养性达到人的身心健康。这些都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其他很多省市、地区,也有很多名胜古迹,反映特有的精神文化。如湖南就有岳麓山、衡山、苏仙岭、岳阳楼、君山、桃花源、武陵源等地,都反映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有很多省市,也有优秀的文化古迹。

二 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对传统文化的贡献

我国古代精神文化博大精深,内容极其丰富。归纳起来,我国古代精神文化对传统文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调人类一切活动要以人为本

人是万物之灵,是社会的主体。人的一切活动,都要体现以人为本。对此,古代的论述很多。例如,《尚书·秦誓》中就提出:“人为万物之灵。”《尚书·大禹谟》曰:“德惟善政,政在养民。”《书经》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古文尚书·五子之歌》)

《礼记》中谈到大同社会时指出:“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体现以人为本。

孔子在回答他的学生子路问他的人生愿望时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篇第五》)这些内容,都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实现了以人为本,就体现了人的本质要求,就有利于治国、治民,为社会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我们在前面所引的《管子·霸言》中就直接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观点:“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上面这些都说明:古代很多文化名人都很强调以人为本。从各方面实现了以人为本,也就体现了崇高的精神文化。

(二)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坚持以精神文化为导向

精神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本质和核心。发展精神文化,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利于促进社会文明和社会全面进步。我国古代关于这些方面的论述也很多。

例如,我们前引的《诗经》中强调的:“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诗经·烝民》)在《宾之初筵》中还具体提出:“籥舞笙鼓,乐既和奏。烝衎烈祖,以洽百礼。百礼既至,有壬有林”。自己开展精神文化活动,以此告慰先祖,这样百礼都周到,体现了真、善、美。

《左传·季札观周乐》中写到舞“韶蓻”时指出:“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歌颂无以复加的盛德和优越的精神文化,令人叹为观止。

孔子强调:“克已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强调精神文化对人的作用。

孟子提出:“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告子章句上》)他见梁惠王时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这也是强调仁义的作用。

老子强调他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第六十七章》)荀子强调“群居和一”:“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荀子·天论》)这些都强调精神文化对人的发展、对社会和谐的作用。

战国时期商鞅提出:人的天性不但有物质欲求,“饥而求食”,而且有精神欲求,“苦则索乐,辱则求荣”。(《商君书·错法》)强调精神文化是人的天性。

我国古代还有一些故事,反映崇高的精神文化。据传说:舜帝南巡,不幸死于九嶷山,皇后娥皇女英,痛哭不已,无数眼泪滴在斑竹上,成为斑点,后人称为斑竹。毛泽东同志在诗中写着:“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支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答友人》)这个故事,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切情怀,反映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和精神文化。

我国古代俞伯牙和钟子期鼓琴、听琴的故事,也反映了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非常高兴遇到这样一个“知音”,两人从此结为至交。后来,钟子期不幸去世,俞伯牙深恨失去了这样一个“知音”朋友,从此不再弹琴。这个故事,不仅反映两位艺人之间的深厚友情和对艺术的忠诚,也反映高层次的精神文化对人的精神生活和对社会文明的作用。

宋代范仲淹敬佩汉代严子陵的高尚的精神文化风格,还为他建了祠堂,为他作了歌词:“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严先生祠堂记》,载《古文观止》)

(三)揭示了精神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式

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内容丰富,发展的方式也丰富多彩,这里只是强调几个主要方面。

一是人要有崇高目标,并以身作则,自强不息。在生活各个方面,都要以身作则。修身、齐家都要强调发扬精神文化,这样才能优化社会风尚,弘扬精神文明。

中国古代在这方面的论述也很多,《周易·象辞》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礼记》中提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诗经》中写着:“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诗经·斯干》)

二是爱人爱物,处理好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在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的基础上,还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周易》曰:“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大传》)

孔子强调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天命》)

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章句上》)强调人要尊重自然,掌握自然规律,从而实现天人合一。

在处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方面,古代一直强调保持和培育优美的生态环境。《诗经·伐檀》曰:“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孔子提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天命》)人与大自然和谐协调,就可弘扬生态文明。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心,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章句上》)人掌握了自然规律,尊重自然,就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良好美境。庄子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大宗师》)人与大自然应该和谐协调,具有这种认识的人就叫做“真人”。荀子提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论》)掌握了大自然的运行规律,就会出现“天人合一”的佳境。

在中国古代,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强调“礼”,以“礼”待人。孔子提出:“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与人和谐,就达到了人生的美好境界。

孟子强调“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章句下》)在具体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方面,还强调平等互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章句上》)管子也强调“和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偕习以悉,莫之能伤。”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和谐协调。

荀子提出:“礼者,所以正身也”;“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强调“礼”对人和社会的作用。

我国自古以来,待人接物,强调诚信。《礼记》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礼记·中庸》)孔子提出:“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论语·卫灵公》)孟子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章句上》)

我国古代一直强调勤俭节约,这方面的论述也很多。《尚书·大禹谟》曰:“克勤于民,克俭于家”;“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恭俭惟德,无载尔伪”。(《尚书·周官》)《左传》提出:“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骄奢淫逸所自邪也”。(《左传·石碏谏宠州吁》)孔子一直强调勤俭:“节用而爱人。”(《论语·学而》)“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论语·述而》)“礼,与其奢也,宁俭。”(《论语·八佾》)孟子提出:“恭者不伤人,俭者不夺人……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孟子·离娄章句上》)墨子强调:“节俭则昌,淫逸则亡。”(《墨子·辞过》)管子提出:“国虽富,不侈泰,不纵欲。”(《管子·重令》)荀子提出:“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荀子·富国》)“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荀子·天论》)

三是将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结合起来,促进社会文明。

我国古代在强调以德治国的同时,还强调以法治国,要发挥两只手的作用。古代的“伐崇令”就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木,毋动六畜。如有不如令者;死,无赦。”法令规定很严格,真是“峻法严刑”,要求很高了。中国古代有各方面的法律,如秦朝就有《秦律》,《秦律·田律》就明文禁止乱伐树、乱挖草、污染水坝等等,以后各朝代还有一些法律。

还有些专家学者强调法治。如荀子提出:“是以为之起礼仪,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荀子·性恶篇·第二十三》)韩非子强调:“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矣。私者,所以乱法也。”(《韩非子·立法废私》)“法不立,乱亡之道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管子提出:“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管子·任法》)

我国自古以来,很多名人得到精神文化的享受后,感到很幸福,甚至很快乐。孔子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述而》)他听了高雅音乐之后,就感到很快乐:“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孟子强调人生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章句上》)庄子很喜欢欣赏山水之乐:“山林与!泉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庄子·知北游》)

东晋王羲之邀朋友游兰亭,描写了当地的风景,“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仰观宇宙之大,俯观品类之盛,足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晋代文人陶渊明是著名的田园诗人,最喜欢追求快乐,在这方面的诗词很多:“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读山海经》)“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酣觞赋诗,以乐其志”。(《五柳先生传》)

宋代苏轼游赤壁,看到“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写道:“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前赤壁赋》)在美丽的风光中,快乐得飘飘欲仙,喝了酒还“扣弦而歌”。

唐代诗人常建在《江上琴兴》中写道:“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冷冷七弦遍,万木澄幽阴。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始知枯桐枝,可以徽黄金。”以琴声净化心灵,得到了美的享受。

王维在《竹里馆》中写道:“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竹林里弹琴唱歌,明月照耀着,共享精神文化的快乐。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弘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听了高雅的音乐,得到艺术的享受和精神文化的享受,真是其乐无穷矣。

李白游终南山,在诗中写道:“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所得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呤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他游荆门,在诗中写着:“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

王维写秋山风景的诗中写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

杜甫游泰山,在《望岳》中写道:“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宋朝苏轼游西湖,在诗中写着:“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朱熹在家观书,在诗中写着自己的体会:“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宋代文人欧阳修作了小官,还经常外出游览山水,享受大自然之乐。他文中写着:“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他欣赏了美丽山水,还在那里饮酒作乐,自称“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他经常外出享受“山水之乐”,得到精神文化的享受。

综上可知,我国古代文化,特别是精神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的贡献。正如党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中明确提出的:“在我国五千多年文化发展历程中……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这些“重大贡献”,是非常值得我们不断加深体验和着力宣扬的。

三 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对当代的重大意义

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对当代的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人为万物之灵,我国自古以来,就强调以人为本。要实现以人为本,就要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实现马克思所说的:“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2]123。这就要大力发展精神文化,放射出崇高的精神之光,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实现恩格斯所说的:“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1]440。这正说明发展精神文化的作用之大。也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强调的:“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最近党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中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五个重要方针之一,具体提出:“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是可以预期并不断实现的,真正体现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伟大目标。

要实现发展精神文化的崇高目的,就必须反对精神污染。精神污染是对精神文化极大的破坏,后果是很严重的。日本学者小林实在《东亚产业圈》一书中引用了两位澳大利亚学者关于《儒教文化圈》一书中的观点:“注意避免导致西化和个人主义的‘精神污染’,‘精神污染’被视同犯罪”[3]。我们必须坚决反对,严加抵制。

反对精神污染,必须反对“三化”,即物化、精神产品商品化、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些东西,对人、对社会的危害是很大的,应坚决予以清除。

与此同时,要坚决反对奢侈消费。奢侈消费也是对中国优秀的传统精神文化极大的污染和破坏。要认真落实胡锦涛同志倡导的“以勤俭节约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认真落实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强调的:“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劳动光荣、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这里还有个问题值得研究;谈到以人为本,牵涉到人应该是什么人的问题。长期以来,很多中外学者都认为人应该是“经济人”。我一直认为:人不是“经济人”,这种人容易追求利润最大化;人应该是“文化人”,追求文化效益最大化,追求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丰富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前几年,我在一篇短文中还强调:“人不能说是‘经济人’,而应该是用先进文化武装的‘文化人’……人的塑造,特别是‘文化人’的塑造,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工程。”[4]这些问题,还可进一步探讨。

第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发展精神文化消费,就必须发展精神文化产业,包括文化、教育、科技等产业。这些产业都是劳动密集型、智力密集型产业。发展这些产业,就由过去的“三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转变为“三低”(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这就非常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指出的:“经过一个较长时期,艺术和反映艺术成就的产品,在经济发展中将越来越占到重要的地位……这一转变将大大变更经济体系的性质和结构。”[5]

事实也是如此,发展精神文化消费有利于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并使之形成良性循环,这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作用就非常大了。

二十年前,我曾提出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费力的论点。后来还在一篇短文中具体提出:发展文化教育“是一种个人才能的发展,是一种最强大的消费力”;“特别是精神文化消费,有利于提高消费层次,提高消费力”[6]。消费力提高了,就能进一步提高生产力,并形成消费力与生产力之间的良性循环,这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及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第三,促进三大文化协调发展。精神文化有很大的渗透作用,精神文化发展了,渗透于物质领域、生态领域(特别是生态环境领域),就能促进物质文化、生态文化的发展,促进三大文化相互辉映,这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用是很大的。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强调的:“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持续发展,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正是我们当前应该着力追求的。

第四,促进社会文明和社会全面进步。精神文化发展了,并促进了三大文化相互辉映,这就大大有利于促进社会文明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7]

十多年前,我在一篇短文中曾提出:发展精神文化,就能促进人们“用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来引导自己,塑造自己,发展自己,逐步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就能移风易俗,提高全民文化意识,培养优良的社会机体,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8]。这也说明:发展精神文化非常有利于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确实,发展崇高的精神文化,就能实现马克思描述的精彩未来理想社会:“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复归……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2]120精神文化发展了,真正占有了人的本质,解决了各方面的矛盾,使三大文化辉映大地,就非常有利于解决“历史之谜”。我国当前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精神文化,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正在解答“历史之谜”,逐步实现我们着力追求的崇高目标,这是可以预期的。

这里还要强调的是:要实现上述崇高目标,就要发挥下面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要发挥“两只手”的作用,既要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如经济措施和有关法律、法规),更要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如文化教育,特别是精神文化)。两手抓,两手要硬。

二是要发挥“两条腿”的作用:将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紧密结合起来。特别要发展文化产业。正如有人所说:“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古老而常青的精神之树,文化产品和服务却是这棵树上结出的硕果。”

三是要发挥“两个第一”的作用:既要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还要发挥文化教育作为第一消费力的作用,使两个“力”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特别要用高文化引导高科技,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这些工作,正是我们当前应该全力以赴的;这些崇高目标,正是我们着力追求的。

四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精神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如前所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们应该进一步发挥精神文化的作用,使其不断放射出崇高的精神之光。我们要认真落实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所强调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还要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中所具体指出的:“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我们就是要“弘扬中华文化”,使我们的“精神家园”更加丰富多彩,就是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其实,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的了”;“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9]。我国有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加之有56个民族,文化资源极其丰富。我们就是要挖掘并发展优秀的中华文化,弘扬精神文明,促进社会文明和社会全面进步;并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使其走向世界,使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普照世界各地,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现在我深深感到:上述这些崇高目标,正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文化的感召力和创造力,是非常可贵的,这也正是我们研究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的最终目的。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日]小林实.东亚产业圈[M].中国亚洲太平洋地区经济研究所,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16.

[4]尹世杰.再论当代经济学应加强对人的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4(7).

[5][美]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思.经济学和公共目标[M].蔡百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70.

[6]尹世杰.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费力[J].消费经济,1992(5~6).

[7]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08.

[8]尹世杰.努力提高精神文化消费的质量 [J].南方经济,1997(5):8-10.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4-255.

On SpiritualCulture in Ancient China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Contem porary China

YIN Shi-jie
(CollegeofCommerce,Hunan NormalUniversity,Changsha 410081,China)

Ancient China boasts rich spiritual culturewhich is an important part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playsan important role in human’s developmentand socialand economic progress.In the future,we should develop continually the excellentChinese traditionalspiritualculture and introduce it to theworld,thusenhancing China’scultural“softpower”.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n ancientchina;human-centeredness;socialcivilization

G12

A

1674-9014(2012)03-0084-08

2012-03-17

尹世杰,男,湖南洞口人,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中国消费经济学的主要创始人和学术带头人,研究方向为消费经济学。

刘英玲)

猜你喜欢
孟子精神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磨刀不误砍柴工
谁远谁近?
拿出精神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