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敦煌本《大智度论》看《汉语大词典》的书证问题

2012-03-20 01:47刘显
武陵学刊 2012年3期
关键词:首例义项词典

刘显

(海南大学 人文传播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从敦煌本《大智度论》看《汉语大词典》的书证问题

刘显

(海南大学 人文传播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敦煌本《大智度论》多为南北朝时期写本,保存了《大智度论》的原始形态,是宝贵的第一手语言材料,对辞书编纂、修订以及汉语词汇史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敦煌本《大智度论》相关语料能修正《汉语大词典》的书证始见例,并能对孤证词条进行增补。

敦煌本;《大智度论》;汉语大词典;书证

作为当代中国最权威的大型语文工具书,《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出版,以下简称《词典》)的编纂在书证方面作了很大努力。全书书证充分,所释词条的每一义项通常都按时间顺序给出数条书证,这为读者探求词源和了解词义的演变轨迹提供了很大方便。但是《词典》编纂所用语言材料以中土文献为主,很少使用汉译佛典,这就造成相当数量的词条存在书证滞后和书证不足的问题。

汉译佛典是汉语词汇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语料,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朱庆之先生曾说过:“汉文佛典,包括翻译佛典与本土佛教撰述,对于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来说,甚至具有比同期中土(世俗)文献更高的史料价值……甚至可以这样认为,如果我们能早一点重视佛典材料的利用,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就可能少走许多弯路,而取得更多的有价值的成果,也许就会对东汉以后汉语的发展演变得出一些与现在不尽相同的认识。”[1]

《大智度论》(印度龙树著,后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四年(402)至弘始七年(405)在长安逍遥园西明阁译出,一百卷)。《大智度论》是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著作,内容涉及大乘佛教的各个方面,是历来中国佛教各宗援引的重要典籍,对中国佛教影响深远。敦煌本《大智度论》皆出土于敦煌藏经洞,现存多达279件写本。这些写本多抄写于南北朝时期,较之刻本,它们保存了《大智度论》的原始语言面貌,是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语言材料,对辞书编纂、修订以及汉语词汇史研究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利用敦煌本《大智度论》修正了《汉语大词典》的书证始见例,并对孤证词条做了增补。文中所引佛典材料皆取自《大正新修大藏经》(大正一切经刊行会编,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年出版,以下简称《大正藏》)。《大正藏》标点错误百出,向来为人诟病,引文中皆径行改正,为避文繁,不出校记。

一 书证时间提前例

[璎珞]

《词典》谓:“用珠玉穿成的装饰物。多用作颈饰。”首例引《南史·夷貊传上·林邑国》:“其王者着法服,加璎珞,如佛像之饰。”(2423页)

BD02695号《大智度论》卷二:“诸大特牛,能守牛群故,应养护不令羸瘦,饮以麻油,饰以璎珞,标以铁角,摩刷称叹等。”

该词尚有更早用例,如吴支谦译《菩萨本缘经》卷上:“八万童女形体端正,金宝璎珞以自庄严。西晋竺法护译《生经》卷五:“妇问梵志:君何所愿?其夫答曰:我愿一县。其妇答曰:用县邑求,我愿得百种璎珞庄饰。”

[疑网]

《词典》谓:“佛教语。四恶之一。”此义项首例引唐王勃《四分律宗记序》:“除惑箭而断爱枝,销恚刀而解疑网。”(4944页)

S.1829号《大智度论》卷四十八:“如毘尼中不得出家,以其失男女相故。其心不定,以小因缘故便瞋。结使多故,着于世事。多怀疑网,不乐道法。虽能少修福事,智慧浅薄,不能深入。”

该词尚有更早用例,如曹魏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卷下:“决断疑网,慧由心出,于佛教法,该罗无外。”吴支谦译《大明度经》卷五:“疑网自蔽,邪得其便,教余闿士言:若用是为写学,我尚不了其事,若能了乎?”

[了达]

《词典》谓:“佛家语。彻悟;通晓。”此义项首例引唐慧能《坛经》:“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307页)

S.1829号《大智度论》卷四十八:“此女六十四能,无不悉备。女工技术,经书医方,皆悉了达。”

该词尚有更早用例,如吴竺律炎与支谦共译《摩登伽经》卷上:“一者、博练四围陀典秘密之要,无不了达。”

[慧命]

《词典》谓:“指弘传的佛法。佛教以智慧为法身的寿命,智慧夭,则法身亡,故云慧命。”此义项首例引宋张商英《护法论》:“如斯人也,使之侍君,则佞其君,绝佛种性,断佛慧命。”(4356页)

P.2913号《大智度论》卷五:“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为名魔。”

[乳哺]

《词典》谓:“哺育;养育”。首例引唐道世著《法苑珠林》卷六:“时有罗刹妇,名曰驴神。见儿不污,念言福子,遂于空中接取洗持,将往雪山,乳哺畜养,犹如己子。”(331页)

S.1829号《大智度论》卷四十八:“乳哺衣食因缘得长,是名养育。”

该词尚有更早用例,如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并除其为婴儿乳哺未能饭时,傥懅不饭。”西晋法炬译《前世三转经》:“第一女主拭其身,第二女主沐浴,第三女主乳哺,第四女主抱之。”

[随顺]

《词典》谓:“依顺;依从。”首例引唐韩愈《答陈生书》:“所谓顺乎在天者,贵贱穷通之来,平吾心而随顺之,不以累乎其初。”(6975页)

S.1829号《大智度论》卷四十八:“不毁他善,不显己德,随顺众人,不知他过。”

该词尚有更早用例,如后汉安玄译《法镜经》:“慕乐法,随顺师意,以求法利,不为求一切恭敬称誉之利。”吴支谦译《菩萨本缘经》卷上:“我在久远来,随顺敬事汝。”

[恶道]

《词典》谓:“佛教语。指地狱、饿鬼、畜生三道。”此义项首例引唐慧能《坛经·行由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4304页)

S.1621号《大智度论》卷一:“善业者生天人中,恶业者堕三恶道。”

[负愧]

《词典》谓:“抱愧,心中感到惭愧。”首例引唐韩愈《东都遇春》诗:“为诗告友生,负愧终究竟。”(5947页)

浙敦028号《大智度论》卷七十二:“譬如主人请客,则应敬客而自卑。若无所供设,是则负愧于客。”

[护持]

《词典》谓:“保护维持;保卫扶持。”此义项首例引唐白居易《香山寺新修经藏堂记》:“尔时,道场主、佛弟子香山居士乐天,欲使浮图之徒,游者归依,居者护持,故刻石以记之。”(6692页)

S.5393号《大智度论》卷四十五:“若在人中,好世作转轮圣王,恶世恒作大王,护持佛法,利益众生。”

该词尚有更早用例,如后汉支娄迦谶译《般舟三昧经》卷中:“佛般泥洹去,却后乱世时,是经卷者,我辈自共护持,使佛道久在。”西晋白法祖译《佛般泥洹经》卷上:“其有土地为天上诸神所护持者,其地必安且贵。”

[真珠]

《词典》谓:“即珍珠。形圆如豆,乳白色,有光泽,是某些软件动物(如蚌)壳内所产。为珍贵的装饰品,并可入药。”此义项首例引唐贾岛《赠圆上人》诗:“一双童子浇红药,百八真珠贯彩绳。”(800页)

S.2260号《大智度论》卷十:“问曰:是诸珍宝从何处出?答曰:金出山石沙赤铜中,真珠出鱼腹中、竹中、蛇脑中。”

该词尚有更早用例,如后汉安世高译《阿那飺邸化七子经》:“彼有宝藏名般筹,无数珍宝金银、车磲、马瑙、真珠、水精、琉璃、珊瑚、琥珀。”吴支谦译《须摩提女经》:“尔时有长者名阿那飺邸,饶财多宝,金银、珍宝、砗磲、码碯、真珠、琥珀、水精、紛璃。象、马、牛、羊、奴婢、仆从、不可称计。”

[刀兵]

《词典》谓:“指战事。”此义项首例引唐杨巨源《失题》诗:“山河空道路,蕃汉共刀兵。”(971页)

S.4945号《大智度论》卷三十六:“如小劫尽时,刀兵、疾疫、饥饿,犹有人物、鸟兽、山河。大劫烧时,山河、树木,乃至金刚地下大水亦尽。”

该词尚有更早用例,如吴竺律炎共支谦译《摩登伽经》卷下:“其年荒俭,刀兵必起。”

[房舍]

《词典》谓:“房屋,房间。”首例引唐元稹《梦井》诗:“哽噎梦忽惊,觉来房舍静。”(4218页)

BD01145号《大智度论》卷十一:“以七宝、人民、车乘、金银、灯烛、房舍、香华布施故,得作转轮圣王,七宝具足。”

该词尚有更早用例,如曹魏康僧铠译《昙无德律部杂羯磨》:“僧今差比丘某甲分房舍、卧具。”吴支谦译《撰集百缘经》卷五:“时彼国王知佛许可,寻即为佛及比丘僧造立房舍。”

[觐见]

《词典》谓:“会见;拜见。”此义项首例引《晋书·江统传》:“觐见宾客,得令接尽。”(6066页)

S.1934号《大智度论》卷三十八:“汝兄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供养还,汝可共行觐见于佛,故来相迎。”

该词尚有更早用例,如后汉昙果共康孟详译《中本起经》卷下:“当诣精舍,觐见表虔。”西晋竺法护译《佛说如来兴显经》卷二:“诸菩萨众,觐见如来。”

[毕竟]

《词典》谓:“到底;终归。”此义项首例引唐许浑《闻开江宋相公申锡下世》诗:“毕竟成功何处是?五湖云月一帆开。”(4627页)

P.2082B号《大智度论》卷四十一:“众生毕竟不可得,何况当是菩萨色不可得。”

该词尚有更早用例,如后汉安世高译《佛说八大人觉经》:“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吴支谦译《佛说诸法本经》:“何谓毕竟?泥洹为毕竟。”

[覆蔽]

《词典》谓:“掩蔽;覆盖。”首例引《隋书·天文志上》:“太帝上九星曰华盖,盖所以覆蔽太帝之坐也。”(5051页)

S.0227号《大智度论》卷四十一:“如虚空相常清净,烟云尘雾,假来故覆蔽不净。心亦如是,常自清净,无明等诸烦恼客来覆蔽故,以为不净,除去烦恼,如本清净。”

该词尚有更早用例,如后汉支娄迦谶译《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卷中:“其华于佛上便化作珍宝华盖,覆蔽千佛剎。”吴支谦译《菩萨本缘经》卷下:“牛、羊、驼、驴、猪、豚、鸡、狗、飞鸟、走兽,如是等辈常为愚痴之所覆蔽,常处盲冥无有智慧。”

[决定]

《词典》谓:“必然;一定。”此义项首例引唐无名氏《挽歌》:“红轮决定沈西去,未委魂灵往那方。”(3166页)

S.5130号《大智度论》卷四十二:“佛法中一切诸法,决定无我,而我说言有菩萨为说般若波罗蜜,则堕妄语罪。”

该词尚有更早用例,如曹魏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卷上:“决定必成无上正觉。”吴支谦译《佛说须摩提长者经》:“无憍慢者,决定解脱;有憍慢者,必堕恶道。”

[厌离]

《词典》谓:“厌恶离弃”。首例引宋苏轼《书黄鲁直李氏传后》:“无所厌离,何从出世?无所欣慕,何从入道?”(401页)

S.4960号《大智度论》卷四十三:“圣人初以四行,观世间无常,若见所著物无常,无常则能生苦,以苦故,心生厌离。”

该词尚有更早用例,如吴支谦译《撰集百缘经》卷第五:“时尊者舍利弗、大目揵连欲设食时,先观地狱、畜生、饿鬼,然后方食。所以尔者,欲令众生厌离生死,求于涅盘。”西晋安法钦译《阿育王传》卷第二:“汝今飞腾去,破我之憍慢。我智力亦微,使我得厌离。”

[阿阇梨]

《词典》谓:“意译为‘轨范师’。可矫正弟子的行为,为其轨则模范,是高僧的敬称。”首例引唐颜真卿《西林寺题名》:“(西林寺)有法真律师,深究清浄毗尼之学,即律祖师志恩之上足,余内弟正义之阿阇黎也。”(6904页)

S.2161号《大智度论》卷十三:“白衣来欲求出家,求二师:一和上,一阿阇梨。”

该词尚有更早用例,如后汉安世高译《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阿阇梨当有五德:一者、当有四阿含;二者、当有戒具德;三者、当有慧德;四者、当有大德;五者、当自守。”曹魏康僧铠译《昙无德律部杂羯磨(四分)》:“我某甲,请大德为依止阿阇梨。”

[迷闷]

《词典》谓:“迷茫,难以辨清。”首例引唐无名氏《补江总白猿传》:“出门山险,咫尺迷闷,不可寻逐。”(6264页)

S.4967号《大智度论》卷四十七:“无诳三昧者,有三昧生爱恚,无明,邪见等,是三昧于诸三昧,都无迷闷之事。”

该词尚有更早用例,如吴支谦译《菩萨本缘经》卷上:“汝不知耶?汝之先父爱护于吾,犹如赤子。是故我今感其恩重,忧愁迷闷。”

[阿兰若]

《词典》谓:“意译为寂静处或空闲处。原为比丘洁身修行之处,后亦用以称一般佛寺。”此义项首例引宋王安石《草堂怀古》诗:“周颙宅入阿兰若,娄约身归窣堵波。”(6904页)

S.2761号《大智度论》卷四十九:“云何菩萨不舍阿兰若住处?能过声闻、辟支佛地,是名不舍阿兰若住处。”

[业报]

《词典》谓:“佛教语。业因与果报。谓一切行为都有果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词典》首例引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迦毕试国》:“王若杀我,我之与王俱堕恶道,王有断命之罪,我怀怨雠之心,业报皎然,善恶明矣。”(2641页)

S.1934号《大智度论》卷三十八:“有诸天、神仙、龙鬼、诸长寿者,见有此恶业而不受罪报,谓为无业报因缘。”

该词尚有更早用例,如吴支谦译《撰集百缘经》卷第八:“尔时波斯匿王及诸臣民,闻佛说是业报因缘,心开意解。”

[恩力]

《词典》谓:“敬称他人给予自己的支持、协助。”首例引《太平广记》卷一九二引五代《耳目记·墨君和》:“赖大王武略,累挫戎锋,获保宗祧,实资恩力。”(4276页)

S.5120号《大智度论》卷四十七:“不言以菩萨业因缘,令众生得人身,但言菩萨恩力因缘故得。菩萨以神通变化说法力故,令众生修善得人身。”

该词尚有更早用例,如吴康僧会译《旧杂譬喻经》卷上:“后升天得道,乃五戒贤者直信之恩力也。”西晋无罗叉译《放光般若经》卷第六:“释提桓因言:是谁之恩力所处?须菩提言:是佛威神恩力所处。”

[愁恼]

《词典》谓“忧愁烦恼。”首例引明谢肇淛《五杂俎·事部四》:“吾怜其无辜,是以深生愁恼。”(4332页)

P.2913号《大智度论》卷五:“从生五阴熟坏,是名老死。老死生忧悲、哭泣种种愁恼。”

该词尚有更早用例,如后汉安世高译《佛说奈女祇域因缘经》:“即取食之,而大苦涩,了不可食,梵志更大愁恼。”吴支谦译《菩萨本缘经》卷下:“大仙当观身服如是蒭草之衣,令心愁恼,非所宜也。”

[师仰]

《词典》谓:“师法敬仰,尊奉。”首例引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一:“有律僧忘其名,临坛度人,四方受具者奔走师仰,檀施云集。”(1746页)

S.2942号《大智度论》卷五十九:“佛以二种因缘,证般若波罗蜜为胜:一者、三世圣人从中学,成圣道。二者、我以此法故,得成无上圣,我今还师仰此法。”

该词尚有更早用例,如吴支谦译《维摩诘经》卷下:“师仰诸佛,覩夫生死而不与同现灭度。”西晋竺法护译《佛说月光童子经》:“高名动世,群儒师仰。”

[垢秽]

《词典》谓:“肮脏。”此义项首例引《隋书·艺术传·杨伯丑》:“(杨伯丑)于是被发阳狂,游行市里,形体垢秽,未尝栉沐。”(1205页)

台中图95号《大智度论》卷六十三:“佛说三毒是垢秽不净,此中云何言淫欲等净故色等亦净?”

该词尚有更早用例,如西晋竺法护译《佛说文殊师利净律经》:“犹如天子垢秽弊衣,以思夷华黄白须曼而用熏之,香气不久寻便歇尽。”

[遮覆]

《词典》谓:“覆盖。”此义项首例引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上:“四傍纵要种些嘉谷,上面被此树叶遮覆,下面被此树根盘结,如何成长得成?”(6407页)

台中图95号《大智度论》卷六十三:“以百八诸烦恼,不能遮覆污染净故,言净无垢。”

[高心]

《词典》谓:“心高气傲。”此义项首例引唐王泠然《与御史高昌宇书》:“近者伏承皇皇者华,出使江外,路次于宋,依然旧游,门生故人,动有十辈,蒙问及者众矣,未尝言泠然。明公纵欲高心不垂半面,岂不畏天下窥公侯之浅深。”(7511页)

S.2761号《大智度论》卷四十九:“若破憍慢高心,宗重敬伏,则功德大利归之。”

[灭度]

《词典》谓:“佛教语。灭烦恼,度苦海。涅盘的意译。亦指僧人死亡。”首例引唐白居易《唐抚州景云寺石塔碑铭》:“佛灭度后,薝卜香衰,醍醐味漓。”(3385页)

BD07723号《大智度论》卷八、卷九:“如佛初生时,初成佛时,将灭度时,三千大千世界皆为震动。”

该词尚有更早用例,如后汉安世高译《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佛灭度后,经法虽存,而无信者,渐衰灭矣,呜呼痛哉!”

[浮囊]

《词典》谓:“渡水用的气囊。”首例引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三:“浮囊者,气囊也,欲渡大海,凭此气囊轻浮之力也。”(3265页)

P.2106号《大智度论》卷八:“譬如渡师,一人以浮囊草筏渡之,一人以方舟而渡,二渡之中相降悬殊。”

[谛听]

《词典》谓:“注意地听,仔细听。”首例引唐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当时乍见惊心目,凝视谛听殊未足。”(6656页)

BD01145号《大智度论》卷十一:“果略说有十,王谛听之!”

该词尚有更早用例,如后汉康孟详译《佛说兴起行经》卷上:“世尊为演说,舍利弗谛听。”三国支谦译《须摩提女经》:“汝等谛听谛听,当为汝说。”

[陈诉]

《词典》谓:“陈述诉说。”首例引《陈书·沈炯传》:“奏讫,其夜炯梦见有宫禁之所,兵卫甚严,炯便以情事陈诉。”(6934页)

台中图96号:“又如毕陵伽婆蹉阿罗汉,五百世生婆罗门中,习轻蔑心故,虽得阿罗汉,犹语恒水神言:小婢止流。恒神瞋恚,诣佛陈诉,佛教忏悔,犹称小婢。”

该词尚有更早用例,如后汉支曜译《佛说成具光明定意经》:“十四者、其来归于己,有所陈诉,必而正平,应于法律,令无枉愠。”

[云集]

《词典》谓:“形容从四面八方迅速集合在一起。”首例引宋苏轼《答李宝文启》:“舟车云集,惠通秦楚之商。”(6781页)

津艺241号《大智度论》卷九十一:“内者打之,外者亦极力熟打,至明旦相见乃是故旧同学,各相愧谢。众人云集,笑而怪之。”

该词尚有更早用例,如后汉竺大力共康孟详译《修行本起经》卷上:“至其时日,裘夷从五百侍女,诣国门上。诸国术士,普皆云集。”吴支谦译《须摩提女经》:“时长者家有八万四千人民之类,皆悉云集,欲坏长者坊舍。”

二 孤证补充例

[黡子]

《词典》谓:“黑痣。”仅《史记·高祖本纪》:“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唐张守节正义:“许北人呼为‘黡子’,吴楚谓之‘志’。志,记也。”一例。(7699页)

BD02695号《大智度论》卷二:“如白色人虽有黑黡子,不名黑人。”

S.1829号《大智度论》卷四十八:“譬如白人虽复须发、黡子黑,不名黑人。”

[尠少]

《词典》谓:“很少。”仅汉焦赣《易林·恒之贲》“利得尠少,留连为忧”一例。(1442页)

S.1829号《大智度论》卷四十八:“善男子、善女人自知福薄,智慧尠少。习近菩萨,欲求过度。”

[省觉]

《词典》谓:“觉悟,明白。”此义项仅《坛经·忏悔品》“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一例。时代偏晚,且系孤证。(4566页)

S.1829号《大智度论》卷四十八:“若受余欲,犹不失智慧。淫欲会时,身心慌迷,无所省觉,深着自没。以是故,诸天令菩萨离之。”

[懈息]

《词典》谓:“懈怠止歇。”仅《宋书·孝义传·许昭先》“肇之诸子倦怠,昭先无有懈息,如是七载。尚书沈演之嘉其操行,肇之事由此得释”一例。(4390页)

S.1829号《大智度论》卷四十八:“菩萨亦如是,从初发心常行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为度众生,无有懈息。”

[变异]

《词典》谓:“变化,不同。”此义项仅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十二月二十八号》“我的笑,毓芳和云霖是不会留意这有什么变异,但剑如,她是能感觉到”一例。时代太晚,且系孤证。(2959页)

S.5132号《大智度论》四十五:“诸恶众生魔人来,不随意行,不信受其语,瞋骂、谤毁、打缚、闭系、斫刺、割截,心不变异。”

[齐限]

《词典》谓“终极、极限。”仅《列子·汤问》“滨北海之北,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其国名曰终北,不知际畔之所齐限”一例。(7722页)

BD01145号《大智度论》卷十一:“我见此鸽从一世、二世乃至八万大劫,未免鸽身,过此已往,不复能知。我不知过去、未来齐限,不审此鸽何时当脱。”

[摄取]

《词典》谓:“佛教语。犹摄受。”仅《无量寿经》卷上“我当修行,摄取佛国清浄庄严无量妙土”一例。(3793页)

S.1829号《大智度论》卷四十八:“清净法身菩萨,得无生法忍,住六神通。为教化众生故,与众生同事而摄取之。”

[市陌]

《词典》谓:“市街”。例引宋梅尧臣《依韵和乌程李著作·麗上》:“临水竹楼通市陌,跨桥云屋接川湄。”时代偏晚,且系孤证。(1734页)

S.4945号《大智度论》卷三十六:“巷里、市陌、庐馆、宫殿名之为都。”

[马麦]

《词典》谓:“做为马粮的麦。佛教传说,佛受阿耆达婆罗门王请,安居彼国,与五百比丘共食三月马麦。是佛十难之一。”例引宋张商英《宗禅辩》:“释迦如来尚且不免金锵马麦之报,况初学凡夫哉。”时代过晚,且系孤证。(7445页)

BD07723号《大智度论》卷八、卷九:“受阿耆达多婆罗门请而食马麦。”

[遮碍]

《词典》谓:“犹阻碍。”此义项仅《新唐书·陆贽传》“假令诏至发兵,更相顾望,莫敢遮碍”一例。时代偏晚,且系孤证。(6407页)

BD05974号《大智度论》卷三十九:“若以佛身入地狱者,则阎罗王,诸鬼神不遮碍。”

[弊恶]

《词典》谓“恶劣”,仅引《百喻经·雇倩瓦师喻》“此弊恶驴,须臾之顷,尽破我器”一例。(1297页)

BD02833号《大智度论》卷二十三、卷二十四:“世间众生善好者少,弊恶者多。”

[两舌]

《词典》谓:“搬弄是非;挑拨离间。”此义项仅赵朴初《僧伽和佛的弟子》“不犯十恶:1杀、2盗、3淫、4妄语、5两舌,即挑拨离间……即是十善”一例。时代太晚,且系孤证。(236页)

P.2913号《大智度论》卷五:“若能除四种,口过妄语毒。两舌恶绮语,得大美果报。”

[严净]

《词典》谓:“庄严清净”,仅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迦毕试国》“窣堵波、僧伽蓝崇高弘敞,广博严净”一例。时代过晚,且系孤证。(1674页)

P.2106号《大智度论》卷八:“诸菩萨见诸佛世界,无量严净,发种种愿。”

[眼睫]

《词典》谓:“眼睫毛。”仅宋沈作喆《寓简》“无令一眼睫许,坏人佳思”一例。时代偏晚,且系孤证。(4583页)

浙敦027号《大智度论》卷九十:“二十九者、眼色如金精。三十者、眼睫如牛王。”

[厌患]

《词典》谓:“厌恶”,仅《礼记·曲礼上》“劳毋袒”唐孔颖达疏“袒,露也。虽有疲劳之事,厌患其衣而不得袒露身体”一例。(400页)

S.1621号《大智度论》卷一:“后渐见老病死苦,生厌患心,于夜中半踰城出家。”

[乏短]

《词典》谓:“欠缺”,仅《百喻经·五百欢喜丸喻》“尔今远使,虑有乏短;今我造作五百欢喜丸,用为资粮”一例。(273页)

BD01034B号《大智度论》卷十二:“儿言:藏中有限,我意无量。我欲以财充满一切,令无乏短,愿见听许,得遂本心,使阎浮提人一切充足。”

[1] 朱庆之.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2.

(责任编辑:刘英玲)

H131;H16

A

1674-9014(2012)03-0125-06

2012-02-1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敦煌本《大智度论》研究”(11YJC730006)。

刘显,男,江苏南京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员,研究方向为敦煌佛教文献。

猜你喜欢
首例义项词典
世界首例无肌间刺鲫鱼问世
山西首例给未成年人文身被判停止侵害公开道歉
首例猪心移植患者活了2个月
米兰·昆德拉的A-Z词典(节选)
米沃什词典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全国首例“被遗忘权”案被驳回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漫画词典
Enhanced Prec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