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观视角下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

2012-03-31 17:54赵玉华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10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政治

赵玉华

(兰州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社会主义和谐观也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和全过程,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和谐观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和谐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主体性。主体性教育强调的是创设一种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启发、引导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把他们培养成自主、能动、创造性的社会实践主体。主体性教育坚持以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为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满足他们的需要,贴近、相信、依靠受教育者,创造受教育者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环境,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和谐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个性化。一直以来,我们强调教育的社会适应性,重视群体的社会化进程,忽视了教育的个体适应性,对教育如何满足个体需要,促进个性发展强调不够。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下,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当承认并尊重个体思想的差异性和多元性,因材施教,允许并引导受教育者以合理的独特方式实现社会诉求,确立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内在统一的新价值观。[1]

和谐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发展性。对自由的向往一直是人们实现自身发展的终极追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也就是使每个人都能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发展性教育总的来说就是从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提高受教育者实现发展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着力解决好关系他们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受教育者在发展方面大量存在的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问题。

和谐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人格。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为人的教育,关注人的本质、人的发展等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使人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和充实;使人在做出自主性选择时培养更为高尚的情操;使个体真正成为有健全人格的人,成为能积极地融入自然、社会的人,成为具有做人的尊严、权利、乐趣、责任、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

二、和谐观视角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思想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心理教育发展不够平衡。由于历史和现实各种因素的影响,本应有机配合、平衡发展的这三者,其发展实际上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虽然在不同地区、时期、学校(单位)的表现不尽相同,但都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弱化,使得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不能平衡、健全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不够和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人,但在实际工作中却长期存在着片面的唯教育者或者唯受教育者主体观。唯教育者主体观在教育过程中突出强调了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引导作用,偏重强制灌输等教育方式,忽视了受教育者的能动作用,使教育的本质无法充分体现。与之相反,唯受教育者主体观则片面强调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修养,忽视教育者的教育、引导作用,造成教育力度不够甚至放任自流的现象。

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与内容不相适应。传统教育形式跟不上社会形势的发展,追求形式、忽视效果,看重数量、不讲质量,只重过程、漠视结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不良后果。在学校,普遍存在专业课挤占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时间、知识冲突等现象,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但不能形成合力,反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掣肘。

教育、管理、服务不够匹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多元化,利益观念强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未必时时奏效。有些问题既不是由于政治立场不坚定,也不是由于道德败坏引起的,而是由实际问题、实际困难引发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与解决受教育者的实际问题脱节,其实效性就会大打折扣。

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不够协调。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认识相对狭窄,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和连贯性。对于受教育者来说,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一方面受到主体的限制,一方面又受到自身客观对象化的限制”[2](P218)。受教育者不是孤立的社会群体,他们与社会、家庭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环境变量因素日益增多,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造成影响。

三、和谐观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综合看待思想政治素质诸要素。思想政治工作要综合解决思想道德、政治品质、心理素质三方面的问题。教育者要运用说理引导法、实践锻炼法等,使受教育者认识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培育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道德品质。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是个体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基础,因此,教育者要重视对受教育者的人文关怀,采取积极措施,确保他们的心理健康。

科学认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主体性。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主动—被动”关系,要注意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方面的主体性、主动性。[3]因此,要培养一支专业化、职业化、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逐步完善科学的、系统的业务培训拓展机制,创设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发展的良好环境。教育者要寻找理性化教育和情感化教育之间的合理张力,实现认知式教育和体验式教育的有机整合,引导受教育者增强社会责任感,缩短社会化进程的时距。

合理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我们应当重视开展公民教育,培养自由、法权、责任等公民意识,培育和谐发展观,形成独立人格,健全心智,使受教育者保有生活积极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要有良好的效果,应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的关系,达到各学科教育的和谐。

有机结合教育、管理、服务等手段。解决受教育者的实际问题,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教育与管理两手并重,内在约束与外在控制有机结合,要注重解决受教育者的实际问题,从他们的衣食、住宿、环境、医疗、就业、心理健康等具体问题切入,为他们做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整体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个整体环境、系统环境,由若干个有机联系的子系统构成。只有营造出整体环境,才能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虽然营造整体环境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过程,但是只有注重整体营造,才能够让受教育者在非强制性环境中得到道德的升华。家庭是重要场所,学校(单位)是主渠道、主阵地,社会是大课堂,所以,形成家庭、学校(单位)、社会的匹配性和谐至关重要。

[1]余玉花.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5(Z1).

[2]李从军.价值体系的历史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王秋波.中国共产党和谐社会思想探微[J].理论学刊,2012(2).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政治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