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雕塑创作的影响

2012-03-31 17:54广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10期
关键词:雕塑家观者雕塑

律 广

(福建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

当代雕塑作品是由多元文化因素加工而成的,通过这些文化因素,雕塑的灵魂和雕塑家的思想得以呈现。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风”席卷全球的今天,蕴含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设计理念已经深入到艺术文化的各个领域,雕塑作品也不例外。

中国雕塑虽然历史悠久,但与作为文人高雅艺术的国画不同的是,其社会地位较低,直到近代西方雕塑教育模式被引入中国的学院式教育之后,现行的学院式雕塑教育才受到重视。而在西方教育模式下,曾经创造了世界先进文明的中国传统文化却一直未能融入雕塑艺术教育。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观念在思想高度自由的今天,也影响着雕塑工作者。当代雕塑家在作品创作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借助中国传统文化理念造型,以及在造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两大主流形式。

一、借助中国传统文化理念造型

中国的传统雕塑以意向化的手法,追求一种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审美。相较于西方的立体和具象,中国的雕塑似乎更讲求一种感性的追求,其内涵大多饱含中国文化的典故和精髓,创作者往往利用对作品整体气势的营造来体现雕塑的神韵,从而传达其思想。

中国画的以形写神,一直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代表元素。而这一元素也给雕塑家们很多启发——在创作构思时,充分利用材料的天然特质,在原始的形状和纹路中融入意象风的造型手法,巧妙地实现作品与背景的浑然天成。沿袭中国传统文化“温柔敦厚”的宗旨,雕塑也自古就有含蓄的内在美,那种“神龙露首不露尾”、“含不尽之意于象外”的境界往往带给观者更多回味。

文楼的雕塑作品以形写神,是文人雕塑的典型代表。文楼利用金属材料,在传统文化元素——竹子/竹叶上大做文章,使得传统坚贞劲节的竹君子具有了速度感、时代感。其作品《迎风取势》以直线、直面造型,在三维空间中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竹叶有力地延伸、舒展、绷直,力量直击观者的视觉。造型上通过竹叶的同向层叠、团抱,展现出同心协作的隐喻,让观者联想起郑板桥的竹画,进而带出竹于风霜凌厉中苍翠俨然的画面,衍生出竹君子坚贞不屈的气质。

中国古典艺术的另一代表元素——写意,对当代雕塑影响颇深。汉代的霍去病墓前石刻无疑是写意风的巅峰之作,以简约的手法略加雕琢,却浑然天成地展现出博大雄壮的大汉帝国之风。发展到当代,吴为山首先提出了写意雕塑这一概念,他的作品介于写实和意象之间,吸引观者细细体会作者赋予雕塑的意味。似乎有种生命力,引领观者主动去体会作者所注入的情感内容,进而发现自己内心被勾起的共鸣感。吴为山作品《老子像》,远而初见,静若古石,又似枯枝;细详之,则动若行云流水,竟像一幅饱含诗意的水墨画,造型恰到好处地流露出中国传统文化“上善若水”之意境。近而观之,却是很细致地勾勒出了老子的龙钟之态,那夸张的长眉须、脱落的牙齿、突出的下颚……仿若其穿越千年而来,真实地震撼着观者的神经。

二、在造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符号

中国古典雕塑的造型一直传承历朝历代的文化符号,沿袭至今,雕塑家在创作时,融入了更为多元的文化,使得传统文化符号在新时期添加了新的寓意。这种古为今用的手法,使观者在回味经典的同时,联系时代,引发更多深思。在当代,一些雕塑家以古典符号为雕塑的构成元素进行创作,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蔡志松和吴彤两位雕塑家的作品就是典型案例。

蔡志松巧妙地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造型,基于扎实的基本功,创作出一种国人的共性化形象,在当代社会大背景下,表述当代人的生活。其作品《故国》系列,以中国传统古典装束,跪、拜等传统的恭屈的姿态,结合卷轴、屏风等背景装饰造型,回溯压在中国人肩上数千年的封建礼仪、等级文化,又通过雕塑哀凝的面部神情,透露出当代人对历史的回望与对己身的反思。

京剧作为国粹已经在中国的舞台上唱响了两百多年,而其所演绎的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故事角色的个性精华全都浓缩在寓意深刻的脸谱文化中。吴彤充分抓住了这浓缩的精华,在其京剧脸谱系列作品《国韵——生、旦、净、丑》中,以国画白描的轮廓线语言与三维雕塑的立体形面、京剧脸谱的符号性色彩与莫迪利阿尼式的颀长变形的并置,将现代意识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对撞式的创作。

三、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和符号的创作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理念”营造出大意境,而“符号”则小处见微地完善雕塑的细节,虽然是两种手法,却是融会贯通的,在创作时可以将其结合起来,从而完美地实现雕塑的精神、气韵和境界的统一。展望和张永见两位创作者就在这“理念”中,完美地利用“符号”,在细节之处,呈现出新时代雕塑不同凡响的新寓意。

中国园林艺术文化可追溯到殷、周时代,而其中又以真山石堆砌而成的假山造景为经典。展望却将这一经典造型以抛光不锈钢材质雕塑,其作品闪耀着金属特有的梦幻光泽,诠释了当代人赤裸裸的物质崇拜。他指出,当不锈钢变成自然石头的形状之后,那些不确定的起伏扭曲了所有映在上面的光线和图像,肢解和毁灭的潜在欲望在迷幻的镜像中得以释放,新的希望不断地由此而产生。

不同于展望的金属假山石,张永见的石雕作品将他的艺术禀赋与材质的天性交融合一,追寻着“天趣之美”,是一种心与物的联结。张永见以艺术家的慧眼识石,并在“识”的基础上加工自然材质的“天趣”。他的雕塑饱含着人文情怀,立意和创造性在他的雕塑中咆哮着,逼迫观者去正视其所揭示出的阴暗面。例如其作品《合奏》,花岗岩、红砖、瓷砖等不同材质俨然被他组织成了一支乐队,上端的古琴和琴台上交错的钢琴键——这些古今中外交错的细节元素共谱了一首和谐乐章,石缝中夹生的那株植物,又仿佛为这首融合古今中外精华的传世之曲添入了大自然的健康之声,同时也引发出观者对于和平、环保的思考。

四、结语

在数字化技术炉火纯青的今天,随着雕塑软件的普及和雕刻打印机的出现,雕塑的数字化产业链已然展开生机——不仅雕塑的成型和复制过程简化了,类似多层镂空等复杂的雕刻手法也因此得以实现。雕塑与技术通过数字化这一桥梁又一次实现统一,为雕塑家们无限的创意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雕塑与技术的新统一,即要求雕塑技术的与时俱进,然而雕塑的核心在于人文价值而非形式感,雕塑必须是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的——这就又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不谋而合:“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道家崇尚自然,提倡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本”、“和谐”的思想在汉朝就已经同雕塑艺术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如前文提到的汉代霍去病墓前石刻)。相信随着技术和时代的发展,更多饱含中国传统文化深蕴的时代雕塑作品将被精彩呈现。

猜你喜欢
雕塑家观者雕塑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端午节观龙舟赛
写实雕塑
雕塑家
光影行者
心中的景致
自然雕塑
当代雕塑家作品
当代雕塑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