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田录》茶文化述略

2012-03-31 23:00赵国栋任利
蚕桑茶叶通讯 2012年3期
关键词:小龙欧阳修南昌

赵国栋 任利

(西藏民族学院 712082)

《归田录》是宋朝欧阳修所作,为笔记汇总。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归田录》是欧阳修晚年辞官在颍州居住时的笔记作品,所以取名为归田。主要记录了欧阳修亲身经历的和在当时所见所闻的官场中的各类事件以及正史中未记录的各类琐事,史学界认为其史料是翔实可靠的。

笔者以1981年3月中华书局出版的版本为依据,对其中涉茶内容进行解读。归田录主体内容包括:自序、卷一(包括校勘记)、卷二(包括校勘记)、佚文、附录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夏敬观跋)、附录二(归田录佚文初探)、附录三(主要参考书目),全书共记70页,卷一、二为正文,共计39页。其中在卷一与卷二中各有一处记录了有关茶的情况。

卷一中记录了腊茶与草茶的情况:

“腊茶出(一作盛)于剑、建,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注为第一。自景祐已后,洪州陆井白芽渐盛,近岁制作尤精,囊以红纱,不过一二两,以常茶十数斤养之,用辟暑湿之气,其品远出日注上,遂为草茶第一。”

腊茶,是宋朝文献记载中常被提起的一种茶。有人认为,腊茶源于其汤液乳白色,与融化的蜡汁相似,故而得名。如沈括在《梦溪笔谈·药议》中记载:“如腊茶之有滴乳、白乳之品。”也有人认为,腊茶与季节相关,取早春之意。总体而言,虽在各类文献史料中并未发现明确的腊茶定义,但其在宋朝时为一种紧压茶,这是无疑的。元朝王祯在《王祯农书》中也记录了当时的茶类,包括“茗茶”、“末茶”、“腊茶”三种。当时的腊茶即团、饼茶等紧压茶,因明朝废除团饼之贡,已远非宋朝时那样珍贵与流行。

第一句话可译为:腊茶产自(另一说法是盛行于)剑建一带。“剑建”也有另一种说法,即认为应为“福建”。第一卷“校勘记”中有对这句话的校勘:“类苑卷六十作‘腊茶出于福建。’”据现有史料分析,“剑建”尚未有明确的地域范围。而据宋朝茶叶发展状况推测,此处应为“福建”。无论如何理解,都可认定福建当时在腊茶、饼茶制作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这与第二卷中关于团茶的记载相符。

草茶在宋朝指“散茶”,由于当时以团饼茶为贡,所以散茶处于相对次要位置。两浙指地域范围。北宋至道三年(997年),设置两浙路(路是行政级别),为北宋时重要地方行政区,包括14州与2军:苏州、常州、润州、杭州、湖州、秀州、越州、明州、台州、婺州、衢州、睦州、温州、处州和江阴、顺安二军。范围覆盖了今江苏省长江以南及浙江省全境。文中又记载道:在两浙所产散茶中,“日注茶”第一。“校勘记”中有对这句话的校勘为:“日注为第一:由是何为第一,古今类事卷十八此句下尚有‘此不谓之命乎’六字,或亦为此书编者所增益。”无论是否编者增益,都不能否定日注茶在当时散茶中的重要地位。

但与团饼贡茶对比而言,散茶的地位在诸多文人心目中仍是较低的。宋朝苏轼有《和钱安道寄惠建茶》,是苏轼一首有名的以物喻人、抒发政治观点的诗词。由于政治主张及对社会不公现象的愤慨,所以苏轼对朝廷实行的贡茶制颇有异议。他在《荔枝叹》中写到:“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反映出苏轼极为关注时事,心系底层民众的疾苦,憎恶官场中以茶换官、争宠内斗现象。同时诗中以建茶(团饼茶为主)喻君子,而对草茶加以贬低。如诗中“草茶无赖空有名,高者妖邪次顽懭”一句,以草茶代小人,讥讽那些人没有正途,尽使卑劣手段。诗中又出现了“粃糠团凤友小龙,奴隶日注臣双井”句,提到了号称第一草茶的“日注茶”和“双井茶”,据史料载,“双井茶”为宋代洪州(江西南昌附近)所产。随后,针对好茶作者直抒胸臆:“收藏爱惜待佳客,不敢包裹钻权幸”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及为人处事价值观。通过分析可见,草茶当时已经广泛存在,并且产生了浓郁的散茶社会文化氛围。文人政客们都介入到了这种文化之中。无论贬褒,都体现了当时茶文化发展的一种多元取向。这一点更体现出了宋朝茶文化在中国茶文化史中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自景祐已后,洪州陆井白芽渐盛”这句话表明了当时一种新兴草茶的崛起。景祐为宋仁宗赵祯年号,从1034至1038,共计5年。洪州为地域概念,古时江西南昌和河南辉县均被称作洪州。五代时期南唐959年升洪州为南昌府。宋开宝八年(975年)又改名洪州,隆兴元年(1163年)再改设为隆兴府。欧阳修于1073去世,在他所经历的宋朝社会中,恰是景祐年号之后南昌称洪州的时期,即1038年至1073年。通过考查南昌茶叶发展状况发现,北宋时期有近30%的茶产自江西,南昌地区则是重要产区。除了南昌外,河南辉县在宋朝时也称作洪州,当地有穆桂英大战洪州城的佳话。辉县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古时期为共工氏部族居地。但当地并未有出产名茶的记载。由两地的对比可以推测,产陆井白芽的洪州应为江西南昌地区。“陆井白芽”是当时一种名茶。虽其历史较日注短许多,但后起居上,成为散茶中的佼佼者。后文又写道“不过一二两,以常茶十数斤养之”,点明了“陆井白芽”产量之小。此处“养”字取“培养、产出”之意,所以可推知数十斤的普通茶中方能产出一二两的陆井白芽,点出了产出此茶的不易,所耗材料的巨大。“用辟暑湿之气”中,辟字通“避”字,意为喝“陆井白芽”可以避炎炎夏日中的酷热。当时散茶的种类以绿茶为主,不需要做发酵处理。再通过其避暑的功能分析,可以推知“陆井白芽”是绿茶类。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其品远出日注上,遂为草茶第一”。通过这些分析可推知,当时散茶,尤其绿茶类散茶的发展已经十分迅速,并且人们已经对其功用有了深刻的认识。

卷二中记录了团茶与小团茶的情况。“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庆历中蔡君谟为福建路转运使,始造小片龙茶以进,其品绝精,(一作精绝)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直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每因南郊致斋,中书、枢密院各赐一饼,四人分之。宫人往往缕(一作覆)金花於其上,盖其贵重如此。”

从这段文字可知,龙凤团茶当时之贵重,8个团饼重一斤。在蔡君谟,即蔡襄(1012~1067)任福建路转运使时,开始造小团茶,即小龙团,制作工艺及原料较之前的龙凤团茶还要精绝。20个小龙团重一斤,价值为黄金2两。但由于产量极少,所以并非有黄金就能买到。“每因南郊致斋”,中书省与枢密院才由皇帝各赏赐一饼,即两机构各得半斤小龙团,然后这半斤小龙团再由四个主要官员去分,均分的话,每人得0.125斤。宋朝时,中书省主管国家文职事务,而枢密院主管国家军事事务,两机构一文一武共同构成了宋朝最高国家国务机关,并称为“二府”。从这种国家文武机构最高机关所享受的小龙团赏赐可见,当时这种茶之贵重已经超出了一般官员的享用范畴,普通百姓更无从谈起。实际上,对小龙团的享用已经成为了皇室的特权,通过赏赐形式也使其成了皇权以恩施巩固统治的一种重要手段。

最后一句为“宫人往往缕(一作覆)金花於其上,盖其贵重如此。”这表明了除了极少的赏赐外,小龙团的贵重还表现在对其的保存方面。宫人指皇室内侍从人员,“缕”字取“一种刺绣方法”之意,即用刺绣方法把金丝在小龙团上绣出花朵。如果这样理解,那么小龙团存在的意义便超越了被饮用的范畴,而是保存欣赏和显示身份。按另一种表达法,“覆金花于其上”,小龙团的保存用贵重的金物覆盖,表明了其对皇室的存在意义远高于黄金。

这两段记述虽然简短,但承载了北宋茶文化的大量信息,为研究北宋茶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欧阳修也因此成为中国茶文化研究的重要目标人物之一。本文只是从这两个主要段落进行了简要分析,对欧阳修留下的文献史料中关于北宋茶文化的信息有待于更广泛深入的系统研究。

猜你喜欢
小龙欧阳修南昌
让我受益匪浅的一本书
我在南昌 你在哪
南昌是我 南昌是你
画眉鸟
小小小小龙
欧阳修快马追字
南昌护桥记
勤奋的欧阳修
让“数”“形”结合更畅通
风中的祈祷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