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声调意识影响下的汉腔英语

2012-04-07 17:04磊,
关键词:重音声调音节

张 磊, 李 红

(1.安徽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2.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044)

汉语声调意识影响下的汉腔英语

张 磊1, 李 红2

(1.安徽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2.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044)

汉腔英语的产生是中国学习者英语重音意识淡薄的结果,而导致重音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是汉语语音意识的影响以及英语词重音规则的复杂性。研究从认识心理的角度讨论了汉语在语音意识层面对英语词重音意识培养的迁移作用。结论是汉语语音意识中的声调意识扭曲了学习者对英语单词音节之间轻重差异的感知,阻碍了词重音意识的培养。

汉腔英语;声调意识;词重音意识;母语迁移

一、引 言

人在出生后很长时间都处于母语语言环境,形成固定的语音范畴感知。当听到其他语言的音的时候,遵循省力原则,人们会习惯用母语中的音去感知它,用母语中最近似的音去代替它。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母语语音迁移。如中国人习惯用[s]代替英语的[θ],日本人用[l]代替[r]。当母语对目标语的影响发生在抽象层面,如对于音节间轻重差异的感知,我们称之为母语语音意识的迁移。

某一种语言的语音意识是指说该语言的人对口语中声音结构的意识及运用。汉语语音意识就是指说汉语的人对于汉语中元音、辅音、音节结构、声调、语调系统以及各种语汇的声音结构的意识。语音意识的内容丰富,一般认为它主要包括了音节意识、首尾音意识及音位意识等几大成份。同时,语音意识有跨语言的差异。比如,英语语音意识中所包括的重音意识在汉语中就不明显。同样,汉语语音意识中的声调意识在英语中也不显著。在这些语音意识中,我们关注的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英语词重音意识(以下简称重音意识)的发展问题,尤其是他们的汉语声调意识对于重音意识的培养的影响问题。

近年来国内有过一系列相关研究[1-4],但它们总体上关注的是汉语或英语总体语音意识的发展情况,研究重在对学习者的汉语或英语的音节意识、首尾音意识及音位意识进行测量,找出学习者各种语音意识的发展顺序。目前国内外尚未出现汉语语音意识对英语重音意识培养的影响的相关研究。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却早已被提及。Archibald[5]认为,二语学习者的中介语重音知识属于普遍语法的原则,由正确的二语参数的设定(即成功的二语规则习得)以及错误的母语参数设定(即迁移)构成。许曦明[6]提出“汉腔英语”的概念,明确指出导致中国英语学习者语音不地道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汉语重音意识的影响造成的英语词重音及节奏意识的薄弱。

二、声调意识:汉语的词重音意识

现有的研究发现,当母语与目标语在语音结构上比较类似时,母语语音意识会促进目标语语音意识的培养。那么汉语语音意识能否推动英语重音意识的发展呢?

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在汉语的诸多语音意识中,哪一种具体的意识才是影响英语重音意识培养的根源。表面上看是汉语的重音意识,然而,汉语到底有没有明确的词重音系统仍然在争论当中。因为汉语在词层面上音节的轻重基本上是不能辨义的,属于不受重视的、“边缘化”的语音特征。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汉语词的音节之间是有轻重高低之分的。朱光潜[7]也认为,发四声出力有强有弱,自然所发出的音有轻有重。而造成这种高低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声调[8]。因为汉语的重音缺乏表层符号标记,不是直接体现出来,而是通过声调体现[9]。不过,汉语音节的轻重几乎全部依赖音高(音频)变化,而英语则受到音强、音高和音长三种因素共同的影响(其中音强影响最甚)。但从声学的角度说,音强与音高、音长虽性质不同,但又彼此影响。一般来说,音发的高,音强也强,音长也长。这种复杂的关系很容易让我们的学生摸不清重音的动力源,将重音所蕴含的音强和音长上的特征用音高代替,混淆音节之间的高低或轻重,产生持续性错误。陶沙、黄秀梅、李伟[1]指出,汉语的首尾音意识、音位意识以及音节意识的强弱和英语的这三类语音意识的发展是成正相关的。而唯独汉语的声调意识“不能进入预测英语语音意识的回归方程”[1]51,也就是说,汉语的声调意识对于英语主体的语音意识培养没有促进作用。我们推断,它也很可能会阻碍英语重音意识的培养,产生语音意识的负迁移,导致重音意识淡薄的后果。原因在于:一、汉语声调意识的过分凸显;二、英语重音规则的过分复杂。

三、声调意识影响下的中介语词重音意识

声调意识能否迁移到重音意识中呢?迁移过程是怎么样的呢?有证据证明,声调意识的确能迁移到重音意识中:在汉语的语音意识体系中,声调意识是最早形成的,突出性最高的[4]。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就很顽固,难以消除。即使是在学习了外语之后。根据Hancin-Bhatt[10]提出的“特征竞争模型”(Feature Competition Model),母语中“凸显”的语音特征比一般特征对学习者感知二语语音有着更强烈的影响。Juffs[11]的研究测试了19名中国大学生在英语产出实验中词重音的发音情况,结果发现他们都将英语的重音按照汉语的声调发音方式读出来,并且习惯用汉语阴平声调来读英语的重读音节。实际上,中国学生多数情况下只是从表面形式上获得了部分重音知识,没有理解重音配置的复杂规则及其具体的运用方式,没有形成独立于母语之外的外语重音意识。在外语学习初期,他们只能运用汉语中对应的声调意识去“补偿”重音意识的缺失。

在声调意识迁移的影响下,中国学生会形成“畸形”的中介语重音意识:能够感知音节之间的轻重差异[12],却将这种差异片面感知为单纯的音高上的差异,忽视了音强和音长上的差异。发音时具体体现为一方面重读所有音节,另一方面将后一个音节读得更重的倾向[13]。声调在汉语语音系统中地位十分特殊。汉语词多数为单音节或双音节,音节上都带有声调。声调的出现让汉语词的发音的抑扬顿挫有了一个很好的载体,就是通过声调的有无或不同来体现。声调之间的轻重差异主要体现为调值。普通话里面有平、升、降、曲四个调值。把调值相同的字归为一类就是调类。根据赵元任的五度标音法,普通话有四种基本的调类,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的调值都很高,且发音时自始至终都保持这种高调值。由于调值差异小,一般来说汉语词的音节之间轻重差异也很小。赵元任说,“每一个重读音节都有一个声调”[14],音节长度也都大致相等。而且,汉语各调类的调值相对于英语都高得多,要读出声调就需要很大的力气才能读的清楚,避免歧义产生,从而造成音量增大,产生类似于重读的效果。可见汉语声调意识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所有音节读得一样高、一样重、一样长。而英语的形态性语言的特征使得它的重音总是和某些形态性的东西挂钩:前后两头有词缀,中间有音节结构(主要是强、弱音群),整个来看又是名词前半部当重读词缀,动词时后半部当重读词缀[8]。由于缺乏声调,英语只能依赖音节之间强烈的音强、音高和音长差异体现发音的抑扬顿挫,因此英语单词各个音节听上去是轻重、高低、长短分明的。

声调意识影响下的重音意识的另一个特点是在所有音节重读的前提下,将词(主要指双音节词,因为双音节词在汉语词汇中占绝对多数)的后一个音节读得更重。这点也得到了赵元任[15]、徐世荣[16]等语言学家的承认。只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轻声词。这类词的最后一个音节没有声调,使得它与前面有声调的音节之间轻重差异被放大,形成比较明显的前重后轻。但轻声词数量太小,难以对汉语绝大多数词产生规律性的影响。

在这样的声调意识影响下,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中介语重音模式的时候呈现出一系列特点。比如,中国学习者很少在如thirteen等有双重读音节的单词重音发音方面发生错误。却很容易在读其他音节轻重明显的词时产生错误。且错误持续时间长,从中学到大学,难以纠正。高琳、邓耀臣(2009)对中国大学生英语口语语料库(COLSEC)中词重音错误的研究,我国大学的英语学习者们单词重音错误严重,尤其体现在多音节词的重音位移现象,重音错发在第二音节的倾向比较普遍。这种倾向体现了汉语后音节重于前音节的意识。从微观的角度看,发英语重音时,中国学生在音强方面和英语本族语者差不多。不同点在于音频(即音高)和音长。中国学生的音频高的多,音长反而短一些。而汉语的声调高低就是通过音频的高低表现,且在声调的调整作用下,汉语词的各个音节的音长趋同(Wang,2008:228)。总的来看,汉语的强烈的声调意识使学习者的英语重音实际发音能力变得很弱。

四、声调意识迁移过程分析

汉语的这种音节间等重等长的、富于弹性和任意性的声调意识是怎么样作用于英语重音意识的培养的呢?Best el al[17]的观点认为,熟悉某种语音系统的说话者在听到非母语的语音时,会不自觉地将非母语语音与母语语音进行对比,根据两者的相似度进行“整编”,如果两者相似度高,则统统纳入母语语音,这种过程叫做“同化”。如若相似度低,无法同化,则被看作“非语言音”,彻底摈弃。母语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过滤器”的功能,它改变了学习者对于外语语音原本的、真实的感知,使得习得过程变得更加困难。说得细致一点就是:母语在习得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过滤掉母语中缺乏或不够凸显的“噪音”,将其简化并纳入到母语的语音范畴。其结果是新学的目标语特征难以形成新的表征,而是映射到母语的表征中,导致习得失败。这一点在中国学习者发英语元、辅音时体现得特别明显。如英语的音素/θ/和/ð/的语音特征在汉语中不凸显,学习者在发带有这两种音素的词时很容易用汉语中凸显的/s/和/z/代替。/θ/和/ð/则被母语语音系统过滤掉了。这正是上述的整编和同化过程的体现。

这种解释用在词重音方面也颇有道理。举例来说,如听到名词conduct,初学者在听辨时会将该语音信号切分成一个个音素,如/k/,/ɔ/,/n/,接着再进一步将音素切分成语音特征,如软腭音、中元音、齿龈音、首音节重读、重读音节的音强、音高、音长特征等,然而,由于汉语中缺乏重音在首、重读音节的音强和音长特征,这些特征会被“过滤”掉,映射到母语语音范畴,而没有建立新的外语语音范畴,习得失败。因此我们会听到中国学生将该词读成/kɔn'dʌkt/或/'kɔn'dʌkt/的情况出现。即使重音位置读对,也是读得很“高”而不是“重”而“长”。

这样的迁移过程如果得不到纠正,会变得持久而稳固,以致到积重难返的地步。因为对非母语语音辨别能力(外语语音意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而对母语语音的辨别能力(母语语音意识)却会逐渐增强[18]。其结果是成年人很难在摆脱母语语音意识的前提下去培养目标语语音意识。可怕的是重音习得失败容易被学习者忽视,由于人们在语音感知中的具有“抗畸变性”,即语音的纠错或适应能力,以及心理期待现象的存在,学习者在日常英语会话时,说话人在词重音上的错误往往会被听话人“容忍”,使交际得以继续,这样一来错误就长期得不到纠正,产生重音习得的石化现象。

五、英语词重音规则的复杂性

中国学生英语重音意识淡薄的另一部分原因来自于规则的复杂性。英语词重音规则本身就包括了主要重音规则、交替重音规则、去重音规则以及后缀重音规则。这些规则之间关系复杂,彼此联系,形成整体,习得时稍有差池就会产生系统性的错误。而在各个规则内部又包含更加复杂的次规则。比如主要重音规则中就包含了动词的重音规则、形容词的重音规则、名词的重音规则以及派生词的重音规则。制约这一系列次规则的是词性、音节结构(强、弱音群)等更加复杂的形态性因素[8]。如果要判断多音节词的重音位置,主重音规则就不够用了。这时候又要依赖系统中的交替重音规则,以满足指派主次重音的需求。有的时候,交替重音规则解释力也不够,如果完全遵守该规则,相邻重音的情况仍然会出现,这是不符合英语的节奏规律的。因此有必要再加上去重音规则以避免发生重音冲撞的现象。去重音规则也包括了重音前去重音规则、重音后去重音规则、词中去重音规则以及响音去重音规则[19]62-73。一旦词后出现词缀,情况又不一样了,英语的单词后缀由于音节结构不同会产生吸引或排斥重音的情况出现。这样一来又增添了英语词重音规则的复杂性。

我们用形容词modern以及其变型来举例:modern的重音位置按照主要重音规则分析:弱音群VC出现在词尾,它排斥重音,因此modern重音在首音节。其变型,动词modernize的重音位置则不能用主要重音规则解释。因为按照主重音规则,该词的词尾音节是重音节VV,词重音应该在词末音节。然而,该重读音节的左边有两个音节,按照英语的节奏模式,第一个音节必须指派重音。这样同一个单词就出现两个同级别重音了,这也不符合英语单词内部音节有轻有重的原则。根据音系规则,要将原先的重音降格为次重音。因此modernize应是首音节上承载主重音,末音节承载次重音,这就用到了交替重音规则。而modernize的另一种变型,名词modernization的重音位置则要用到去重音规则。如果按照主要重音规则和交替重音规则,该词中的第1、3、4个音节都能承载重音。按照去重音规则中的词中去重音规则,这三个音节中的第二个应该出去重读,最右端的音节承载主重音,第一个音节承载次重音。记忆如此复杂的规则无疑是多数学习者不能承受的,因此他们很容易会去依赖已有的汉语的声调意识自行简化规则,重新进行重音判断。

六、结 语

在英语语音教学中,重音规则比语调规则更容易教,而其交际作用远大于音素。可见外语重音教学具有很强的“性价比”。重音意识的培养重在强化学生对音强和音长的敏感度、重音规则的解释以及学生对于范例的感知、规则的自我检测和运用。声调意识使得中国学生对于语音中音高的变化过分敏感,而忽视音高和音长的变化所产生的对立[12]。培养重音意识,外语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弱化学生的音高意识,用语音实例解释音节之间音高的变化与音强、音长变化的异同。在对比中强化其音强、音长意识。另一方面,由于英语词重音规则本身过于复杂,教师要做的是怎么样通过观察大量单词的重音分布特征对英语重音规则进行“合理的简化”,并通过实例对学生进行讲解分析,让他们学会自己分析,在实例中找到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实例。教师在讲解重音规律时应以“出现频率”为基础,按照规律性强弱进行有步骤的讲解。先讲授范例最多的、规律性最强的规则,比如,从频率上看,双音节名词的重音总是在前,双音节动词的重音总是在后。规律性稍弱的放在后面讲解。比如在英语多音节词中,奇数上的音节,尤其是最后一个奇数音节特别容易承载主重音。如organize,demonstration等。范例出现频率比较低的作为“例外”对待,加以强记。

外语语音学习的初始阶段,学习者只能仰仗母语语音系统去简化和归纳不断输入的外语语音特征,我们不能忽视或是畏惧这样的现象的产生。只有经过了这样的过程以后,伴随着规范的外语语音意识的引导和培养、持续不断的外语语音输入,新的、独立于母语的外语语音范畴才能逐步建立起来。

[1]陶 沙,黄秀梅,李 伟.儿童汉英双语语音意识:跨语言一致性、差异与迁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2005:47-54.

[2]高立群,高小丽.不同母语外国留学生汉语语音意识发展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3(3),2005:7-13.

[3]李荣宝,王友琨,张家秀.语音知觉同化与双语者的语音意识[J].外语研究,(5),2007:1-8.

[4]张金桥,吴晓明.外国留学生汉语语音意识的发展[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2007:105-108.

[5]Archibald,J.Models of L2phonological acquisition[A].In B.Swierzbin,F.Morris,M.Anderson,C.Klee &E.Tarone(eds.),Social and cognitive factor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elected proceedings of the 1999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forum[C].Cascadilla Press,2000:152.

[6]许曦明.从英语重音看汉腔英语[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5),2007:63-68.

[7]朱光潜.诗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5.

[8]张 磊,李 红.影响英汉词重音位置的主要因素对比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5),2011:81-84.

[9]龚卡佳.英汉语调对比教学[J].现代外语,(3),1991:43-45.

[10]Hancin-Bhatt.Segment transfer:a consequence of a dynamic system[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10(3),1994:241-269.

[11]Juffs,A.Tone,syllable structure and interlanguage phonology:Chinese learners'stress errors.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28(2),1990:99-118.

[12]Wang,Q.Perception of English stress by Mandarin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an acoustic study.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Victoria,2008:228.

[13]高 琳,邓耀臣.中国大学生英语单词重音位移现象研究: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外语界,(3),2009:10-16.

[14]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J].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3.

[15]赵元任.语言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68.

[16]徐世荣.双音节词的音量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1982:4-19.

[17]Best,C.T.,G.W.McRoberts &N.N.Sithole.The phonological basis of perceptual loss for non-native contrasts:maintenance of discrimination among Zulu clicks by English speaking adults and infant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14),1988:345-360.

[18]Brown,C.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speech perception and phonological acquisition from infant to adult[A].In J.Archibald(ed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inguistic Theory[C].Malden:Blackwell Publishers Inc,2000:5-63.

[19]许曦明.英语重音动态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Chinese Tone Awareness and Chinese-accented English

ZHANG Lei1, LI Hong2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Wuhu 241000,China;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4,China)

Chinese-accented English reflects Chinese EFL learners'lack of English stress awareness,which is the consequence of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phonological awareness and the complexity of English stress rules.This paper makes a cognitive and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phonological awareness on Chinese EFL learners'development of English lexical stress awareness and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Chinese tone awareness distorts learners'perception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tressed and unstressed syllables,hindering their development of English lexical stress awareness.

Chinese-accented English;tone awareness;lexical stress awareness;L1transfer

H311

A

1008-3634(2012)04-0062-05

2012-03-22

安徽省教育厅2012年度高等学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2012SQRW072);安徽工程大学青年科研基金计划项目(2010YQ019)

张 磊(1982-),男,安徽马鞍山人,讲师,硕士;李 红(1962-),女,重庆市人,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刘 翠)

猜你喜欢
重音声调音节
声调歌
拼音宝宝扛声调
重音在“文学作品朗读”中的运用
坐着轿车学声调
拼拼 读读 写写
单韵母扛声调
藏文音节字的频次统计
维吾尔语词重音的形式判断
浅谈语句重音的把握
基于重音理论的英语听力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