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祁山三日记

2012-04-08 01:22彭丹华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法华药水石刻

彭丹华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伊祁山三日记

彭丹华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2012年8月4日

到达保定的第一天上午,在宾馆稍稍休息后,齐树千先生就带着张京华老师、汤军、石强、崔凯、张翕和我六人登 伊祁山。齐先生是顺平人,平时爱好登山,这次伊祁山上的石刻,便是他发现后拍照发布到博客,张老师才能得知。

明清方志对伊祁山的记载较多。万历《保定府志》云:“伊祁山在完县西,尧母所居。”嘉庆《大清一统志》云:“伊祁山在完县西。《魏书·地形志》:望都县有伊祁山。《隋书·地理志》:北平县有伊祁山。《寰宇记》:尧住此山,后因作姓。旧志:在县西二十里,祁水发源于此。或以此为尧山。”

山下桃林、柿树郁郁葱葱,结实累累,令人见之心喜。山虽不高,但沉稳大气,山上遍布白色岩石,树木不多,只有新栽的柏树、枫树、黄栌。另有一种火炬树,花的形状和颜色都像极了火炬。上山的路很窄,崎岖难走,两旁长满杂草和酸枣、荆条,偶尔在路中能见到新冒出来的蘑菇,很是可爱。但须时时留意脚下,加之艳阳高照,不多时便觉得有些困倦。行至半山腰时,忽然看见两朵红艳如火的花,顿时眼前一亮。老师很高兴,说是野百合,不顾地势危险给它们拍照。齐先生说就是山丹丹花。听他们说来,这是极倔强的花儿,摘下后用水养着能保持很久,移栽却很难成活。山上没有其他行人,只蝉嘶叫得十分热闹。齐先生一路给我们讲伊祁山的故事,告诉我们山上的植物名称。越往高处,路上渐渐地出现了白色石块,有些像人为的台阶,大概以前是有石阶的。

待到山顶,每个人满头大汗,衣衫湿透。山上住着两位年近七十的女居士,齐先生带老师、汤军、石强去看石刻,我们三人留在她们的居处休息。房子只有两间,以瓦盖顶,地面铺瓷砖,屋里供着佛像。通向小屋的路旁开满雏菊,还有一棵白色紫薇花。时近中午,她们给大家用电热锅做麻酱凉面,还有她们在山上种的菜,香味扑鼻。在等他们回来吃饭的时间里,我和她们聊天,知道她们在山上已经住了三年,生活用品是一点一点带上山,平时没有事基本不下山。在她们住处不远有一眼泉,细细一线从岩缝流出来,她们平日的用水全靠它,据说从来不曾干涸。水极清,冰凉沁骨,后来几天我们都是从这里打水喝。

近两点,大家才回到小屋,原来他们已经把齐先生发现的十几块碑和石刻都测好尺寸,吃完午饭就可以去拓印了。下午拓的第一块碑在通往山顶的路旁,有石砌的碑亭,碑上留有红色的墨,应当有人曾拓印过。碑是康熙十五年立的,碑头的龙纹和碑身铭文都还清晰,只是左侧的字被凿去,背面是整幅观音像。汤军和石强两个早已熟练,除灰、裁纸、刷药水、贴宣纸、上墨,配合十分默契。张翕和我在递工具之余,也拿着拓包上墨,只拍一会儿手就酸了。其实拓片需要的不仅是力气,更要求细致耐心,第一次亲历拓片的全过程,原本模糊不清的字迹在拓下来的宣纸上清晰许多,辨认起来也相对容易了。

再往下数百步,往东通往观音阁的路边,有两处诗刻,一处落款为李兴祖,另一为兰友。观音阁中原来也有碑,只是被人盗走,无缘见到。从观音阁垂直往下看,能见到李兴祖留下的《法华岩碑记》,保存完好,但要过去还得先从原路绕回,往下几步,再往东走。两条路差不多平行,但几乎全被野草灌木覆盖,齐先生借山下农家的刀给大家开辟出路,走过时有新砍的植物清冽的香气。等药水干要一段时间,于是大家分开来,石强带崔凯、张翕和我在上面拓两块较小的石刻,汤军与老师、齐先生带凳子下去拓碑文。

两处石刻的石质很粗糙,有突出的横形纹路,宣纸贴上后很容易破,要十分小心。上好药水后,石强就下去帮汤军了,我们三个留在观音阁歇息。观音阁是一间用石块垒成的小房子,一人多高,前后两个门对着,没有窗。下午山这面是阴面,阁里只余碑座,山风从中穿过,清凉无比。我坐在阁后的草地上,底下是悬崖,面前是白石累累的远山,连蝉鸣都不闻,只偶尔山风带来远处的羊叫。

脚边小草散发出来一股极浓的葱香,叶子如针管,碧绿修长,开一簇白色的花,细如碎米粒。因着它香气浓郁,我对此印象很深,结果晚上就吃到了用它的花作调料的疙瘩汤,很独特的味道,据齐先生说这种野葱花只有当地有。

下午只来得及把这三处拓一遍,再重新刷上药水,贴好宣纸,我们便下山回宾馆。

2012年8月5日

整天都在法华岩。循李兴祖《法华岩碑记》碑刻往东走数百步,手脚并用地跪爬上一块大石,就来到法华岩前。一路遍生酸枣树与荆条,藤蔓交缠,泥土松滑,走来十分艰难。岩前的崖壁上有王余佑两处诗刻,字迹虽小仍清晰可辨,其中较小的诗刻未收入《五公山人集》中。岩上刻有“法华岩”三字,岩下还留着石块垒的佛龛,岩旁的洞口以石块垒砌缩小而成,踩着底下石上凹进去的踏脚处,刚好可以容一人爬上去。僧一心曾在法华岩依悬崖建房,十几年苦心经营。王余佑《法华岩记》云:“岩高十数丈,嵌空如龛,下临平坎,甃石为壁面如削,高与岩等。上以木瓦补覆若轩窗,内铺以板,岩旁缩为洞口,竦身而入,豁然明敞,俨一洞天也。”由洞口上去,便是王余佑记中形容的洞,而今甃石、木瓦都已不见,地上散落着残砖和石块,只能从岩上的石灰和混凝土大致推测房子的轮廓。洞口的岩上有四处石刻,正上方一处刻“昭阳静修真处”六字,靠外面的三处岩面斑剥,已很难辨认。

有一处石刻很高,齐先生准备的铁制长梯太重,山路又难行,只得换成长凳。为拓到那处石刻,先在地上铺上大石,架上长凳,再在长凳上放两把小凳子。石强扶着齐先生肩踩上去,刚好能够得着,只是拓片很吃力,在上墨时,他的腿一直微微发颤。

洞里风雨不侵,可眺望远山。崖边生了一片荆条,上面铺满了菟丝,《尔雅·释草》:“唐蒙,女萝。女萝,菟丝。”这里的菟丝鲜红娇嫩,似乎女萝的名字更为贴切。齐先生说它们寄生,危害农作物,然而山中清净,想来僧一心他们当年若见着也是不忍除去的。

中午仍回两位居士处吃饭,但距离比较远,来去很费时间,汤军和石强便留下继续干活。下午,崔博士和我分别拓了岩前王余佑的两处诗刻。汤军、石强两位“师傅”在一旁指导,仍觉得紧张,生怕纸破,石强觉得我墨上得太浅,又给我加重了墨,最后还差点揭不下来,仍是他帮的忙,总之状况不断。崔博士拓完后要赶回北京,齐先生带老师和张翕先下山送他,我们三个留在岩上,边拓边说话,不知不觉便快七点。收拾好工具,回时又顺路把昨日贴好纸的三处上完墨,天色已经完全暗下来,幸亏山路上的白石,夜色下很显眼,走着很顺利。只在走到齐先生说的嫦娥奔月台时,突然不见了路,只好扶着石块爬下来,第二天才知我们绕错方向了,那处地势很险,根本不是路。

2012年8月6日

仍是早早起床爬山,拓山顶寺庙的碑刻。这日有当地居民上山背砖到山顶建庙。砖用混凝土浇筑成,一块砖约重25公斤,由索道运上来,都堆放在法华岩岩顶的一块平地上,离山顶还有较大一段距离。他们用木棒把砖扛在背上,每次只能背一块,酬劳两元,非常辛苦。为了节省上下山时间,有些人做工期间晚上便住在庙里。

拓片用的药水是由中药白芨熬出来的,带来的药水不够用,我便在居士住处现熬,汤军交待最少熬一个半小时。两位居士要给做工的人煮饭,山上的电压不够,不能两个锅同时煮,中间停了近半小时。中午时,他们在房间吃饭,天气太热,白芨熬的时间也差不多够,我便把锅子端出来了。汤军后来揭开盖子一看,浓稠如蜂蜜,说可以用了,我才松了口气。

熬药水的空档,老师让我上山顶去看看。爬上石砌的台阶,便看见一间一间的小房子,有些是石砌的,有些是居民背上来的那种砖砌的,都用灰色瓦片盖顶。走近了看,每间屋子各供奉着一位神佛,道教、佛教的都有,还有一些大约与当地民俗有关,有药王庙、老母阁、财神庙、地藏菩萨庙等。这些小房子彼此不相连通,高高低低地散落在山上,大概有几十间。

当地人称这一整片建筑为太子庵,没有见到某间的匾额称“太子庵”,《法华岩记》形容的“佛殿三楹,钟楼、禅舍、石阁、碑亭在山巅,亦属爽垲界”,只能凭山上留下的石砌台基想象了。民国二十三年《完县新志》云:“太子庵,在伊祁山上。《保定府志》云:‘山壁立千仞,下临苏溪,有龙洞,有清泉,溪迳崎岖,人迹罕至。世传昭阳太子得道处,明成化时僧人通玉建梵王宫,太子塔。按此庵于清康熙十一年重修。’近人因庵名‘太子’,遂谓藩王太子,又谓昭阳太子。或又谓尧子丹朱及灵王子晋,更有谓唐卢龙节度使刘济者,强为牵连,徒形枘凿。”“又此庵于清末房屋倒塌,已所余无几。光绪庚子年有祁州李士英者避乱住此,善于募化,建庙屋数十间,不得谓无功于此庵云。”所引《保定府志》为光绪七年所修。太子庵当经历过多次重修,在山上发现的残碑中,好几块碑有“重建”、“重修”、“增修”等字样。其中一块有落款时间为明弘治十一年,它是青黑色的,石质细腻,不太像伊祁山上的石头,后来拓这块碑让大家很是费了一番力气。原本上完墨后,字迹清晰,效果很好,但是在揭下时出问题了。宣纸有几处地方黏得太紧,一揭就破,老师、汤军和石强三人一起用刀一点点轻轻刮下来,累得满头大汗。碑头的“重修太子庵记”双行篆字,字形十分优美,且相对容易拓,张翕和我拓着作练习。

下午四点多时,齐先生带汤军、石强和我去了朱和尚洞,地势比法华岩低。通往洞的路窄得容不下脚,我手中抱着宣纸,没看清脚下,差点滑下去,情急中胡乱一抓,抓到了酸枣树,手被扎得生疼还不敢放手。到洞前时,凉意袭人,洞口用石块砌成小门,弯腰才可以进去。洞口左侧有四块石刻,外侧较小的两块风化得很严重,表层一片片剥落,只余模糊的几个字。较大的石刻是在崖壁上凿成碑的样子,还有龟形碑座,保存情况比前两处稍好。最靠里的小块石刻,大致是砌门的人留下的名字,很清晰。

在等着上墨的时候,我钻进洞里看了看,里面阴暗潮湿,石壁还不时滴下水。洞口处较宽敞,越往里往小,弯曲着延伸进去,不知有多深,洞顶形状很奇特,像动物的脊背。大概是这里在阴处,又没有风,贴上的宣纸迟迟不干,我们只得回去,等第二天来上墨。

8月7日,在顺平的最后一天,老师他们照常上山,我身体不太舒服,没有同去,张翕留下陪我。下午快五点,老师他们回到宾馆,大家收拾好行李,齐先生给我们送行。

这次伊祁山之行,日日与青山相对,洗尽杂念,更亲手拓片,心里说不出的欣喜。从石刻可以想见当年王余佑师友一行游山题诗情景,忆及老师曾说十几年前已点校整理好《五公山人集》,去年才有机会出版,今年便见到了他的石刻手迹,想来很奇妙,其中不知有怎样的机缘。

G256

A

1673-2219(2012)10-0052-02

2012-09-02

彭丹华(1989-),女,湖南岳阳人,湖南科技学院中文系本科毕业,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2011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校:张京华)

猜你喜欢
法华药水石刻
西狭颂摩崖石刻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和田出土《法华经》古藏译本的初步研究报告(二)
《普林斯顿大学藏西夏文<法华经>》读后
慧思研读《法华经》
缩小药水
绝句《题〈清廉〉石刻》获奖感言
法华古镇牡丹盛
隐形药水
生发药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