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性瘫痪患儿13例的护理

2012-04-08 13:16陈春燕林婉请李晓玲
护理与康复 2012年10期
关键词:脑性回输悬液

陈春燕,林婉请,王 芳,李晓玲

(武警浙江省总队嘉兴医院,浙江嘉兴 314000)

脑性瘫痪(脑瘫)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多伴智力低下、癫痫及视力、听力或语言功能损伤[1],是一种致残率较高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近年来脑瘫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国内脑瘫患儿的发病率约为0.161%~0.239%[1,2]。传统康复治疗对于中重症脑瘫患儿康复疗效缓慢且有限[3]。改善脑瘫的关键是寻找修复神经元的方法[4],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体外增殖和向间质细胞(脂肪、软骨、骨)分化的能力,能分化为具有神经元形状并表达神经元特异蛋白标志的细胞,医学界称其为“万用细胞”。MSCs对康复治疗效果不佳的重症脑瘫患儿有明显作用,能够有效促进患儿脑部各功能区的发育[1]。2010年12月至2011年5月,本院儿科对13例脑瘫患儿应用MSCs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例,均符合2004年全国小儿脑瘫专题研讨会的诊断标准[5],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1~13岁;不痉挛型8例,痉挛型5例;并发脑囊肿及脑裂畸形各1例;平均住院1~3d,均采用MSCs治疗,治疗前患儿家长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13例患儿均进行骨髓穿刺,获取骨髓10~30ml,在干细胞实验室分离培养MSCs。每例患儿均接受1~2次经鞘内注射及2~3次经外周静脉注射MSCs的治疗,每次间隔时间为3~4周。

1.3 结果 通过摄像制作VCR进行前后比对,根据胡莹媛等[6]设计的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法评定,11例患儿在治疗后1~3月出现疗效,表现为激惹、夜间惊醒哭闹减少,对视及视物追踪增加,反应更积极,肢体协调能力、运动能力提高,肌力增高,平衡稳定性增强,语言理解及交流能力提高,其中1例不痉挛型患儿效果显著,治疗前患儿不能行走及独坐,治疗后2月左右患儿能独立坐稳,并在家长牵手下稳步行走;2例并发脑囊肿及脑裂畸形的患儿效果不显著。随访6月,11例患儿运动、语言能力提高,2例效果不显著患儿未出现副作用或病情加重现象。

2 护 理

2.1 心理护理

2.1.1 脑瘫患儿的心理护理 患儿因病程长、常到医院就诊,虽对医护人员已无恐惧感,但对家长有强烈依赖性,1例3岁患儿有暴力倾向,摔东西、乱打人,护理人员主动与患儿沟通,用鼓励、赞赏等方式让患儿感受温暖,达到心理需求的满足[7];鼓励患儿与家长及同伴交往、游戏等,使患儿情感得到表露。本组患儿经心理支持,减少了对家长的依赖,1例有暴力倾向的患儿症状缓解。

2.1.2 脑瘫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 脑瘫患儿家长情绪低落、怨天尤人,很少甚至不带患儿外出,这更不利于患儿的身心健康;因患儿病程长、见效慢,家长易出现焦虑、忧愁,甚至有放弃治疗的心理。积极有效的心理疏导可增强家长对治疗患儿疾病的信心,告知家长MSCs在体内需经过漫长的生长和修复过程,但是MSCs是自体骨髓细胞,即使没有效果,也没有其他副作用,消除家长顾虑,使其接受给患儿MSCs治疗。

2.2 环境准备 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安静、整洁、舒适,限制探视。每日紫外线消毒1~2次,每次30min,床、桌、椅、墙面、地面每日用1∶1000爱尔施消毒液湿式擦拭。

2.3 MSCs悬液回输的护理配合 采用鞘内注射和外周静脉注射两种方式。为保证疗效,MSCs在实验室取出后立即回输,因室温下细胞活性和疗效会随时间延长而降低,使不良反应增加。

2.3.1 鞘内注射的护理配合 每例患儿接受1~2次鞘内注射,每次输注 MSCs(1~3)×107个。注射前遵医嘱给予氯胺酮注射液肌内注射,达到镇静作用,协助患儿躺于治疗床上,安置合适体位,增宽脊椎间隙,常选择L3、L4或L4、L5之间的间隙进针,保持患儿体位固定;穿刺时注意观察患儿面色、呼吸、脉搏,如有异常暂停穿刺,协助医生处理;鞘内注射后4~6h内予去枕平卧或头低脚高位,防止发生低颅压,同时有利于干细胞随脑脊液循环进入脑实质,进一步移行到神经损伤部位。本组1例患儿鞘内注射时躁动不安,终止注射,第2次加用笑气镇痛麻醉后注射成功;2例患儿注射后烦躁不安、抬头坐起引起呕吐,予苯巴比妥镇静后缓解。

2.3.2 外周静脉注射的护理配合 每例患儿接受2~3次经外周静脉注射MSCs治疗,输注前予地塞米松注射液0.2mg/kg静脉注射,最大剂量每次不超过3mg;尽量选用静脉留置针,妥善固定;操作时动作轻柔,切勿强行按压肢体,避免损伤,应用语言或其他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减少患儿恐惧,取得患儿配合;输注时注意观察患儿全身情况,如出现发热、恶心、呕吐等异常情况立即暂停输注,协助医生处理。本组患儿输注均顺利,无1例发生异常反应。

2.4 MSCs悬液回输后护理 MSCs是存在于骨髓中的另一种非造血干细胞,是一种低免疫原性和低抗原呈递能力的细胞。治疗后可出现发热、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头痛、头晕、抽搐等不良反应,但目前国内外实验室研究及临床应用中尚未发现MSCs治疗有明显的副反应。MSCs悬液回输后,1h内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意识、瞳孔、肢体活动的变化,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本组无1例发生不良反应。

2.5 康复指导 MSCs治疗到发挥功能需要一段时间,神经再生也需要一个过程,在此期间康复训练尤为重要。告知患儿家长及时康复治疗可提高肢体协调性,长期有效良性刺激可促进 MSCs治疗效果;对患儿要有爱心、耐心、信心,不过分保护、不怜悯、不放弃、不恐吓、不与其他孩子相比,鼓励参加游戏和活动,把康复锻炼贯穿于平时的游戏和活动中。

3 小 结

MSCs是治疗重症脑瘫的一种方法。护理重点为治疗前做好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护理、环境准备,MSCs悬液回输时做好护理配合,MSCs悬液回输后加强病情观察,重视康复指导,以提高MSCs治疗效果。

[1]杜侃,栾佐,屈素清,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小儿重度脑性瘫痪的疗效观察[J].临床儿科杂志,2011,29(1):55-58.

[2]袁海斌,成连英,王利,等.小儿脑性瘫痪患病率及高危因素的城乡差别[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1):160-161.

[3]Odman P,Krevers B,Oberg B.Parents perceptions of the quality of two intensive training programmes for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J].Dev Med Child Neurol,2007,49(2):93-100.

[4]Bartley J,Carroll JE.Stem cell therapy for cerebral palsy[J].Expe Opin Biol Ther,2003,3(4):541-549.

[5]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4):262.

[6]胡莹媛,吴卫红,李燕春,等.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法的研究:(一)设计[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1,7(3):108-112.

[7]金慧玉,黄叶莉,陈燕,等.人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手术前后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7,43(3):239.

猜你喜欢
脑性回输悬液
康复训练联合口腔游戏在脑性瘫痪流涎患儿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中的应用现状
磺胺嘧啶银混悬液在二度烧伤创面治疗中的应用
薯蓣皂苷元纳米混悬液的制备
术中自体血液回输对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其防治探讨
消化液回输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小儿脑性瘫痪早期康复与治疗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大型脊柱手术中应用控制性降压复合自体血回输的效果研究
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的效果观察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