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流业的现状、优化与发展趋势初探

2012-04-12 04:26韩丽红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物流业物流企业

□韩丽红

( 山西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1978年,我国从日本引进了物流的概念;2001年4月,原中国物资流通协会正式更名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我国的物流基础工作自此全面展开;同年年底,中国成为WTO成员国,按照中国加入WTO时的承诺,2005年底,我国的物流市场全面对外开放;2006年,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首次进入国家的发展规划;2009年3月,《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正式出炉,确定了振兴物流业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2011年3月,发展、调整和变革成为物流业贯彻“十二五”的基本特点;2011年6月,“国八条”出台,物流业迎来多重利好。今天,物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它囊括了运输、仓储、加工、配送、信息等诸多活动,它推进了生产,拉动了消费,吸纳了为数众多的就业人口,在保持增长、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增强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物流业取得的显著进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入世以后,全国物流业发展规模迅速扩大,服务水平明显改进,运行效率显著提高,发展条件日益改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为促进我国物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

从总体来看,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规模庞大、增长迅速,自2005年至2010年,全社会物流总值从48.2万亿元上升到125.4万亿元,年均增速为12.12%,明显快于同期GDP增速,体现了物流业较为旺盛的发展需求。从物流业增加值来看,“十一五”期间从12271亿元到27310亿元,保持了年均17.22%的增速。而同期,我国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则稳中有降,虽然降幅仅约0.76%,但在物流需求规模逐年增加的前提下,这一比例的逐步降低,意味着我国物流业的直接经济效益在不断增加,运行质量在不断提高[1]。

在物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方面,“十一五”期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类物流规划渐成体系,使物流业的发展目标更明确,步骤更清晰;在政策扶持方面,各级政府从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企业培育、装备更新、人才培养、土地、税费等各个层面对物流业的发展给予了政策倾斜和大力支持,保障了物流业良好的运行势头。

物流基础设施的增加和改善是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又一体现。截至2010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9.10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7.41万公里,双双跃居世界第二;民航航空业务规模业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航空运输系统;港口吞吐量已经连续6年保持世界第一[2]。目前全国规划和在建的物流园区超过600个,仓储、配送等设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批区域性物流中心逐步形成。物流技术设备加快更新换代,物流信息化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3]。

在物流技术发展方面,目前,运输、库存、装卸、包装、集装箱化等一系列现代物流技术已被我国物流企业认真学习并大量采用;同时,我国约有39%的物流企业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分类编码技术、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GPS、GIS等信息技术对企业的综合管理和操作流程加以改进,通过多种途径和各个环节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积累,我国物流业在规范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方面已经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二)我国物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虽然我国物流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但是,发展时间短暂的中国物流业总体水平仍然偏低,存在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物流观念落后,管理体制滞后。观念落后是我国物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它直接导致我国的国民经济和企业管理对物流业重视不够或者认识缺失,缺乏科学规划,投资严重不足,技术装备落后,服务效能低下。在体制上,我国物流业实行分散或多元管理,管理主体涉及铁道部、交通运输部、民航局、能源局、农业部、商务部等诸多部门。由于体制不顺,造成了物流行业管理中存在种种问题,比如:行业垄断、条块分割、重复建设、地方封锁等。

2.物流设施利用率不高,运作效能低。我国很多物流企业设施陈旧,功能有限,无法实现机械化、自动化。同时,物流基础设施缺乏跨区域、跨部门、跨企业的有效整合,重复投资、盲目建设情况多有发生。加之利用水平和运作效能低下,愈加不能满足现代物流业信息化、网络化、专业化的发展需要。“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仍在18%左右,约为发达国家的两倍,全社会物流的运转效率偏低仍然是突出问题[4]。

3.企业物流经营分散,管理落后。我国企业物流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横向联合薄弱,管理手段落后,难以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在快速性、便利性、安全性、舒适性、灵活性,特别是在服务质量方面亟待提高。现有物流企业很多是过去仓储、运输企业的简单转行,“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还相当普遍,一些企业产供销一体化,仓储、运输一条龙,物流专业化程度低,很难为客户量身打造个性化、综合性的物流服务,无法使顾客得到人性化、高品质的服务体验,企业物流与社会物流的一体化也无从实现。

4.物流技术落后,物流人才匮乏。物流技术与实现物流活动全过程紧密相关,物流技术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物流活动的功能性和有效性。目前我国物流技术尚刚刚起步,总体水平落后,信息化及信息平台技术、供应链技术、物联网技术等都很不成熟,而更多的企业与个人需要的是个性化的定制服务,需要小批量、高品质、反馈及时、调度灵活的物流操作,因此,现有的物流技术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物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大受影响。

同时,我国物流业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特别是在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变中,物流操作人员、基层物流管理人员和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等不同层次,城市物流规划、物流系统运筹、第三方物流技术操作等不同方面的人才均严重匮乏,人才紧缺已成为物流业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

二、我国物流业的优化对策建议

(一)树立物流观念,改善管理体制。首先要树立物流的价值观念,要真正意识到现代物流是企业在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外创造利润的第三源泉,也是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环节。第二要树立物流的服务观念,把服务平台和服务战略作为物流发展的主旋律。第三要树立物流的系统化观念,物流是由多项活动、多个环节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中所需位移的物资和包装设备、搬运装卸设备、运输工具及环境、仓储设施及保管、人员和通讯联系、信息处理与传递等任何一个环节或部分滞后或脱节,整个物流过程就会运作缓慢,效能低下。只有牢固树立了这些观念,才能真正理解物流业的重要作用、关注物流业的内涵建设、顾全物流业的发展大局。在管理体制方面,物流业管理体制改革总的方向需向相对集中的管理(专门或具有集中权限的部门)演进,有关部门要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大局出发,强化综合协调机制,打破原有的行业、地区分割和体制机制约束,真正形成合力,发挥集中管理对推进物流业整体发展、创新发展和系统建设的优势,促进区域之间、城市之间、企业之间物流发展的共建、共享、共赢[5]。

(二)科学利用物流资源,充分提高运作效能。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对物流业的财政支出和优惠力度,不断增加和改善物流业基础设施的数量和质量,提高产能和效率。在新建和添置物流设施和装备时,要立足于物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不能脱离实际、贪大求全。对于现有的商业、运输、货代、联运、物资、仓储等行业的物流资源,要进行科学整合和充分利用,大力提升改造现有的产品和服务,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坚决杜绝以物流之名圈地圈钱。

(三)加强物流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物流企业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市场主体,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培植和提升现代物流企业的过程。现代物流业不是传统的交通运输、中转仓储、流通加工、分拨配送的简单叠加,更不是传统的运输、仓储、配送等企业改个名称换个牌子就成为物流企业。我们要集中力量采取资产重组、功能整合等措施,努力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综合效益好的大型专业企业,在行业内形成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整个行业服务水平的提高。现有的中小物流企业要放弃“小而全”的经营模式,把非核心业务进行外包,把核心业务做大做强,最大限度地减负增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样,不同规模、不同特点的物流企业就能优势互补,共同构建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物流产业体系。

(四)培育物流人才,改善物流技术。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物流行业的差距,不仅是资金、装备的差距,更重要的是先导人才和物流综合技术的差距。因此,物流人才培育、技术跟进是我国物流业差距缩小、发展稳步的必经之路。

解决目前物流专业人才的问题,可行的办法是加强物流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多方位合作,使实际应用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尽快加速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造就熟悉物流实践操作流程的专业人才队伍。同时,物流企业在直接引进应届毕业生时,也应对现有员工,通过在线培训、企业内训、企业外训、进修学习等多种途径完善员工知识结构、提高员工职业能力,有效提高企业软实力,大力增强企业竞争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物流的核心发展思路是在集成化、系统化、信息化基础之上,将物流各环节、各工序实施全过程优化整合,实现无缝链接,从而降低物流费用、缩短物流时间。具体说,是将物流服务链上的所有结点,通过一定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支持,使物流管理以最为合理的成本向用户提供最为满意的服务[6]。物流行业企业要重视新技术,学习新技术,应用新技术,研制新技术,尽快适应以构建信息化技术为中心的物流服务产业体系,大力改善我国新型物流业的整体效能。

三、我国物流业的未来发展走势

(一)现代物流意识渐入人心,物流产品与服务的供需双方共同成长。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公众对现代物流的认识日益科学与理性,一方面,物流业经营者对物流业的价值性、服务性和系统性等产业特性更加了解,对物流业的快速化、规范化、市场化、现代化、人性化等发展需求更加明确,这些观念和意识的进步推动经营者不断改进产品,优化服务;另一方面,随着消费者认识的提高、收入的增加、工作的繁忙和时间的紧张,越来越多的公众更加乐意通过物流服务来满足日常需要和提高生活品质。供需双方的良性互动,必然大大促进我国物流业全面发展和快速进步。

(二)物流业的宏观环境不断改善,市场运作日益规范。稳定、有序、成熟、健康的市场环境是我国物流业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实现我国物流业与国际物流业良好对接的必要条件。我国未来将不断突破现行的体制围城,继续加强物流法律法规建设和物流标准化制定,争取与国际通行的标准体系相匹配,这样不仅可以打破条块分割和重重壁垒,帮助我国物流企业尽快在规范的市场中科学运作健康成长,而且有利于推动我国企业与国际接轨,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大力提高我国物流业的综合水平。

(三)物流企业协同竞争,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条件,我国急需能够规模经营、集约发展、资源共享、强力应对的现代物流企业。“散、小、弱”的传统物流企业单独依靠自我调整很难快速实现品质提高和跨越发展。现有物流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要尽快树立协同竞争、互惠共赢的经营理念,将“各自为政”的物流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统一管理,以此来节能增效,不断提高自己的生命力和话语权。

(四)物流业更加注重内涵建设、效能建设和国际化建设。我国物流业在30多年的发展实践中,在入世后10多年的积极探索中,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面对日益严峻的企业发展态势,加强效能管理、提高内涵建设、关注国际化物流建设动态最新信息、培育具有超强核心竞争力的物流企业已经迫在眉睫。物流企业要认真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威胁,充分利用当前国家重视、政策扶持、需求旺盛、市场活跃的有利因素,挖掘整合企业内外的资金、设备、技术和人才,企业要探索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途径。中国的大多物流企业规模不大、基础相对薄弱,设备落后,功能单一,可以选择相对有基础、风险小、易管理,同时又具有先进性、专业化的物流功能,集中力量推出单一物流产品和服务,打造单一品牌,树立单一形象。在单一项目做强的基础上,再考虑多元化发展,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参与全球竞争,提高国际化水平,让中国企业真正做精做大,走出国门。

总之,物流业在我国起步晚,经验少,其中的规律还有待于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探索。但只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共同发力,行业企业科学整合,社会各界大力支持,我国的物流业一定能够持续进步和健康发展,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生力军。

参考文献:

[1]汪鸣.“十一五”我国物流业发展回顾[J].综合运输,2011,(1).

[2]苏荣城.统计局:中国铁路营业里程世界第二,高铁排榜首[EB/OL].中国新闻网.2011-3-4.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Z].2009-3-10.

[4]王慧敏.物流业2010年运行回顾与建议[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3).

[5]汪鸣.我国物流业发展展望及管理体制问题[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1).

[6]史锃纬.更新物流观念,推进集约发展——提高钢铁企业物流快速响应能力的思考[N].宝钢日报,2011-3-29.

猜你喜欢
物流业物流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物 流 业
我国物流业的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
营改增对物流业税负的影响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