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冷战时期东亚共同体的可行性

2012-04-12 04:33李加洞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2年1期
关键词:东亚地区东亚日本

李加洞

(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内蒙古满洲里021400)

论后冷战时期东亚共同体的可行性

李加洞

(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内蒙古满洲里021400)

二战后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曾给东亚的历史进程造成不利的后果,但冷战也为东亚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冷战背景下东亚地区构筑了趋同的政治体制即中央集权,同时在这一体制下该地区又形成了相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如政府主导的外向型经济;后冷战时期美国在东亚的影响力减弱,美国在东亚地缘经济中出现被边缘化的趋势,东亚经济的地缘一体化趋势增强。冷战时期东亚形成的共同政治体制和经济模式以及后冷战时期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强化,为东亚共同体的最终实现创造了良好的历史基础。

冷战;后冷战;东亚共同体;中央集权体制;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经济一体化趋势

二战后东亚地区经历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由此所引起的热战以及战争威胁的阴影影响着东亚历史的发展,在东亚地缘冷战的大背景之下,东亚各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并以此为基础实行了政府主导的外向型经济,实现了东亚经济的起飞,创造了“东亚奇迹”。东亚地区建立了有别于同时期西方的政治、经济发展模式。后冷战时期,随着美国政治上从东亚地区收缩和经济上被该地区的边缘化,东亚经济的地缘一体化趋势日渐增强。本文试图从冷战和后冷战的角度探讨东亚共同体未来成为现实的历史基础。

一、冷战背景下东亚中央集权的趋同性

二战后东亚各国家和地区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实行“政府主导和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该地区的各国(地区)中央政府的权力在战后逐步强大并能够与地方社团、经济组织紧密结合,制定经济计划,适时地在政府的“主持”下由“进口替代”战略转向“出口导向”战略。那么,东亚各国(地区)的中央政府的权力为什么在战后能够强大起来而使以前该地区殖民时代的那些强大地方势力甘愿服从中央政权制定的各种政治经济制度呢?这恐怕就与该地区的地缘政治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了东亚地区原有的社会政治秩序。日本军国主义对亚洲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亚洲人民造成了一场空前的灾难,物质损失无法估量,人员伤亡巨大,绝大多数人缺衣少粮,处于半饥饿状态。而当地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也被摧残得支离破碎,在这种条件下就特别需要通过强化政府的权力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解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问题。

第二,延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所带来的战争威胁造成了东亚国家和地区强大的中央集权。战后,所有美国阵营的东亚国家和地区都对共产主义充满了恐惧,视之为“洪水猛兽”。1954年日内瓦协议签订后,人们普遍认为中国、朝鲜、越南以及苏联完全有能力对资本主义世界发动攻击,特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大陆解放后又介入了朝鲜战事给美国以沉重打击,更让东亚地区美国阵营的各政权惶恐不安,而且,他们还担心共产主义从内部进行“颠覆”活动,如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等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对于该地区的多数人们来说,外部和内部共产主义的“威胁”使得他们认为有必要强化政府的权力,以便动用一切可能的力量有效地保证他们的安全。总之,冷战使国家处于准战争状态,使政府加强对经济的操纵名正言顺,中央政府的权力也因此而强大起来。

第三,美国从地缘战略考虑对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军事经济援助增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战后为了将东亚地区纳入以美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抗共产主义的发展,防止“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出现,美国向其东亚盟友提供了大量的军事经济援助,帮助这些盟国(地区)政府扩充军队、警察以及成立情报机构。同时在美国资本的注入下,随着人员和部门增多,官僚机构也急剧膨胀起来,各国(地区)政府对国家的统治和管理能力也随之增强。以台湾为例,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后,为了对抗大陆和镇压岛内颠覆活动,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台湾(地区)建立起了一支全世界第七、资本主义世界第五的强大陆军。台湾之所以能够建立起这样一支庞大的军队就得益于美国大量的军事援助。

总之,在二战的破坏、冷战的威胁以及美国援助下,东亚国家和地区的中央政府权力被大大提高而地方社团的权力则逐步缩小。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东亚国家和地区在战后都强化了中央政权,也并不是所有的国家和地区的集权程度都一样。例如,韩国的中央政权明显要比泰国中央政府的集权程度要高。还有像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在经历了二战和战后一系列国内游击战争以及反殖民战争的背景下,它们的中央政权并没有得到强化,地方组织社团依然强大,社会也就依然不稳定。所以,即使菲律宾得到了大量美国的援助,也没能建立起强大的中央政权。但我们不能因为东亚地区受战争影响的程度不同,或者因其中极少数国家未受影响就否认东亚地区的中央政权受冷战因素影响的事实。

二、冷战背景下东亚发展模式的同一性

二战后美国在东亚地区的安全利益不仅是建立在东亚自身的重要地位之上,而且还考虑到了该地区在全球战略和经济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为了对抗共产主义和在东亚冷战中处于优势,在关乎其安全利益的亚太地区从东北亚的日本到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美国都对其提供了大量的军事经济援助,并向该地区开放美国市场,特别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给东亚地区带来了更大的美国援助,该地区也从中获得了更广阔的市场。

资本和市场是东亚地区实行“出口导向”战略的两个重要因素。美国出于地缘战略的考虑,向东亚地区注入了大量的资本。一方面,该地区的中央政府运用流入的美元平衡国际收支,解决战后的美元短缺问题;另一方面,又可利用这些美元加强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诸如修建铁路、公路、港口和建立新工厂等用来发展民族工业。这就为经济发展模式由“进口替代”转向“出口导向”提供了条件。诚然,冷战并不是唯一导致该地区外部市场扩大的因素,但在延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中,冷战和地缘政治事件无疑是东亚地区国际市场扩大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另外,冷战促成了东亚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推动了东亚地区产业梯级传递与吸纳的动态发展模式。美国逐渐实行以日本为中心的亚洲政策。从1947年开始美国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由日本支配下的资本主义的势力范围。到1947年春天,关心日本的美国政府官员提出要利用日本的工业潜力积极服务于整个亚洲地区的经济复苏。美国要持续地帮助日本促进其贸易的发展,直到这个国家成为亚洲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美国不再像对待欧洲那样全面地对亚洲实行“马歇尔计划”,而是以日本为重点扶植对象,进而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策略。

最初,也曾有人主张发展日中贸易,如日本首相吉田茂在1948年11月宣布:“对于共产主义可能接管整个中国大陆的问题不要有任何的焦虑……我不在乎中国是‘红’还是‘绿’,中国是一个天然的大市场,对日本来说,有必要考虑中国的市场问题。”另外,英国将东南亚视为其欧洲的“后院”,担心日本重返东南亚会危及欧洲的利益,因此,也反对日本与东南亚的经济结合而主张日本与中国大陆发展贸易。甚至为了避免中国与苏联的结盟,连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也曾主张日中贸易,以减少美国人在日本身上所花的纳税钱。但在反对共产主义的地缘战略背景下,日本、英国等不得不服从美国战后的冷战意志,毕竟它们都要在美国的军事庇护和经济提携下实现经济上的重建和复兴。但在美国东亚冷战的战略下,特别是在朝鲜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支援朝鲜后,美国明确地要求日本只能与东南亚发展紧密的经济联系,而限制日本与中国内地的贸易。

美国通过对东南亚军事援助和对日本的经济扶植相结合、增加对东南亚的经济援助和贷款、提高从东南亚进口原料,建立起了战后跨太平洋的“三角”贸易体系;日本也通过对东南亚赔款、援助、贸易、投资等手段消除了东南亚地区对日本人的抵制情绪。在美国的帮助和日本的努力下,日本与东南亚重新实现了经济结合,构建了冷战下的东亚经济体系,当然中国是被排除于这一体系之外的。在冷战的背景下,在美国的“全力”扶植下,日本经济作为亚洲的“头雁”首先起飞,1967年日本经济已经在“自由世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在亚洲更是一枝独秀。在这一冷战下的东亚经济体系下,崛起后的日本在对外赔款、资本和技术的援助以及海外投资和亚洲市场的选择上自然优先考虑东南亚。在美国的压力下,日本为获得自身经济发展所需的原料和市场,不得不向东南亚寻求出路,日本先后与东亚的一些国家(中国和朝鲜除外)和地区签订了赔款条约,随后又以赔款为桥梁,以双边和多边援助的方式,将资本、技术投向东南亚地区。东亚地区的产业先行国(日本)与产业后起国和地区(韩国、“台湾”等地)之间形成了产业传递与吸纳的动态发展模式。

三、美国的边缘化与东亚地缘经济的一体性

战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美国凭借其在二战中膨胀起来的超强军事、经济实力维持着对亚太绝对经济霸权,即使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力相对下降,面临日本等国家经济挑战的背景下,美国仍然是东亚经济的主导者,在援助、贸易和投资方面依然保持着较大的优势,尤其美国一直是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出口市场。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日本在东南亚经济的渗透,美日成为东盟最重要的进出口市场。但相比较而言,美国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比日本从东盟进口相对更多的工业制成品,而日本从东盟主要进口的是原料和能源等初级产品。

冷战后东亚仍旧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随着东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贸易和投资市场也迅猛扩大,美国也就越加依赖亚太市场,如1986年东亚大约36%的出口都进入美国市场,而美国出口中只有23%进入东亚,但到1991年对美国的出口仅占东亚总出口的24%,而美国对东亚市场的依赖则上升到了其世界总出口的27%。另外,由于美国国内储蓄难以满足基本的投资要求,美国也越来越依靠东亚的富余资本,如日本、中国台湾和本地区其他富余资本的投资者购买大量美国国债,同时东亚也成为美国私人企业的重要投资来源。

冷战后,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美国仍将在东亚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东亚地区是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也是同美国经贸关系发展最快的地区,1992年美国同亚太的双边贸易额达到3 480亿美元,大大超过了美国同加拿大和墨西哥的2 650亿美元,以及美国同欧洲2 270亿美元的贸易额。美国向东亚的出口为其提供了250万个以上的就业机会。东亚地区也是美国公司重要的投资场所,1992年底美国在亚太的直接投资额超过780亿美元,到1993年又增长了21%,大大高于美国对其他地区的投资增长额。随着亚太在美国经济生活中重要性的提升,美国开始更加重视东亚地区,另外,美国还积极推动、力图扩大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的作用。1993年,美国作为东道主在西雅图主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克林顿在会上提出建立“亚太经济共同体”的建议,目的就是要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由协商性的论坛发展成为地区多边贸易谈判机构,以此为杠杆推动东亚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扩大美国企业进入太平洋市场的机会。

从长期来看,美国在东亚经济中的地位在下降并有被该地区“边缘”甚至在亚太经济一体化中被逐出亚太的可能。冷战时期,美国为遏制苏联致力于全球反共产主义事务,而相应地减少了对国内事务的重视。随着苏联的解体,美国开始减少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关注,而转向国内问题的解决。过去四十年威胁美国安全的意识形态消失了,而处理国内紧迫的问题日显重要,如公共教育体制失败、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急需修建、中产阶级家庭收入下降,以及在一些关键工业领域上的国际竞争力下滑等。另外,越来越多的国债也影响着美国未来的发展。所有以上在冷战时期留下来的问题都亟待解决。

20世纪90年代来自东亚地区内部如中国台湾、韩国、新加坡以及“大中华经济圈(华南和整个东南亚的华人)”等的直接投资也发展迅速,地区内部的贸易自然也会随着新投资模式的发展而发展。东亚地区内部贸易和直接投资增长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增强了本地区的经济自立能力,并更能成为一个强大的区域经济体,从而减少对外部经济的依赖。据相关研究机构公布的资料显示,在20世纪70年代全球增长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就会相应使东亚经济产生1.6%的增长率,然而到20世纪90年代,全球每1%的增长率只能使东亚增长0.3%。东亚内部经济的互动性增强,也就减少了对美国经济体的依赖性。

随着东亚内部贸易和投资等经济活力的增强,东亚在国际经济中作为一个利益整体的代言者身份日益显现,美国逐渐被边缘化。东亚长期以来一直被看做是一个由不同国家和地区组成,被不同的历史、文化以及民族国家间的长期对立所分割的地区。然而,这种看法现在越来越不正确,尽管东亚不可能在短期内如同欧盟一样统一,但现在东亚内部政府间增强了外交接触,而且也纷纷意识到它们之间有着很多的共同利益。东亚内部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凝聚力将有助于增强在国际和地区经济合作中的话语权,并有助于它们之间的合作由经济方面向政治和安全领域转移,东亚共同体在未来的出现也将成为一种可能性。

D7

A

1007-4937(2012)01-0117-03

2011-10-24

李加洞(1977-),男,山东泰安人,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从事亚太经济关系研究。

〔责任编辑:杨大威〕

猜你喜欢
东亚地区东亚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黄金时代》日本版
我校东亚研究院一行应邀访问韩国东亚大学
如何看待我国的高投资率
会“珰”洞鉴以昭然——古代东亚地区冠饰“珰”之探究
学霸“三小只”
未定的东亚多边体制与能动的中国东亚政策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东亚书院的赓续与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