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女性观

2012-04-13 17:41王晚霞
关键词:老子万物

王晚霞,俞 巧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一、春秋时期的女性地位

春秋时期,就主流意识而言,女性已经普遍处于社会从属地位,是被轻视的。有史料提供佐证,女性不能参与社会事务,如《诗经·大雅·瞻昂》:“妇无公事,休其蚕织。”[1]612女孩一出生待遇就比男孩低贱,如《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蒂斯皇,室家君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锡,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1]354女性不能当家,否则这个家庭就要败落了,如《尚书·牧誓》:“‘牝鸡无辰,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2]女性不能言家庭之外的事情,如《礼记·内则》:“男不言内,女不言外……内言不出,外言不入。”[3]419女性要遵守“三从”,如《仪礼·丧服》:“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4]490《礼记·郊特性》:“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3]405女性要修“四德”,如《周礼·天官·九嫔》:“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各帅其属,而以时御叙于王所。”[3]116女性在婚姻中没有独立人格[5],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奉匜沃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6]女性不能参与政治,如《榖梁传·僖公九年》:“葵丘之会,陈牲而不杀,读书加于牲上,壹明天子之禁,曰:‘……毋使妇人与国事。’”[7]类似文献还有很多,都表明女性只是男权社会的装饰品。恩格斯说:“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丈夫在家中也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变成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单纯的生孩子的工具了。”[8]刘向《列女传·许穆夫人》有言:“古者诸侯之有女子也,所以苞直玩弄,系援于大国也。”[9]这是春秋时期贵族女子在社会中所充当角色的概括,其轻贱地位可见。男尊女卑的观念已深植人心,女性已从社会核心走向边缘,男子可以随意出妻和任意返妻[10],媵妾制盛行。虽然也有人认为“孔子对女性是正面肯定和赞颂的”[11],但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孔子把女子与小人并列,是对女性的蔑视[12,10,13],孔子认为女性在社会地位上只是男性的附庸,而不是独立的个体,其社会价值只是建立在对男性依附的基础上[14]。

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人,魏源在《老子本义》中言:“老子主柔宾刚,而取牝取雌取母,取水之善下,其体用皆出于阴。”[15]吕思勉在《辩梁任公〈阴阳五行之来历〉》中说《老子》“全书之义,女权皆优于男权,与后世贵男贱女者迥别”[16]。萧兵与叶舒宪先生在《老子的文化解读——性与神话学之研究》[17]787-800以及《高唐神女与维纳斯》中的论述[18],更是把《老子》称之为女性思维或者女性哲学。近几年,学界对《老子》所具有的女性特性有了更多的关注[19],更明确《老子》对“静”、“柔”、“水”、“弱”等女性阴柔特质的推崇,“老子哲学的灵魂是水德,水德,是老子哲学一以贯之的精神实质”[20]。代表谦卑低流、养育万物、胸襟博大、不避污秽、阴弱无骨、以柔克刚等品质的“水德”其实便是女性之德。“‘弱胜强’是人类智慧驾驭客观世界的本质体现”[21]。“‘柔’在《老子》中有核心地位,‘柔’是真智慧、大智慧”[22]。无论是“处柔守静”还是“弱胜强”都是《老子》对女性价值的肯定。研究者们认识到“老子思想中有浓重的母性崇拜意识”[23],老子在“追寻‘万物之母’,‘谷神’是老子母性崇拜意识的意象特征”[23]。“《道德经》中充满了母性主题和女性至上”[24]。“老子通过对‘道’的雌性比喻以及对女性品格的推崇,表达了他对女性的尊崇及对女性性别价值的肯定”[25]。更有学者提出“老子是人类最早的女性主义思想家”[26]的论点,认为老子在女性价值上有其“真知灼见”[26],“老子是一位地道的女权主义者”[27]。可见,不少学者已注意到老子对女性的推崇。本文拟梳理出《老子》对女性推崇的体现,分析《老子》女性观的特质及产生的原因。

二、《老子》对女性的推崇

(一)对女性母性品质的推崇

1.创造生命的能力。老子用“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而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此“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道”具有创造万物的能力,同时“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作为一种客观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在描述“道”的形象时,使用了在文化上可以指代女性的“牝”和“母”作比喻,把雌性的生殖器官“玄牝”喻为天地之根,把“道”比喻成母亲,认为“道”有母性的品质: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1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第6章)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第20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第25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第52章)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第59章)

老子把万物的根源“道”喻为母亲,天地万物都是从“道”这个母体中孕育出来,认识了这个根源,就认识了事物;认识了事物并持守万物的根源,就终身都没有危险。老子用母子关系来说明“道”和万物间的关系,揭示出道与母亲的共同特性和重要品质——具备创造生命的能力。

2.奉献精神。“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天地的一切运作都不为自己,都是为了自己创造的万物,天下的母亲正是如此。因为“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因为“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所以在创生万物之后,道与母亲一样,都不骄、不强、不有、不为主、不居功,其“‘道’所表现的柔弱,使万物并不感到是强力被造的,而是自身自长的”[28]125,让人“皆谓我自然”。其中的奉献精神非常强烈,她们共同的心愿都是为了自己孕育出的万物能够长生。

(二)对女性阴柔特质的推崇

整部《老子》,“弱”字出现有10处,“柔”字出现有11处,如“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弱其志”、“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守柔曰强”、“人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等。老子之“道”所表现出来的女性特质,可谓阴柔之性,具体表现为温柔、虚静、柔弱、无为、不争、居下等品质。《老子》“是真正的女性哲学,它推崇的是阴柔之性”[29]161。

老子的柔弱之道,并非软弱、懦弱,而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最终胜刚强。他认为认识阴柔之“道”,是了解宇宙人生的必要过程,也只有遵循这样的“道”,才能处理好政治、人生、自然乃至整个宇宙中的一切事物。“老子是自觉意识到男性智慧的弱点和重新发现女性智慧和品德的伟大作用的第一位哲学家,他正是由于着重提炼和发挥了女性之德,才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主阴哲学”[29]162。“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子的哲学就是一种女性的哲学”[30],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尚水

天下莫柔弱于水,老子对“水”极为推崇,“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认为“水”处在下、低、险、逆、秽、恶的下位,有利于处在上、高、易、顺、洁、喜等上位的万物,即使“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但都不争,非常伟大。水与女性一样柔弱,一样灌溉滋养万物,又与母亲在家庭中的形象十分相类,故他将“水”提升到“几于道”的到高度。老子对“水”的崇尚,无疑也是对女性的崇尚。

2.尚下

尚下,故应甘下。《老子》中出现“下”字81次,除去以“天下”出现的60次,其余基本都是“在下”的意思。他提出“宠为下”,“以静为下”,“下者举之”,“强大处下”,“太上,下知有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认为只有甘愿在下,从下开始,才能沉思孕育。

甘下,还应善下。“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下位只是一个手段,上位才是目的,故“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这样理解中的下位,有理想有目标,在不动声色中为向上做着准备。“善用人者为之下”,“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下位是向上的必经之道,所以强大者应该甘愿处下示弱,走求生之道;柔弱者因无知而处上呈强,正是求死之道。如果要弱之,那么就先强之,如果要强之,那么必须先弱之。“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与多言相比,守中就是不言,“希言自然”,多言是有为,守中是无为,蒋锡昌先生亦持此论[31]。上位者有为,下位者无为,有为不如无为,上不如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这正是善于处在下位的体现。

善下,理应守雌。“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老子认为虽知雄强,但那是一时的,最终将走向败弱,所以应安于雌柔,因为这将走向强大,这是天下万物运行应该遵循的蹊径,其长德不会离失,终回复到婴儿的状态。这是和女性一样看似柔弱,却充满生命力量的状态,故应持守。

3.尚静

作为女性的重要特质之一的静,很受老子肯定,如“致虚极,守静笃”,“静为躁君”,“静胜热”,“清净为天下正”,“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等。“老子不遗余力提倡处柔守静,认为这是达到既定目标的真正正确的途径”[32]。“老子是以‘归根’一辞作为‘静’的定义,又以‘复命’一辞作为‘静’的写状。如果说‘并作’包含着动的意思,那么复归,便属于静的境界,正是在这静的境界中再孕育着新的生命。此即所谓‘静曰复命’”[28]125。牝之所以胜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其能“守静”,也只能是“守静”方能“归根复命”。

老子认为“道”的状态是“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无物自静。“道者,万物之奥”。无论是实存意义的“道”,规律性的“道”,还是作为生活准则的“道”[29]23-33,其状态总是呈现出一种奥藏、不盈之静态。

老子赋予“道”以母性,对“道”的阴柔特性充分肯定,足可见老子对女性的崇敬。《老子》中“讲母,讲婴儿、讲玄牝,讲水,将柔软,讲慈,讲俭,可以说无一不与女人有关”[17]787。老子对女性品质的推崇,是其对女性品德的肯定,也是对女性地位的肯定。在两性关系中,他没有将女性置于男性的附庸地位,而是认为女性和男性都是世界的主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皆是背阴而向阳的,阴阳两气相互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也只有万物阴阳和谐才能“载营魄抱一”而“无离”。他并未将世界看成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而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万物是“负阴而抱阳”的万物,女性是宇宙整体的不可缺少的部分。甚至认为牝可胜牡,女性的作用和地位在男性之上。

三、《老子》女性观的特质

(一)现实性

老子通过对女性的推崇,将“道”引向实际,其女性观有强烈的现实色彩。一是符合他自己所处的现实。《史记·老子申韩列传》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也,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33]。老子修道德,以自隐无名为务,被逼著书,期间定有无奈和不满,又不能直言,只能借推崇地位低下的女性对比自己的处境。二是他的不利地位包含的有利现实。他并不认为自己在政治地位上的低下,代表着自己处在不利地位,反而他认为很有利,因为他正处在万物发展的开始阶段,预示着他正充满着力量。他之所以强调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贵贱之相生相成,正是因为他设身处地,看到了不利方面的意义,指出了“不利”中的“利”。三是表达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他将女性哺育生养、勤劳坚韧、慈祥和蔼、温柔多情、生殖作用等美德哲理化,将女性的一般属性升华为思想原则,通过对处在下位的女性的推崇,来反对实施残酷剥削和压迫的上位者。

(二)功利性

老子极力推崇“道”的母性品质,原因是“道”能创生万物,具有明显功利性。“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道”是万物之宗,具有无穷的潜在力和创造力,且蓄养万物。所以,遵循这种“道”,步步为营,也就会为自己带来所追求之物。另外,以积极正面进取的方式失败之后,只要还心怀理想,即使在不利地位,也可采取以退为进之法,最终实现目的。反其道而用之,看似不同,而目的上是相同的。显然,他只是把采取这种女性之道当成一个手段,并非真正追求女性品质,极其功利。

(三)积极性

虽然他处在下位,但是他并非消极待毙,并不气馁和放弃,而是自强不息积极主动探索下位的生存之道和上位的进取之道。这种积极性,本于实用性。《老子》中“生”字出现有38处,在必要时也提到“死”字18处,主要是积极求生的哲学,一方面要暂时安守下位,以下为荣,以宠为下,以静为下,同时要求在上位者屈尊招揽在下位者。这样上位者才能长久确保自己的上位,而下位者也会迎来上位的机会。最终达成自己的目的。一切向下,都图谋更好的向上,为有朝一日走上上位,下位者日夜不息做着规划,以绵长久远之力,行不言之教,默默无闻,又顽强不懈地在豫、犹、严、涣、敦、旷、混中,反思谋划,“浊以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最终实现理想。

四、《老子》女性观的形成原因

(一)上古女性生殖崇拜的影响

《老子》一书中多次提及“玄牝”、“谷神”,并且认为其为“天地根”、“天地母”,是“道”的另外一种形式,这和中国古代原始社会女阴崇拜有极大关系。冯友兰认为:“老子把‘道’比为女性的生殖器,天地万物都是从其中出来。”[34]还有学者认为“‘牝’或‘匕’是女阴的象形字。‘玄牝’是象征着幽远深妙的,看不见的、生产天地万物的生殖器官”[35]。萧兵考证认为谷神为女阴的象征,它可以与另一种女阴意象“玄牝”相互转化,“在《老子》书中,它们与‘象帝’、‘天地根’、‘天地母’等等构成了一组体现繁殖崇拜、女性崇拜的意象群”[17]561。周予同《“孝”与生殖器崇拜》一文中提及,儒家的根本思想生发于生殖崇拜,其深层是对男性的推重[36]。我们不难看出老子的根本思想也是发源于生殖崇拜,是对女性的崇拜。“老子哲学脱胎于母系氏族的宗教崇拜,特别是女性生殖崇拜。所谓‘道’,最初建立在对女性生殖力的认知上,然后将这种女性生殖作用扩而充之,用来观察整个宇宙的创生过程,于是形成了‘道’的概念”[29]152,正是女性崇拜的原始宗教遗留[30]17。“事实上,对女性生殖能力的崇拜,也是老子道家思想的一个主要精神源头”[37]。

(二)老子哲思与女性特质相合

无论是使用母、雌、牝、玄牝、谷、阴等表现女性性别的词语,还是使用静、水、柔、弱、韧、婴儿等来表现女性阴柔特征的词语,又或是对女性生生不息的生育能力和知白守辱的处世态度的崇拜,都是老子哲思与女性特质的相同处。他的哲学,需要一个喻体来形象化。通过对“道”的俯仰察识,体认“道”犹如母生子般地生养着万物,以及道的其他诸多特点,都与女性的品质不谋而合,于是引以喻之,客观上表现为老子对女性的尊崇。

(三)南柔北刚的文化源流

老子本人生活在楚国,属于南方,王国维曾说老子学说与楚文化息息相关,是南方派[38]。南北文化呈现南柔北刚的差异由来已久,《中庸》孔子论述南北之强为:“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南强在柔,北强在刚。“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务。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务,故所著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39]。南方人老子,倡导阴柔之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综上可见,《老子》赞美女性,推崇阴柔之美,既是老子对当时社会剥削、压迫现状的一种抵抗,也相对制衡了儒家男尊女卑观念的无限扩张,对当今社会的女性问题也有借鉴意义。

[1]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6:286.

[3]朱彬.礼记训纂[M].北京:中华书局,1996.

[4]杨天宇.仪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5]刘士圣.中国古代妇女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1.

[6]李梦生.左传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71.

[7]承载.春秋榖梁传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34.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

[9]张涛.列女传译注[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94.

[10]张春丽.孔子女性观辨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学科学版),2010(4):312-313.

[11]周远成.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孔子的女性观辩证[J].船山学刊,2002(3):74-78.

[12]王泽庆.孔子的女性观[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73-75.

[13]富世平.也论孔子的女性观——从“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说起[J].船山学刊,2005,(4):100-102.

[14]彭红亮.透过《诗经》探究孔子的女性观[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9(6):47-50.

[15]魏源.老子本义[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7:5.

[16]吕思勉.吕思勉论学丛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94.

[17]萧兵,叶舒宪.老子的文化解读——性与神话学之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18]叶舒宪.高唐神女与维纳斯[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114-119.

[19]詹石窗.道教与女性[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0]沈明明.“水德”:老子哲学思想的灵魂[J].福建论坛(人文社科学版),2010(3):51-55.

[21]刘绍军.论老子的柔弱观[J].江汉论坛,2010(10):51-54.

[22]臧宏.说《老子》的“柔”[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529-533.

[23]殷国明.老子与中国远古女性崇拜意识及其流变——古典论文阅读札记[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4):96-106.

[24]吴宁.试谈道教的女性观[J].中国道教,2006(1):57-58.

[25]刘玮玮.老子性别平等观及其现代意义[J].苏州大学学报,2010(5):10-12.

[26]张再林,张兵.老子:人类最早的女性主义思想家——身道视域中的《老子》女性气质发微[J].西北大学学报,2010(4):13-20.

[27]阿甲.从“雄雌辨”到“现代女巫”到老子的女权观[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1(1):102-106.

[28]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9]牟钟鉴.老子的学说[C]//牟钟鉴,胡孚琛,王葆玹.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济南:齐鲁书社,1991:161.

[30]胡孚琛.道家、道教的文化渊源和形成过程[C]//牟钟鉴,胡孚琛,王葆玹.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济南:齐鲁书社,1991:17.

[31]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95.

[32]苗旭娟.老子“贵”柔的出世之道[J].兰台世界,2008(5).

[3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2141.

[3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247.

[35]张松如.老子校读[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249.

[36]朱维铮.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232.

[37]崔锐,孙鹏勇.儒道文化冲击下的秦汉时期女性观[J].理论导刊,2009(11):126-128.

[38]王国维.王国维论学集[M].傅杰,编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315.

[39]刘师培.南北学派不同论[C]//劳舒.刘师培学术论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162.

猜你喜欢
老子万物
万物皆可折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万物生
一鲸落,万物生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皆数”的再生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智者老子
北大簡《老子》釋文指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