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哈维空间理论研究的逻辑架构及方法取径

2012-04-13 17:41
关键词:维空间哈维马克思主义

吴 红 涛

(浙江大学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7)

一、引言

大卫·哈维(David Harvey),当代西方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地理学家、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家。他出生于英国,1961年以《论肯特郡1800—1900年农业和乡村的变迁》(AspectsofAgriculturalandRuralChangeinKent,1800-1900)一文获得剑桥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随后任教于布里斯托尔大学地理学系。1969年,哈维移居美国,并任教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2001年开始至今,哈维在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院担任特聘教授。

哈维著述颇丰,从1969年出版第一本专著《地理学中的解释》(ExplanationinGeography),到2012年新近出版的《反抗之城:从城市权利到都市革命》(RebelCities:FromtheRighttotheCitytotheUrbanRevolution),他已经出版了二十多本专著,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这些著作为哈维带来了诸多的认同和褒奖,早在1972年,《地理学中的解释》刚出版后不久,哈维就获得了英国皇家地理学会颁发的“吉尔纪念奖”;1995年,他获得英国皇家地理学会颁发的赞助奖章和“瓦特林·路德国际地理学奖”,该奖被誉为地理学界的诺贝尔奖。此外,还有五所大学先后为他颁发了名誉博士学位。哈维在学界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

为什么哈维会如此广受赞誉?对此,当代英国人文地理学著名学者Nigel Thrift教授曾提出七个理由:一是他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确定性;二是他显示出了一个鲜明的批判立场;第三,也是最简单的理由,他还活着,而且精力旺盛;第四,他代表了一个特殊的历史转接点,这个转接点的坐标便是1960年代;第五,他是学院中激进分子的代表;第六,他的学术生涯本身具有强烈的戏剧性;第七,他非常擅长而且有意识地揣测到了潜在读者的兴趣所在[1]226-227。当然,如果还要为Nigel Thrift教授略带幽默的分析作一点补充的话,那就是唐晓峰先生所说的,“哈维是当代西方地理学家中以思想见长并影响极大的一位学者”[2]。尽管哈维出道于地理学,但他的学术思想深度融合了哲学、文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的知识谱系。因此,哈维的学术著述被业内人士大量引用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据统计,从1981年到2002年,哈维的著述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被引用的次数高达3508次[1]224。另据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HigherEducation)公布,2007年哈维成为人文学科领域学术著作被引用次数最多的20位在世者之一[3]。正因如此,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哈维的研究也渐渐增多。

虽然哈维学术思想涉及多个领域,但国内外哈维研究者们还是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空间”是贯穿哈维所有著作的主要关键词。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地理学教授Eric Sheppard就说道:“空间问题依然是所有地理学家的最终归宿,哈维亦不例外。”[1]121Nigel Thrift也认为“空间”是哈维学术著作的三个关键概念之一[1]228。国内学界亦有类似见解:“哈维著述丰富且涉及多个主题和领域,但‘空间’是他自始至终思索和倾力阐发的核心问题。”[4]

同样,“空间”也是哈维研究者们最为关心的核心命题,多数研究性论文都是围绕着他的空间理论而展开的。然而,它们的阐述视角却并不单一,有的关注空间与资本的关系,有的关注空间与城市文化的互动,这也充分显示了哈维空间理论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因此,在空间研究逐渐成为“显学”的当下,有必要对哈维空间理论研究现状进行及时的梳理和反思,这不仅有利于更深入理解哈维的空间理论,也可为现有的空间研究提供一些参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文的意图并不是要对所有的哈维空间理论研究进行平面化罗列,而是挑选国内外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以此来反观哈维空间理论研究的方法取径及逻辑架构。

二、新马克思主义空间观的定位

新马克思主义空间观在哈维空间理论的定位评价中占据了主流地位。伦敦国王学院学者Alex Callinicos为此还专门撰写了一篇《哈维与马克思主义》(DavidHarveyandMarxism)的论文,该文开篇便说道:“任何对那些为20世纪末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作出贡献的历史褒奖,都必须首先想到哈维。”[1]47Alex Callinicos指出,哈维和伊格尔顿与詹姆逊一样,无视变幻无常的学院风尚,无论是政治立场还是知识立场,他都坚定不移地追随着马克思主义。斯旺西大学人文地理学系教授Marcus Doel毫不犹豫地说道:“哈维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一个地理学家,一个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写作者。”[1]55对此,国内学界的认识亦比较一致,早在1998年,吴志强便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哈维是当代国际城市学界中影响力最大的思想家之一,是‘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强烈批判者。”[5]

那么,为什么要在马克思空间观的前面加上一个“新”字?这就涉及哈维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与补充问题。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虽然其著述(如《资本论》)也蕴含了一定的空间思想,但却不够集中。换句话说,“空间”在传统马克思主义著述中并不是作为一个核心词出现的。在这一点上,哈维作出了转变,在继承列斐伏尔马克思主义空间观的基础上,形成了属于他的新马克思主义空间观,将资本、经济、权力、建筑和城市等问题,共同放置在“空间”视域中予以重新考察,进而有效地丰富了传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内涵。因此,纽约城市大学的教授Cindi Katz才会提出:“哈维是当今最名副其实的辩证马克思主义者,正如辩证法所讲究的严密一样,那是哈维的力量所在。”[1]234剑桥大学地理学系的Andrew Jones则说道:“马克思主义中的地理思想一直是哈维生涯中的核心主题,他是这方面的领军人物。”Andrew Jones给他冠以“后马克思主义者”的称呼[6]。诚然,无论是“辩证马克思主义”还是“后马克思主义”,其所指向的都是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不同,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新马克思主义”。

但哈维最早的学术写作却是纯粹的地理学写作,于是,哈维为什么要将马克思的思想融合到地理学中便成了国内外研究者们所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众所周知,哈维的第一本学术专著是《地理学中的解释》,Eric Sheppard教授认为,这是一本逻辑实证主义的经典之作,哈维在这本书中强调了空间的三段论:以关于人类经验的时空概念为基础,抛弃空间的绝对论,发展一种有条理的空间分析型语言[1]122。John L. Paterson在他的专著《哈维的地理学》(DavidHarvey’sGeography)中也谈道:“由于他在1960年代所采用的方法论,尤其是《地理学中的解释》一书,哈维被定位为一名逻辑实证主义者。”[7]3此外,南京大学的童强也评价《地理学的解释》作为“地理学科方法论的著作,积极倡导地理学建立自身的理论,并且运用科学方法展开研究”,因此它对“实证主义的地理学产生了积极的重要影响”[8]44。

但是后来哈维察觉到了逻辑实证主义地理学的诸多问题。由于它过分强调客观、中立与科学,进而忽略了地理学与社会实践的关联,也就是说,地理学因此缺乏应有的批判性。美国地理学者苏贾(Edward W. Soja)对此曾有过反思:“正因为现代地理学具有其僵化于新康德历史决定论的康德式‘我思’,它主要被还原为对事实材料进行的积累、分类以及在理论上进行率真的表征,对地球表面的非真实区分进行描述还原为对诸种结果的研究。”[9]57正是站在这个角度上,哈维才认可,“地理知识的形式和内容,不能独立于该知识之生产和运用的社会基础而理解”[10]160。在探索地理学和社会关系的建构过程中,哈维重新发现了马克思。

研究者们一致认为,1973年出版的《社会正义与城市》(SocialJusticeandtheCity)一书,是哈维学术兴趣转向的标志,该书是他将地理学和马克思相结合的首次尝试。尽管这种尝试如今看来似乎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然而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哈维敏锐宽广的学术视野的确值得肯定。自此以后,马克思的思想便成了哈维学术写作的重要资源,并陆续体现在他的后续著作中。

三、空间与资本的关联

在对哈维的空间观进行了基本定位后,研究者们以此为基础,开始对哈维空间思想进行具体化考察。其中,哈维对空间与资本关系的论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作为受马克思影响的学者,哈维的空间论述理所当然地继承了马克思的风格:对资本主义的批判。Alex Callinicos教授认为,哈维对资本的集中关注始于《资本的限度》一书[1]48。不过Alex Callinicos的研究视角过分沉迷于哈维和马克思主义的联系,进而忽略了对空间资本化的分析。Eric Sheppard教授也认可,哈维对空间的概念化是以资本主义为基础的,这是他从1982年开始的政治经济研究写作中最为核心的关注点[1]122。而1982年正好是《资本的限度》一书出版的年份。

那么,在哈维的理解中,空间与资本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关联?对此,2007年,四川大学侯斌英博士在他的学位论文《空间问题与文化批评》中的第四章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该文指出,哈维发现资本积累以及资本过度积累所引发的资本危机和资本循环支配了资本主义空间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兴起是同它在世界范围内的地理活动交织在一起的。无论是在美洲地区建立殖民地,还是借助公路、铁路等交通技术的革新,资本主义的崛起之路都充满了空间的想象。而为了进一步开拓市场、促进发展,资本主义会想方设法排除空间上的各种障碍。此外,曾经的《新左评论》(NewLeftReview)编委成员Ellen Meiksins Wood还从“权力的逻辑”视角,来分析哈维对资本主义的理解[11]。鉴于此文未涉及“空间”命题,故在此不多介绍。

但资本主义的这种空间征服也会遭遇发展的瓶颈。赫曦滢、赵海月在一篇研究论文中指出,哈维之所以关注资本与空间的关系,也和资本主义发展策略在20世纪末期发生了转移有着莫大关系。因为从那时候开始,原来的福特主义和凯恩斯主义已经无法化解资本主义本身所固有的困境。在这种情境下,资本家开始转变策略,采取“灵活积累”的方式,将资本主义的矛盾通过空间进行转移。

这种空间上的转移策略,用哈维的话来说,叫“空间修复”(spatial fix)。英国学者Bob Jessop认为:“哈维以强调历史唯物主义中空间的重要性而闻名,如果要用一个短语概括这一点的话,那无疑是‘空间修复’。”[1]142Eric Sheppard在他的文章中则总结了哈维思想中的四种“空间修复”:第一,建立土地市场,帮助建筑环境和资本的重新配置,并让它变得更加灵活化;第二,使资本用来促进生产场所与消费场所的分离,这样将在一定程度延缓利润增长速度,但损失可以通过发展通信技术以促进资本和商品的流通速度来弥补;第三,为缓和本土资本积累所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建造海外的投资新市场来实现;第四,地方政府机构负责地方资本积累的发展[1]125。

总体说来,关于哈维的空间与资本关系的思想论述,国内外的研究路径都比较一致,基本上都是从反观资本主义的危机出发,以资本积累的新策略在空间征服中的体现为支点,将哈维和马克思的叙事风格联系起来,从而挖掘哈维空间理论背后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所在。

四、城市空间与社会进程

从1973年出版《社会正义与城市》一书以来,哈维对城市空间的问题进行了持久的关注。尤其是他对巴尔的摩和巴黎两个城市的个案分析,早已成为城市规划和城市运动中的经典文本。所以,哈维对城市空间的论述,理所当然地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兴趣。

总体说来,国内外对哈维城市空间观的评价,大体上仍建立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之下。在这方面,国外的代表性成果有沙朗·佐京(Sharon Zukin)的《哈维论城市》(DavidHarveyonCities)、迪尔(Michael J. Dear)的《后现代都市状况》(ThePostmodernUrbanCondtion)以及肖特(John Rennie Short)的《城市秩序》(TheUrbanOrder)。佐京是当代著名的城市文化研究专家,她和哈维一样,都是纽约城市大学的教授。在《哈维论城市》这篇文章中,佐京谈道:“哈维告诉我们,城市是为资本的流通而设立的,无论这些资本是关于人(劳动力)的、商品(货物和信息)的,还是关于抽象的金融。”[1]103她觉得哈维的工作始于也终于资本在城市中的表达,它连贯的是投机主义(speculatio)、企业主义(entrepreneurialism)以及身体政治(body politic)的文化表征。前面两点很明显与资本有关,他追随的是列斐伏尔和齐美尔的经验。至于后面的身体政治一说,佐京谈道,哈维将“身体政治”作为自己城市论述的一条主线,这个启发源自他看到法国革命中关于女性表达自由的图片,或者更早一些,源自他开始将城市看做是一个复杂组织中身体的自我管理,而这种经验在雅各布斯的著作中得到了体现[1]118。但佐京这篇文章总体的基调似乎还是倾向于对哈维的批评,比如她认为哈维舍弃了对城市丰富社区生活的观察,或者缺乏对社会资本积累在都市贫民窟中成功经验的关注,另外,他还对城市中的美学经验不闻不问。

迪尔则在他的代表作《后现代都市状况》一书的第四章“后现代主义城市化的夭折”中也考察了哈维的城市空间思想。他认为哈维对后现代主义城市化采取了近乎“敌视”的态度,并将哈维的城市思想重点概括为“城市政治经济理论”,它包含三个本体要素:空间、时间和金钱。“尽管哈维是在强调破碎,他的城市化理论仍完全保持在全球性的水平上”[12]103。可以看出,迪尔对哈维作出的努力持有一定的肯定。但和佐京一样,迪尔也将主要笔墨用在了对哈维的批评上。比如他指出哈维城市化理论中抹杀了如下声音:差异性问题、差异性涉及与后现代话语相关的学科中的问题、对自然和环境方面的不同声音的漠视。此外,他还认为哈维过于追求元理论,虽然对后现代主义横加批驳,却忘了审视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在文中,他甚至偏激地认为:“时间迟早会证明,索哈和哈维所重建的只不过是一个过了时的马克思主义的贫民窟。”[12]114

然而,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肖特却对哈维的城市研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尤其是对《社会正义与城市》一书,认为它提出了“一项了不起的认识论突破:观念来自具体的社会背景,因而就不能抽象第讨论社会公正;相反,应该将它放回到宽泛的社会背景中去加以考虑”。在这种认识论的转变下,“城市的概念也随之发生了根本变化。城市被看成是推动和表现社会进程的重要元素,而不再是一个仅就自身存在的东西,不再是独立的调查对象”[13]115。哈维的工作转变了人们观看城市空间的传统经验,肖特认为,哈维发出的声音是真实的,他所从事的事业是对于学术的庄严献身,他具备敏锐的洞察力。

反观中国,由于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各种城市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部分学者对哈维城市空间思想的关注。王金岩和吴殿廷的《城市空间重构:从“乌托邦”到“辩证乌托邦”》一文,就是直接借鉴哈维的理论来反观中国城市现状的例子之一。董慧的《当代资本的空间化实践——大卫·哈维对城市空间动力的探寻》一文则重点关注哈维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理论框架下城市空间动力的探寻,该文认为,“空间动力研究需要放置于哈维的时空动力学视域中”,而所谓的“时空动力学”就是关于资本积累的动力学。所以,董慧的文章实际上还是借鉴哈维的理论资源,从而探讨作为资本积累的当代空间实践与城市化的本质问题,并应和了哈维的城市正义构想,提出“城市正义”是城市空间动力的“政治承诺”与“道德诉求”[14]。在中国城市问题日趋严峻的情况下,这种构想的提出无疑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五、结语

以上是目前国内外哈维空间理论研究最为流行的三个主题。当然,这并不代表哈维空间理论的全部。Eric Sheppard教授在一篇文章中就指出,除了《社会正义与城市》等文本所表达的资本空间化思想之外,哈维还提供了四个重要空间主题:非经济的时空概念(non-economic aspects of space and time);地方、空间与全球化规模的重要性;时间与空间的辩证部分;另类地理学想象(alternative geographical imaginations)。同样,英国学者Derek Gregory也恰如其分地评价道:“哈维的作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解读。”[1]1的确,就像前面所分析的,在研究者眼中,哈维的空间理论包含了多个向度。总体来说,这些研究基本把握了哈维空间理论的知识背景及理论语境,相关成果也比较丰富。但是鉴于各种理由,目前哈维空间理论的研究现状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系统性的研究成果较少。在国外,关于哈维研究的著作主要有三本,分别是DavidHarvey’sGeography(John L. Patersonn,1984)、LiveTheory:DavidHarvey(John Paul Jones,2006)以及DavidHarvey:ACriticalReader(Noel Castree & Derek Gregory,2006)。第一本偏重于介绍哈维早期的地理学研究,第二本则主要是对哈维的著作、论文以及主要观点进行平面化的介绍。第三本是哈维国外研究中最为重要的著作,该书主要由不同学科的著名学者所撰写的论文组成,有的关注哈维与马克思主义关联,有的考察哈维的城市研究,如此等等。其相关内容已在前面提到过,在这里就不对其内容进行过多介绍。但此书依然只算是论文集,不是哈维空间思想的专门研究著作。而在国内,目前仍然没有一本关于哈维的研究性著作(更不用提哈维的空间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虽有几篇,但其研究视角较为单一且未能成书,影响也相对有限。从这个意义上看,哈维的空间理论研究还有待深入。

其次是研究方法不够丰富。通过前面的综述可以看到,哈维空间思想的研究目前大多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维度上,单一的方法论与哈维空间思想的丰富性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事实上,哈维空间思想中有价值的地方远不止此,他的学术写作深度结合了文学、美学、电影、伦理学等多种知识背景。因此,将哈维空间理论只限定在马克思主义视域内无疑是不够科学的,未来研究者们应该努力挖掘哈维空间理论中其他有价值的地方,以此来提高哈维空间理论研究的整体水准。

[1]Noel Castree & Derek Gregory.David Harvey: A Critical Reader[C].London:Blackwell,2006.

[2] 唐晓峰.思想者哈维[N].中华读书报,2002-05-29.

[3] Gill,J.Giddens trumps Marx but French thinkers triumph[N].Times Higher Education, March 26, 2009.

[4] 叶超,蔡运龙.地理学思想变革的案例剖析[J].地理学报,2012(1).

[5] 吴志强.介绍David Harvey和他的一本书[J].城市规划汇刊,1998(1).

[6] Andrew Jones. Dialectics and Difference[J].Human Geography,Vol.23,No.4,1999.

[7] John L.Paterson.David Harvey’s Geograph[M].Totowa:New Jersey,1984.

[8] 童强.空间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9] 苏贾.后现代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0] 哈维.资本的空间[M].台北: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10.

[11] Ellen Meiksins Wood.Logics of Power: A Conversation with David Harvey[J].Historical Materialism,volume 14,2006.

[12] 迪尔.后现代都市状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13] 肖特.城市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4] 董慧.当代资本的空间化实践[M].哲学动态,2010(10).

猜你喜欢
维空间哈维马克思主义
打招呼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打招呼
夹在书里的爱
Update on Fengyun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Program and Development*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从零维到十维的空间之旅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十维空间的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