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注释献疑

2012-04-13 17:41
关键词:陶弘景中书谢灵运

刘 黎 明

(华中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在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由于该文具有颇高的艺术思想造诣,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09年11月出版的《陶弘景集校注》一书将该文收入其中。因此文在国内受众较多、影响较大,它将直接影响青少年一代的中国古代语言文学学习和思想认知,我们应该具有一种审慎和精益的态度。本文拟就从文中的一些注释问题入手,来讨论其中的答复对象、写作时间、景物地点问题。

首先关于谢中书是谁的问题,该文注释为:“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这个注释问题很多。

其一,谢中书的姓名并非一定是谢徵。谢徵传记见《梁书》和《南史》两处。《梁书》作谢徵,而《南史》作谢微,必有一误。如从名、字的搭配上讲,称谢微比较合理。微有“幽深精妙”之意,玄度之玄正有“神妙,玄奥”之义,微之名,与玄度之字对应,反映了道家思想对南朝人物名、字的影响。如《宋书》:“王微字景玄。”徵今作“征”,通常与征召、征兆有关。称徵者多有盼望成子之义,其字多与玄无关。如,《梁书》:“蔡徵字希祥……徵本名览,景历以为有王祥之性,更名徵,字希祥。”《魏书》有“董徵字文发”,《周书》:“斛斯徵字士亮。”不过也有特例,《旧唐书》:“魏徵,字玄成……徵少孤贫,落拓有大志,不事生业,岀家为道士。”魏徵字玄成可能与他出家有关,与名为巧合。比较名、字之关系,名微与字玄度搭配似更合理。因此,注释仅称中书为谢徵显得比较武断。

其二,元度当为玄度。《梁书·谢徵传》称:“谢徵字玄度”,《南史·谢微传》也称“微字玄度”。“元度”的说法源自朱东润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的注释,朱注又沿自清人所编骈文集《六朝文絜》的说法。关于谢微的介绍较早见于明人冯惟讷于嘉靖年间所编诗集《古诗纪》卷一百一所录梁朝一首诗《济黄河应教》的作者注释:“谢微,《梁书》作谢徴,字玄度,陈郡阳夏人,好学善属文,初为安成王法曹,累迁中书、鸿胪,出为豫章王长史、兰陵太守。”清代许梿道光五年编选成书的骈文集《六朝文絜》十二卷,收录了《答谢中书书》一文,在介绍谢中书时,《六朝文絜》眉间批注云:“中书名微,或云徵,字元度,陈郡阳夏人。好学,善属文,尝为安成王法曹,累迁中书、鸿胪。”[1]为避康熙玄烨之讳,改玄为元,由此可见,现代常见的注释作“字元度”者,系不明资料来源原始出处及清代讳改经过,以讹传讹所致。

其三,“中书鸿胪”并非是一个官职,而是两类官职。“中书”是中书省中的官职,中书省的职务有中书令、中书监、中书郎、中书舍人等,掌朝廷诏诰文书。《隋书·百官志》载:“中书省置监、令各一人,掌出内帝命。侍郎四人,功高者一人,主省内事。又有通事舍人、主事令史等员,及置令史,以承其事。通事舍人,旧入直总门合内。梁用人殊重,简以才能,不限资地,多以他官兼领。其后除通事,直曰中书舍人。”“鸿胪”是鸿胪寺官员的称谓,鸿胪寺掌诸侯册封送迎等礼仪,官员主要是鸿胪卿。《宋书·百官志》称:“大鸿胪,掌赞导拜授诸王。秦世为典客,汉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鸿胪。鸿,大也;胪,陈也。晋江左初省。有事则权置,事毕即省。”《隋书·百官志》载:“(梁)鸿胪卿,位视尚书左丞,掌导护赞拜。”梁时鸿胪卿为一不甚重要的事务官,常由他官兼任。谢微曾任中书舍人兼鸿胪卿,这是两职,不能写作“中书鸿胪”,应写作“中书、鸿胪”。

其四,对于谢中书为谁,迄今为止共有四种说法,这一点最为关键。第一种说法认为是谢微。见《六朝文絜》眉间批注,朱东润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沿其说。第二种说法认为是谢脁。王家葵《陶弘景丛考》说:“《陶隐居集》中有《答谢中书书》一篇,谢中书应即谢脁,据《南齐书》本传,脁建武初曾‘掌中书诏告’,故得称‘谢中书’,至建武二年夏谢脁出守宣城,友朋唱和乃呼为‘谢宣城’,不称‘谢中书’矣,如沈约有《和谢宣城》。”[2]第三种说法认为是谢览。王京州据明代贾嵩《华阳陶隐居内传》中关于陶弘景与谢览交往的记载及谢览曾任中书郎的经历,认为谢中书为谢览[3]。第四种说法认为是谢胐。高步瀛《南北朝文举要》解题称:“谢中书,疑是谢胐。《梁书·(谢)胐传》:胐,天监五年,授中书监。”[4]钟国发《陶弘景评传》,也持这个观点。他说:“他(谢朏)比陶弘景大十五岁,出身头等高门,加以文才出众,品格高雅,颇有名望;约永明七年(489年)从义兴太守内调为中书令,至隆昌元年外调为吴兴太守。陶弘景恰于永明八年启假东行浙越。此文所描写的风景,显然非茅山之类临近京师的小山水,而可能是陶弘景于浙东所见。”[5]

以上几种观点,以谢朏可能性最大,而谢朓、谢微、谢览的可能较小。第一,谢徵与陶弘景年龄相差44岁,陶弘景隐居时茅山八年后,谢微才出生,做中书舍人时应近三十岁,陶弘景已经七十岁左右,他此时年龄似乎并不允许游历山水,此时给年轻人写信也不大合理。第二,谢朓在萧鸾称帝后的建武初年(494-495年),四年(497年)两度成为中书郎(495-497年任宣城太守)。这是当时人们有可能称他为谢中书的原因。据王家葵《陶弘景丛考》考证,陶弘景平生东游凡有三次,一次在永明八年(490年),一次在建武二年(495年),第三次,时间是天监七年到十一年(508-512年),其中第二次与谢朓任中书时间接近,但谢朓任中书郎只有几个月,只是任官的过渡。且陶弘景已经隐居数年,不应再向小他七八岁者谈论对自然的向往。这是陶弘景与他写信可能性较小的原因。第三,陶弘景和谢览二人年龄相差二十一岁。谢览出仕时,陶弘景已隐居多年。谢览在梁天监元年(502年)任中书郎,时间很短。王京州认为,“在天监元年至十二年(502-513年)长达十余年间,谢览一直在中书任上”,陶弘景“作此文的时间便应是天监九年到十年(510-511年)之间,这两年谢览正任职于中书侍郎。”查《梁书·谢览传》载:“(天监)九年夏,山贼吴承伯破宣城郡,余党散入新安……(新安太守谢览)遂弃郡奔会稽。台军平山寇,览复还郡,左迁司徒谘议参军、仁威长史、行南徐州事,五兵尚书。寻迁吏部尚书。览自祖至孙,三世居选部,当世以为荣。十二年春,出为吴兴太守。”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天监九年至十二年,谢览并不曾任中书侍郎。王京州的考证存在明显疏误。又《梁书·谢览传》载:“天监元年为中书侍郎,掌吏部事,顷之即真。”“顷之即真”即很快由中书侍郎转为吏部郎。因此,谢览任中书大约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此年谢览26岁,而陶弘景已经47岁,按此推测,如果谢中书是谢览的话,《答谢中书书》只能写于这一年。但这年或前不久并无陶弘景出游记载,而且他这个年龄向年轻人复信谈论山水似不大合理。虽然陶弘景与谢览关系密切,但很难找到谢中书是谢览合理的证据。第四种说法比较合理一些,但高步瀛归结于谢朏曾任中书监说法不能成立。据《谢朏传》记载,天监五年(506年)谢朏任中书监时已经66岁,当年就病死,短短几个月的任期,可能只是挂名而已。谢朏比陶弘景大15岁,当时陶弘景也已经51岁,两个这么大年纪的人应该早已看透红尘,这时还进行书信往来,讨论山水,比较牵强。相对来说钟国发的说法比较可靠一些。《梁书·谢朏传》载:“(永明)五年,出为冠军将军、义兴太守……视事三年,征都官尚书、中书令。隆昌元年,复为侍中,领新安王师。”由此可知,谢朏在齐永明七年至隆昌元年(489—494年)期间,曾任都官尚书、中书令。据陶弘景的侄子陶翊在《华阳陶隐居先生本起录》中回忆:陶弘景“庚午年(永明八年,490年)又启假东行浙越,处处寻求灵异,至会稽大洪山谒居士娄慧明,又到余姚太平山谒居士杜京产,又到始宁兆山谒法师钟义山,又到始丰天台山谒朱僧标及诸处宿旧道士,并得真人遗迹十余卷,游历山水二百余日乃还,爰及东阳山、吴兴天目山,于潜、临海、安固诸名山无不毕践”。陶弘景游历山水和谢朏任中书令时间大体一致。此外,还可以补充的是,谢朏早有谢中书之名。宋明帝泰始后期(469—471年)他曾任中书郎,王僧虔《诫子书》中曾有“谢中书挑汝言《庄》”一句,说明他对道学颇有研究。再者,谢朏、陶弘景二人都是官场失意者。谢朏的故主袁粲、陶弘景的故主刘秉,均被萧道成所杀,二人在萧齐初年都极不得志。谢朏因不积极拥护萧道成代宋,差点被杀,“诏免官禁锢五年”。只到永明元年以后才重新出仕,此后,谢朏一直政治消极,可称“朝隐”。齐明帝说他“敛迹康衢,拂衣林沚。抱箕颍之余芳,甘憔悴而无闷”。陶弘景也是一样,从永明元年(483年),齐武帝肖赜即位,陶弘景任年仅7岁的宜都王肖铿侍读。当年陶弘景27岁,一直到永明十年,他36岁时仍然还是侍读,仅加了个奉朝请(六品)的称号,仕途无望。陶弘景在做侍读期间开始游山寻道,为隐居做准备。《答谢中书书》正是表达了陶弘景对官场的厌倦和大自然的向往。作为一个官场后辈,陶弘景将游历见闻向前辈和知音写信交流,表达归隐愿望,希望得到理解和支持是比较合乎情理的。

对于《答谢中书书》中所写何处景物,文史界存在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句容茅山。高步瀛《南北朝文举要》解题称:“《南史》言胐遁节不全,为清谈所少,岂通明盛夸句容山川之美,以讽之邪?”[4]此说较少史证,学界一般不再采信。二是温州市永嘉县楠溪江大若岩。持此说者较多。王家葵《陶弘景丛考》说:“‘答谢中书书’本文皆描述永嘉风景。”[2]王京州亦持此说。

笔者认为《答谢中书书》所写景物当在浙江嵊州市嶀山一带。谢灵运在《山居赋》将嶀山、嵊山归入别墅的“远南”地区,并解释说:“嶀嵊与分界去山八十里故曰远南……清溪秀竹,回开巨石,有趣之极。此中多诸浦涧,傍依茂林,迷不知所通,嵚崎深沈,处处皆然,不但一处。”据辛加达考证[6],嶀山有多处谢灵运游历的遗迹。嶀山南坡“有谢岩山……山有谢仙君祠,康乐所游也”。“嶀山北有石床,谢灵运所垂钓也。其下为剡溪口,水清而深,嶀浦”(《剡录》卷二)。嶀山南有强口村,就是谢诗《登临海峤初发强中作》所指的强中,也就是康乐“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的出发地。嶀山西南的石门岭,灵运当年建有别馆,他写的《石门岭上宿》等几首诗,指的就是这里。谢灵运写的《山居赋》描述其会稽郡始宁县(县治在今嵊州市三界镇)别墅附近山川地理,曾提到石门。谢灵运对“石门岭”的诗句所描写景物与《答谢中书书》接近,这说明石门可能是陶弘景所到之处。如陶书中“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句对应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中的“孤峰抗高馆,对岭临回溪”,“长林罗户穴”“密竹使人迷”。《石门岭上宿》中“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诗》中“跻险筑幽居,披云卧石门”,“俯濯石下潭,俯看条上猿。早闻夕飚急,晚见朝日暾。崖倾光难留,林深响易奔”诸句也与陶书所写景物相似。我国称为“石门”的地方甚多,谢灵运笔下的石门所在除嵊县说以外,还有青田说、永嘉说和庐山说,此三说产生较晚,似为附会。另外,谢灵运始宁别墅“近西”之地的景色“室壁带溪,曾、孤临江,竹缘浦以被绿,石照涧而映红,月隐山以成阴,木鸣柯以起风”也与陶书所说“两岸石壁,五色交辉,猿鸟乱鸣,夕日欲颓”相似。永明八年,陶弘景请假东游,虽嵊州、永嘉两地都曾到过,但嵊州无疑更有影响力,因为这不仅在谢灵运的家乡附近,也是浙江的名胜之地。早在东晋时,顾恺之就说会稽郡山水“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唐代白居易也称:“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今嵊州)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这表明嵊州山水在浙江一带是比较突出的。而永嘉县开发较晚,东汉才设永宁县,西晋时才设永嘉郡,人口稀少,刘宋时永嘉郡共3.6万人,辖五县,每县人口只有7000多人。而同时期会稽郡人口近35万人,辖10县,平均每县人口3.5万人,相当于整个永嘉郡。因此,陶弘景早年游历主要是为了隐居做准备,重点应该在始宁县一带,而不是人烟稀少的边远之地。而且由于永嘉郡开发较晚,很多人到不了该地,也谈不上“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据以上考证,笔者认为《答谢中书书》的注释“谢中书”应改为:谢朏(441—506年),字敬冲,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齐永明七年至隆昌元年(489—494年)间曾任中书令。陶弘景于永明八年(490年)东行浙越,游历山水二百余日乃还。《答谢中书书》应在永明八年或此后不久,所写景物在浙江嵊州一带。

[1]许梿,黎经诰.六朝文絜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110.

[2]王家葵.陶弘景丛考[M].济南:齐鲁书社,2003:344.

[3]王京州.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创作背景考[J].温州大学学报,2006(4).

[4]高步瀛.南北朝文举要[M].北京:中华书局,1998:445.

[5]钟国发.陶弘景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419.

[6]辛加达.谢灵运山居考辨[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0(5).

猜你喜欢
陶弘景中书谢灵运
陶渊明还是陶通明
王言撰制与魏、齐文运承变
陶弘景菜园求学
山中宰相陶弘景
谢灵运堪称职场反面典型第一人
刘向《列子书录》之“中书”即“内书”,“中”字不借指朝廷
唐代的政事堂不等同于宋代的中书门下——从浙江高考卷中的一道选择题说起
UP THE MOUNTAINS
山中宰相
谢灵运山水诗的玄言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