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视野下的东方奢侈品消费与18世纪英国社会

2012-04-13 17:41
关键词:棉布英国人奢侈品

王 洪 斌

(华中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麦肯德里克认为18世纪英国出现了一场消费革命[1]453,从而使研究视角从供给转换到需求。那么在18世纪的英国,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一场消费革命呢?韦涩里尔认为城市化、社会阶级和职业对消费有重要的影响。艾伦、本特松等认为,劳动力特别是技术性劳动力的报酬为英国国内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创造了基础。德·弗里斯强调18世纪英国的消费取决于家庭的决策[2]。可见引起消费革命的原因很多,而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国内学术界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即东方奢侈品对18世纪英国消费革命的促进及对英国社会的影响。本文正是从全球史的视角,从东方奢侈品为核心内容的物质文化“西进”这样一个维度阐述东方文明在英国转型时期文明发展进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18世纪东方奢侈品对英国消费社会的促进

首先改变了英国人的饮食习惯。茶叶是由东印度公司在1646年引进英国的,但最初是当做昂贵的药物使用,英国人称“茶草药”,进口量非常少。1666年进口量仅为23镑,1668年也只有143镑。但很快情况发生了变化,茶的清香醇厚、余味绵长被英国人接受并广为流行。从17世纪末开始茶叶进口量大增,大约每年进口2万镑,到18世纪进口数量更是飞速发展,到该世纪末,进口总量达到1200万镑,英格兰和威尔士人均茶叶消费量在18世纪初是0.01镑,而到该世纪末达到2镑,增加了100倍[3]。茶叶成为英国人的一种大众消费品,饮茶几乎成为英国民众的一种习惯,当时英国许多重商主义者对进口大量茶叶而导致的白银外流忧心忡忡,在茶叶进口高峰时期,英国每年大约从中国购买400万两白银的茶叶[1]28。近代早期英国人食用糖的量很小,但随着咖啡的引进,在这些饮料中放糖成为必要,糖成为英国人的重要调料。1700年英国从美洲、亚洲进口1.5万吨食糖,到了1800年进口量上升为15万吨,人均消费量也由4镑增加到13镑[4]157。另外英国对东方贸易特别是对盛产香料的东南亚的控制,使得英国人不可缺少的香料能够大量地运送到国内,所有这些东方食品对英国人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是改变英国的服饰模式和服饰观念。在17世纪之前,英国和中国一样,家庭衣服布料主要由家庭妇女纺织,很少购买,市场需求量微不足道,同时服饰也有严重的等级区别。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的加快,分工日益细化,人们对衣服的购买增加。印度的棉布引进英国后,开始时主要用于地毯、窗帘、挂毯等用途。进口的印花棉布色彩绚丽,样式多样,逐步被英国人当做衣服接受和喜爱,最后风行英国成为最时尚的服饰材料。印花棉布的进口量从17世纪30年代的1万匹,增加到17世纪末的125万匹。相当于所有的男人、女人、小孩都有14码布[5]。当时的英国社会十分看重衣着和家庭装饰的豪华,房屋内部要用窗帘、帷幔、花毯以及装满呢绒细布的衣柜来装饰。一些上流人士穿着印度织物……王后本人也喜欢穿着中国丝绸和日本花布出来见客[6]。服饰的阶级属性的边缘化和审美趣味的变化,使得当时精英阶层都感到吃惊。1708年笛福在每周评论中写道:一些上等人竟把印度地毯披在身上,而前不久妓女还嫌这种布料过于粗俗,印花棉布身价日高,从脚上升到人的背上,从地毯变成衬裙[7]。可见,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审美趣味也不断地变化。正如布罗代尔认为的那样,服饰是一种语言[4]227。到18世纪,已经很难从服饰上判断一个人的出身,富人和中等阶层服饰更换很快,他们把不想穿的衣服送给仆人、穷亲戚,或者放到二手市场进行交易,当时英国二手服装市场很火爆,这样时尚的服装很快就传到下层社会,从而改变英国的服饰模式和消费模式,服饰的阶级属性日益模糊。

最后是中上等阶层的住房用品的多样化与异国情调。中国的瓷器、壁纸、屏风、木制漆器家具、印度壁毯等奢侈品都是用来装饰豪华房屋。在18世纪大部分英国上层的房屋中,至少有一间房屋是用中国壁纸来装饰墙壁,房屋内则摆着中国进口的木制家具或者是仿制中国家具,屏风在当时也很流行,画面上有中国山水、田园风光等,表现出主人的异国情调。当时的一位观察家描述宅第奢侈豪华:“铺着最昂贵的地毯,楼梯装着上等印度木料制成的栏杆,装修精细巧妙,带着水晶瓶座的壁灯照亮整个楼梯,每个房间都铺着地毯,亚洲出产的最昂贵的织品被用作窗帘”[8]。由于饮茶成为一种时尚,中国陶瓷茶具也就成为一种必需品,中国陶瓷茶具具有质地细腻、造型端庄、光泽润滑、纹样雅丽等特质,因而深得英国人的喜爱,后来英国人把这种喜爱扩展到瓷质花瓶等装饰性陶瓷上,当时中国陶瓷是十分昂贵的,但英国人视陶瓷为珍宝,不惜在陶瓷上镶嵌黄金,瓷器已经成为英国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中国出口到英国的瓷器数量,虽然没有精确的数据统计,但估计在17世纪每年出口大约20万件,18世纪更是达到上百万件。1983年英籍澳大利亚人米歇尔·哈切在南中国海发现了一艘1640年代的沉船,发现瓷器大约6万多件,这从侧面说明当时中国瓷器出口量是非常大的。

二、东方奢侈品对英国消费产品革新、技术革新的促进作用

发明和商业长期以来被看做工业和制造业转型的主要驱动力。十七十八世纪的英国一方面从东方进口大量的奢侈品,另一方面,英国国内的重商主义者对大量进口东方的奢侈品进行谴责和抵制,为了其财政和政治利益,对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以保护民族工业,其结果是在18世纪最关键的几十年里,英国制造业不同程度地受到保护,基于此,有理由认为英国是第一个成功开展进口替代型工业化的国家。在这样的环境下,既能够有一个频繁接触东方产品的过程和足够机会,另一方面进口奢侈产品对本土产品、知识提出了挑战,刺激英国国内生产者进行技术革新,英国的工匠和制造商一直努力试图模仿东方产品,并企图使产品英国本土化。基于此,艾瑞克·霍布斯鲍温认为是外贸点燃了工业革命[9]。下面从棉布生产和陶瓷的生产两个方面来说明英国是怎样进行产品和技术革新的。

英国最初进口棉织品主要是为转口到穆斯林地中海,1610年代东印度公司开始在英国发展精细印度棉布市场,但主要用途是作为桌布、床单、挂毯和其他家庭装饰,而且在1660年前进口规模很小,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设计风格限制了消费,进口棉布上的手工绘画、印花、镶嵌是根据印度和亚洲的消费者需求而设计的,这种设计风格限制了英国将棉布作为衣服的消费兴趣,基于此,1643年东印度公司要求印度制造者根据英国人的审美趣味进行设计,1662年英国开始直接将设计样本送给印度工人,以便印度工人用以模仿和调整,这些样式和主题图案更多体现的是英国趣味,正是棉布的设计风格的革新和调整,才使得印度印花棉布在英国的消费量急剧上升,到1680年,棉布成交量占东印度公司总成交量的83%[10]。棉布一旦打开了英国市场,生产才有利可图,从而刺激英国国内的技术改良和革新的欲望。布罗代尔说真正的先导产业必定是以广大的需求为前提的。英国国内对原棉的消费需求急剧扩大,1700-1709年大约为115万磅,1740-1749年平均大约为206万磅,1765-1774年间达到403万磅[11]。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哈格里夫斯、阿克莱特等的技术革新不断出现,从此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在瓷器生产上,作为中国瓷器代替品的韦奇伍德和斯坦福德的陶器明显地受到古典设计风格和希腊风格的影响,在材料使用上面也多样化,在发现高岭土之前,英国人普遍使用银、珍贵的宝石、普通的斑岩、黑色玄武石、大理石等材料,在工艺上使用一系列的机械工艺如切割刀、压模工具等,从而使得新的时尚产品类似于国内的金属装饰品,这些产品又是如此的多样与新颖。例如18世纪英国生产的银制茶壶就是创新的典范,银制茶壶不仅材料新颖,而且在样式上有短粗型形、梨形、古典的安妮女皇茶壶、球状形等,为了克服银制茶壶的高导热性,又给茶壶制作了木柄[12]。这种创造性模仿给英国中等阶层带来了新的审美趣味,新产品是基于先进的工业技术(煤的使用、合金)。这些现代奢侈品受到当时著名经济学家休谟、斯密等的高度赞扬,认为外国奢侈品贸易是一个唤醒想象力的学习过程,对外国奢侈品的模仿促进了技术的改进和对国内物品的提炼,从消费物品尤其是从玻璃和陶器获得的知识,对英国在钢铁领域的先进性有着重要的贡献,钢铁成为一种新的“黄金和宝石”[13]。

三、东方奢侈品对英国艺术风格的影响

中国风风靡英伦,除了中国商品的优良质量和异国情调外,更为重要的是中国风格与当时流行的洛可可艺术有相当程度的耦合。洛可可艺术的特点是纤细轻巧、精致,是一种很强的装饰性艺术风格,这与中国风格有相通之处,如果没有洛可可艺术的审美趣味,中国风格很难生根发芽,而中国风促进了洛可可艺术的多元化与繁荣,英国的艺术家和工匠从中国风格中找到美感,细腻的造型和色彩艳丽、形式多样的图案都适合这种审美趣味。

中国风格对英国艺术风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瓷器和家具上。中国瓷器、木制家具、屏风等出口到英国的商品一般都有文人雅士、工匠绘制刻画的独具东方风味的图案,这些图案和色彩对英国艺术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号称英国景德镇的斯托克就是以模仿中国的景德镇瓷器而闻名,此地出产的白釉蓝彩陶器,除了保持近似中国景德镇青花瓷的色彩外,还大量使用具有中国风格的装饰纹样。“在盘、瓶、壶等陶器造型上,用山川风景、东方人物、花鸟虫鱼、庭院花枝、楼阁仕女以及各种几何图形来装饰,装饰风格具有深深的中国艺术风格。从英国生产的瓷砖上可以看到东方人物如何被生动地运用到室内装饰上,这类图案的构图简单却不失传神,特别适用装饰目的。

当时英国贵族豪宅里一般都摆放着著名家具设计师切普代尔或其他模仿中国风格而设计制作的家具。1754年切普代尔出版了绅士与橱柜制造者指南一书,切普代尔对中国风格家具的宝塔主题造型、精致的回纹、菱形纹、中国式的格子花样情有独钟,人们称由其设计的家具为切普代尔式的中国家具[14]153。在英国沃切斯特郡现存有一座建于1760-1771年的豪宅,其室内装饰充分表现了洛可可时期的审美趣味,墙面上的装饰画是临摹布歇的画作,在一个柜子上有镶嵌中国式的花卉图案[14]68。这都说明中国风格对英国的家具装饰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结语

到18世纪,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和加速,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文明的交流也变得更加频繁,在这一过程中,东方文明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其中独具魅力与特色的东方奢侈品在东西文明交流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18世纪英国对东方消费品的追求,不仅满足了英国中上等阶层的欲望,而且引起普通大众的消费诉求,强大的市场需求为国内进口替代品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把外来商品改造成适合本土文化的消费品并进一步降低运输成本,规避高额的进口关税,英国的能工巧匠不断地调适、改变和模仿东方产品,进一步推动了英国的技术革新和产品革新,从而为工业革命的开展准备了条件。独具东方魅力的产品风格、造型及瓷器、漆器、印花布、扇子上的装饰画对英国的艺术风格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1]Neil McKendrick,John Brewer.The Birth of a Consumer Society: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Eighteenth Century England[M].London:Europe Publications Limited,1982.

[2]帕特里夏·赫德森.1700-1850年英国的贸易、工业及城市化[M]//钱乘旦,高岱.英国史新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42.

[3]C.Shammas:The Pre-industrial Consumer in England and America[M].Qxford:Clarendon Press,1990:84.

[4]F.Braudel. Capitalism and Material Life, 1400-1800[M].New York: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1974.

[5]李新宽.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消费社会的出现[J].世界历史,2011(5).

[6]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54-155.

[7]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2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176.

[8] 维尔纳·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32.

[9]E.J.Hobsbawm. Industry and Empire[M].London:Weidenfeld & Nicolson,1968:50.

[10]K.N.Chaudhuri.The Trading World of Asia and the English East India Compan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282-286.

[11]Phyllis Deane & W.A.Cole.British Economic Growth 1668-1959: Trends & Structur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9:51.

[12]John Styles.Product Innovation in Early Modern London[J].Past & Present,2000(Aug.).

[13] Maxine Berg:In Pursuit of Luxury:Global History and British Consumer Goods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J].Past and Present 2004(Feb.).

[14] 刘海翔.欧洲大地的中国风[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棉布英国人奢侈品
英国人的姓氏
最雅『鼠标垫』,你了解多少?——『文房奢侈品』臂搁欣赏
英国人的性格
懒惰是索价极高的奢侈品
第十二届上海国际奢侈品包装展圆满落幕
2019上海国际奢侈品包装展
2019年2月我国棉布出口量同比下降34.18%
棉布情怀
米染染的碎花棉布裙
年销过2亿英镑!!英国人竟然都在买这种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