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习语与汉语成语差异的跨文化透视

2012-04-13 17:41刘明阁
关键词:习语典故成语

刘明阁

(南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南阳472061)

英语习语与汉语成语是各自语言中浓缩的文化,它们包含着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都在语言中留下了它们的印记。语言处于文化深层结构的底部,是构成民族心理积淀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积淀在人们心理上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都可以在语言与文化领域中找到痕迹。所以“这些埋藏得很深的文化即隐蔽的文化正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1]。

一、源于自然地理环境的英语习语与汉语成语差异

跨文化交际学研究表明,每个民族都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繁衍生息,在一种环境中长期生活的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形成了适应性。几千年来,汉民族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所以汉语成语中相当一部分与农业有关,例如,五谷丰登、解甲归田、瑞雪兆丰年等。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盛产竹子的地方很多,据史书记载,在秦汉以前,我国许多地方都盛产竹子,人们的生活和竹子有密切的联系。汉语中有许多和竹子有关的成语,如:势如破竹、胸有成竹。

英国四面环海,航海业和渔业都很发达,英语中的许多习语词汇都与航海、鱼、水有关,如know the ropes原指旧时的水手能熟练操控船上混乱复杂的绳索,但这些绳索没有一根叫做rope,而是根据各自的位置和功能分别命名。用来扬帆或降帆的绳索叫做halyard,用于拴紧船帆的绳索叫做lanyard,等等。

二、源于宗教信仰的英语习语与汉语成语差异

宗教信仰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所引起的文化差异也可以在习语中体现出来。

佛教对中国文化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汉语中许多习语都源于佛教,例如,万劫不复这个成语出自北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莫将等闲空过时光,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不是小事。”[2]汉语中来自道教的成语也有许多,例如,呼风唤雨原指神仙道士有刮风下雨的法术,后来比喻神通广大,具有支配自然和社会的巨大力量。

英语中有一些源于《圣经》的习语,如writing on the wall,它源于《圣经·旧约·但以理书》第五章中一个故事:巴比伦王伯沙撒大宴群臣时,突然看到一只手显现出来在王宫墙上写字,伯沙撒大惊失色,召集全国所有的智者和先知法师来解读墙上文字,但众人都无言以对,最后只好请但以理来解释,但以理说,该文字是巴比伦国的末日已到的意思。后来人们用 writing on the wall指灾祸的预兆。

三、源于历史典故的英语习语与汉语成语差异

英汉民族历史上都有许多具有一定影响的典故,这些典故以习语的形式浓缩于人们的书面语和口头语中,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与地域色彩。

例如,汉语成语中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一词,就是来源于三国时魏臣司马昭妄图篡魏的野心,显露无遗的典故。洛阳纸贵这一成语,则来源于文学家左思著《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竞相传写,一下子使纸贵了几倍的历史典故。

与汉语相同,许多英语典故也已演变为英语的各类习语。例如,eat crow(吃鸟鸦)源自1851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一家报纸所登的一则笑话:有个人自吹什么东西都可吃,别人抓了一只乌鸦,烤得好好的端给他吃,他嚼了几口后说:“是的,我可以吃乌鸦……但要是我以后还想吃,我就不是人!”后来指一个人把自己弄得很丢脸这一层意思。

英语典故与汉语典故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构造形式。英语典故更加自如随意,多不讲究音韵字形之美,除了短语、句子以外,英语的典故经常是单个的词,而汉语中却没有单字的典故。就其来源年代而论,汉语多源自古代经典或史实,近代的很少,当代的则几乎没有,而英语典故则更富有活力,除了古代的经典以外,取自近代甚至当代的典故也占了很大的比例。

四、源于寓言故事的英语习语与汉语成语差异

英语习语与汉语成语中有相当部分来源于寓言故事,其特点是源远流长,民族色彩浓厚,广为使用,约定俗成。

例如,英语中的blow hot and cold出自伊索寓言。一个人在森林中迷了路,森林之神愿意给他提供一晚住宿。森林之神问他为什么不停呵气吹手,他说手很冷,这样可以取暖。到了住处,森林之神给他一碗粥,他又开始往上呵气,并解释说因为粥太热,呵气可以让粥变凉。森林之神认为这个人反复无常,一会儿呵气取暖一会儿又呵气降温,决定不再和他有任何来往,并将他赶出门[3]。

汉语的寓言成语则散见于各个时代的文献中。例如,自相矛盾一词出自《韩非子·难一》,滥竽充数一词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叶公好龙一词出自《新序·杂事》。

五、源于神话传说的英语习语与汉语成语差异

神话中的主要形象是神仙或被神化的古代英雄,神话是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美好的向往。神话具有明显的民族性,每个民族的语言都浸透着该民族的神话传说的影响。

汉语的神话源于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土壤,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如擎天之柱,是指支撑天的柱子。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上天有八根擎天之柱,后来这一成语指能担负重任的人。

英语习语rain cats and dogs源于古斯堪的纳维亚神话。传说驾暴风雨的巫士都化为猫形,狗是风的信号,狗和狼都是暴风雨神奥丁的随从,因此,猫被看做暴雨的象征,狗是伴随暴雨的强风的象征。

六、源于风俗习惯的英语习语与汉语成语差异

风俗习惯是促进语言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源泉,对不同民族的习语的形成也有很大影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席地而坐一词原指在地上铺上席子,人就坐在上面。《论语》中有“席不正不坐”之说。所谓席不正,就是指布席不合礼制。唐宋以前,人们大都席地而坐,席在当时是主要的坐具。古代作为坐具的席子的摆设非常讲究,每个人坐在席子上的位置要合乎礼仪。

英语习语的 have a chio on one’s shoulder源于19世纪美国的民俗,男孩要寻衅打架时就在背上放一小块木头,谁把木头碰掉,他就会和谁打架。现在则指摆出寻衅的架势、敏感、好生气之意。

总之,英语习语与汉语成语源于生活,是英汉语言各自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中不可缺少的艺术精品。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最隐蔽的文化观念也会在语言中得到反映,在语言中留下痕迹。通过研究习语,追根究底,就能揭示出埋藏在各民族文化深层结构的明显差异。

[1]顾嘉祖.跨文化交际[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8.

[2]杨本祥.汉语成语俗语对照词典[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428.

[3]李炜.咬文嚼字学英语:1000个英语习语的来龙去脉[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36.

猜你喜欢
习语典故成语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拼成语
七夕节有什么典故呢
猜成语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
习语自有WAR
习语自有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