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昌宁打平、土皮太村苗族服饰的美学价值

2012-04-13 17:22
关键词:挑花苗族服饰

熊 云

(保山学院 人文学院,云南 保山 678000)

昌宁县耈街乡打平、土皮太村苗族服饰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打平、土皮太村苗族服饰在云南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代表性,是众多苗族服饰中的杰出代表,是当地苗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苗族人民在不断迁徙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服饰文化的奇观。

打平、土皮太村苗族服饰是在自植、自纺的火麻土布缝制成的衣裙上绣出各种图案后形成的服饰。它是靠精湛的刺绣工艺取胜,制作中无蜡染工艺,也不同于其他地区(如贵州、湖南等)的苗族服饰过分依赖银饰的特点。打平、土皮太村苗族服饰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美学价值。没有文字的苗族,以针线为笔,以服饰为载体,记录了自己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抒写了民族的苦难、对故土的回忆和对先辈的缅怀。制作中多采用写意的手法,让服饰图案充满变化,富有抽象意味,图案结构严谨,不仅展现了精湛的刺绣工艺,更体现了苗族人民的审美理念。

1 造型美

一套打平、土皮太村苗族妇女盛装由包头、长袖上衣、领褂、短褶裙、大围腰、小围腰、腰带、飘带(2~5对)、三角小围腰(一般4个,最少2个)、披肩、绑腿、绣花鞋等大小十八件套组成,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十八一朵花”。服饰制作的面料以自纺自织的麻布为主,精挑细绣,服饰绚丽多彩。从整套服装效果看,除披肩常刺绣各色鲜艳的花朵图案外,其余均以挑花为主。挑花的色彩以红、绿、蓝、白、黄为主,辅以其他颜色,其中又以红色为主体,远看尤如山中的红杜鹃,细看则是以红色为主间有其他颜色的五彩缤纷的挑花图案,真正体现了苗族先民喜尚“五彩衣服”的审美追求。长袖上衣的两只袖子上绣有各种花纹图案,花纹成环状,每只袖子有三环各不相同的花纹,并在袖子上、中、下部各装上一圈彩珠和银铃组合的饰物,自然下垂,富有动感。领褂类似游牧民族的男子穿着的马甲,前面开襟,后背上绣有各种美丽的图案,多是同一图案经过反复排列而成。围腰分大围腰、小围腰及三角小围腰三类,是苗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围腰上至胸口,下至小腿,小围腰穿在下围腰外面,从腰部至膝盖,三角小围腰系在小围腰外面。三角小围腰有不同系法,如前后各系一块,在腰部和腹部就呈现出一个“心”型图案;把两个三角小围腰交叉,就会呈现出一个漂亮“燕尾”图案,使整个服饰都显得鲜活,富有动感。围腰花纹多为几何纹、动植物纹,绣工精美,三角小围腰边上还坠有珠串和银铃。披肩成圆形,上面绣满各种图案,边上坠有彩色珠串和银铃。包头做工精细考究,有色彩斑澜的纹样且坠满了呈现不同精美图案的彩珠银饰及响铃。长及膝盖的百褶裙非常适应高山的生活环境,绑腿的使用避免腿部被山间林木荆棘划伤,避免虫蛇的叮咬,在冬季还可以防寒保暖,起到防护的作用。宽4寸的2~5对的彩色飘带从腰部垂到小腿。绣花鞋白底红帮,上面绣有梅花、蝴蝶、小鸟等。

热爱美、追求美的苗族妇女,把美从头点缀到脚。打平、土皮太村苗族服饰多个部位坠有彩珠、银饰响铃,使得妇女走起路来,珠串前后摇摆,银铃叮铃叮铃作响,动感十足。特别在“打歌”时,银铃声和着芦笙声,悦耳动听,难怪被有的专家称为“饱含音符”服饰。五彩绚丽的苗族服饰不仅能给视觉以刺激,更能给人带来听觉上的享受,动静结合,让人获得全方位的审美感受。

欣赏苗族服饰的整体造型美时,我们不能脱离服饰制作人的审美观念,这样才能对其作出恰如其分的欣赏和评价。大小十八件套的苗族服饰的组成与造型,也许会给人带来臃肿繁琐的错觉,但只要我们站在苗族文化的角度去观察苗族服饰中所表现出的审美观念,就能深入其中理解它们。苗族人的意识中存在着以多为美的传统观念,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打平、土皮太村苗族服饰十八套件组成的庞大阵容,也就不难理解仅只是围腰这一类就有大围腰、小围腰以及至少2个三角小围腰的装束。其实,每一种服饰款式,制作者在剪裁造型过程中除了要充分考虑其实用性外,更多的是体现其审美观念。这正如苗族学者杨正文所说:“离开了雍肿穿着的物景、氛围,忘掉了重叠穿着的展示性,自然得出的是自我文化中心主义的评价结论。”[1]

2 色彩美

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打平、土皮太村苗族服饰之所以具有这样大的艺术魅力,它所反映出来的丰富色彩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打平、土皮太村苗族服饰名以挑花为饰,从包头到衣裙都有大量的挑花图案,追求整体效果,挑花色彩以红、蓝、绿、黄、白等色为主,又间杂其他色彩。在色彩搭配中,色彩对比鲜明、强烈,冷暖互衬,如红与绿、红与蓝、蓝与黄、紫与橙等,且在服饰的纹样图案中,很难找到单一的一种色彩,往往几种色彩同时使用。在遵循五色的基础上,又大胆自由地局部用色,体现了苗族善于运色的特点。由于颜色主次搭配得当,以红为主调,辅以其他色调,使整个画面主次、强弱、虚实十分鲜明和谐,既有立体感又有层次感,具有彩而不繁的艺术效果,是苗族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色彩审美观念的真正体现。由于色泽比效艳丽,且对比强烈,因此,打平、土皮太村苗族服饰给人一种非常热情奔放、极具冲击力的视觉效果,给人留下的印象深刻。

3 图案美

从整套服装效果看,打平、土皮太村苗族服饰除披肩常刺绣各色鲜艳的花朵图案外,其余均以挑花为主,打平、土皮太村苗族服饰制作的“挑花”是刺绣工艺中一种常用技法,也就是今天普遍流行的“十字绣”,但在手法上又有所不同,表现为背面挑,正面看,极富有特色。花纹多为几何图形,或菱形框架,或方形框架,中间则是纹形不同的花纹图样,且主要以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方式组成,边延上还挑绣精美的角花、边花图案。边花图案细密紧凑,变化多端。

4 工艺美

苗族服饰制作精美,往往需要苗族妇女耗费数个白天夜晚才能制作出来,特别是要制作出一套盛装,如果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绣的话也需一年半才能绣制完成。经苗族妇女巧手绣制出来的苗族服饰简直可以看做一件耐人欣赏玩味的工艺品:细密的针脚,鲜丽的色彩,独特的造型,再配上银饰响铃,简直是令人惊叹不已。与现代服装市场机械化大批量生产的服饰迥然不同,它是苗族妇女创造力、想象力的精彩展现,是苗族妇女辛勤劳作的成品,是苗族妇女巧夺天工的高超手艺的展示,是苗族妇女智慧的结晶。纯手工工艺制作让每套苗族服饰都达到了无法复制的程度。正如《中华手工》中的一篇文章上所说的:“在当今高度工业化时代,高价劳工及高趋利时代,手工又变成了一种时尚,一种温暖的享受,一种归属感和精神需求,甚至变成一种奢侈品。”[2]

5 情感美

打平、土皮太村苗族服饰是苗族妇女心血的结晶,是苗族妇女浓厚真挚情感的载体。在服饰的制作过程中,无论是栽麻、绩麻、纺线、织布,还是一针一针地织绣,苗族妇女都在其中灌注了满腔的热情与虔诚,这里没有一丝半毫的做作、虚伪和浮躁。在她们制作的服饰中,我们感受到了她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先辈们敬仰之情,对家人的关爱之情,对自我的惜爱之情……浓浓的情意,让打平、土皮太村苗族服饰光芒四射。从这一角度上说,打平、土皮太村苗族服饰充满了情感美。

除上述美质之外,打平、土皮太村苗族服饰还表现独特的意蕴美。打平、土皮太村苗族服饰固然是生活物品,但又不单是护身御寒的生活物品,它的造型、形态、色彩和工艺表现了它具有艺术品质的一面。除了装饰苗族人身体,是苗族人民审美观念的集中体现外,它还表达了苗族崇尚自然、历史和生命本体的审美意义,因此成了“有意味的形式”。

参考文献:

[1]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M].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

[2]牛合印.工业时代更需要手工[J].手工(手工生活第一刊),2008,(2).

[3]云南省昌宁县志编纂委员会.昌宁县志[M].潞西:德宏民族出版社,1990.

[4]罗金荣.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耈街乡打平、土皮太村苗族服饰(民俗)调查报告[R].

[5]昌宁县文联.茶乡文学特刊(耉街)[J].2005,(3).

[6]施惟达,段炳昌.云南民族文化概说[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挑花苗族服饰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羌族挑花与黄梅挑花艺术特征的比较研究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苗族民歌
母猪小挑花手术要点
苗族老照片
渔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