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秧歌”

2012-04-13 17:22
关键词:场子秧歌歌舞

付 莉

(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舞蹈是一种运动的情感艺术,是所有艺术门类中最古老的艺术,是舞者对他所体验的社会形态进行再现的一种手段。舞蹈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以人体为表演中介的动态艺术。“秧歌”,是多种民间歌舞的总称,它主要流行在我国北方汉族地区。

“秧歌”,顾名思义,乃插秧之歌。秧歌是由关内传到关外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经过长时间演变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如今它已是汉族民间舞蹈的代表形式之一,受到国内外人民的喜欢。秧歌是汉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它起源于稻田耕作和农田耕作的劳动生活。如在田间劳动唱的《闹秧歌》、《插秧歌》等。最初产生于人民的生产劳动中,反映农民的田间劳动生活。据清代李调元著《粤东笔记》所载:“农者,每春时,妇子人数十计,往田插秧,一老挝大鼓,鼓声一通,群舞竞作,弥回不绝,是曰秧歌。”这种描述我们从朝鲜族舞蹈中看出,似有相同之处,不但有击鼓、有歌,而且翩翩起舞。当然我们不能说朝鲜族舞蹈是“秧歌”的最初形式,但可以说朝鲜族舞蹈和“秧歌”都是最初产生于农业劳动生活的。又据清代吴锡麟所著《新年杂咏抄》中所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所扮有耍和尚、耍公子、打花鼓、拉花娣、田公、渔妇、装态货郎、杂沓灯街,认博观者之笑”。这和宋朝项朝荔的《秧歌诗序》中所载相同。从这一记载中可以看出“秧歌”的产生由来已久。在宋代元宵节时,“秧歌”——民间舞队的表演形式是非常丰富的,一直发展到清代的“走会”。在清代《北京走会》图中,看到其中有“高跷”、“狮舞”、“胯鼓”、“小车”、“旱船”、“竹马”、“地秧歌”、“大头和尚”以及武术、杂技之表演。清代柯煜在《燕九竹枝词》中有“早春戏馆换新装,半杂秧歌侑客觞”之句,说明“秧歌”在戏台上表演了。根据以上记载中之描述,宋代的《村田乐》民间舞队、清代的《走会》,与今天我国北方农村在元宵节时闹“灶火”、秧歌队、踩高跷、旱船、小车等民间舞表演活动很相似,而有的“秧歌”已形成了歌舞小戏。

“秧歌”种类很多,可以分为:

1 搬上舞台表演的“秧歌”

它是由民歌、小调发展成载歌载舞的民间歌舞,最初在街头、场地表演,由于有人物,有故事情节,逐渐以一种小戏形式搬上舞台,形成了“秧歌”小戏。过去基本上是一曲一剧,只能表演简单的故事情节,角色也只有小生、小旦、小丑。有的已有了各种板式的唱腔,也吸收借用相近剧种的唱腔,角色也分了行当,可演出大本戏。有的“秧歌”小戏,过去只有打击乐伴奏,而没有吹、拉、弹拨乐器伴奏的叫“干板秧歌”。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改革现在都有了乐队伴奏。有的秧歌,虽已经搬上了舞台,已经形成了小戏,但由于它演唱的都是民歌,还没有形成板腔体,因而除了专曲专剧外,一些民歌和曲目,在元宵节闹“灶火”时,仍在街头和场地表演。目前搬上舞台演出的秧歌,山西省最多。如“湘衡武乡秧歌”、“祁太秧歌”、“沁源秧歌”、“壶美秧歌”、“繁峙秧歌”、“朔县秧歌”、“浑源秧歌”、“文水秧歌”等。这些虽然仍保持其独特的歌舞表演,但是多数已经逐渐戏曲化了。

1.1 东北秧歌

东北秧歌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东北三省广大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艺术,是北方劳动人民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其特点是热烈、火爆、逗趣、诙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形式,蕴含着关东人民的审美心态和艺术情趣。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前后是东北秧歌大显身手之时,各路秧歌队走乡串户,拜年贺喜。秧歌队伍相逢时,鼓乐齐鸣,以礼相待,接着就是一通各显高低的竞技性表演。东北秧歌既有广场歌舞自娱性特点,又有表演性舞蹈的特点。它的基本风格是艮劲儿、美劲儿、泼辣劲儿。其风格特点概括为:稳中浪、浪中俏、俏中艮。

1.2 河北秧歌

河北秧歌在动作比较细腻,以屈蹲、碎步和变化较多的腰部、肩部、头部动作为主,内心节奏由这些动作的灵活运用来体现。手腕的转、翻、扣塌和胯部的转、掀、错、提、坐、厥、揉、拧等动作,再加上与呼吸的巧妙配合,构成了有别于其他地区秧歌的独特风格。

1.3 陕北秧歌

陕北秧歌,又称“闹秧歌”、“闹红火”,常由一二十人至七八十人来表演,多由青年农民来扮演各种人物,由“伞头”(即领舞)带领,边舞边唱,走出各种各样图形,如“龙摆尾”、“双过街”、“黑虎掏心”、“九连环”等上百种图形,而且队形多而不乱,井然有序。陕北秧歌表演有一定的程序,一般大场子表演之后,是小场子表演,小场子中又分为“二人场子”、“三人场子”,表演中,女角由青年农民扮演。舞蹈动作也很多,如扭布、十字步、凤凰单展翅、看花、二起脚、伞脚不落地、劈叉等。陕北秧歌的动作特点是:扭、舞步稳、两臂甩动大、挺胸抬头,显示出淳朴、健壮的内在气质。

1.4 胶州秧歌

山东古为齐鲁之邦,具有悠久的历史。驰名世界的文圣和武圣孔子、孙子都生长在这块土地上。山东有着极为丰富久远的传统文化和繁花似锦的舞蹈艺术。胶州秧歌是流传在山东胶县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也称“跑秧歌”,由跑场和小戏两部分组成。胶州秧歌有着很深厚的群众基础,据传在当地流传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有一首打油诗反映了人们对胶州秧歌的喜爱:“听见锣鼓点儿,撂下筷子放下碗;听见秧歌唱,手中活儿放一放;看见秧歌扭,拼上老命瞅一瞅。”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胶州秧歌深入人心的程度。胶州秧歌有五种不同的人物形象:鼓子、翠花(老年形象)、棒锤、扇女(青年形象)、小嫚(女孩形象)。胶州秧歌每种角色的动作都有自己的特点,女角特点尤为突出,动作优美大方,跳起来绸飘扇飘,使人看了心旷神怡。

2 未搬上舞台的秧歌

未搬上舞台的“秧歌”叫“地秧歌”,有的叫“土滩秧歌”,有的叫“过街秧歌”,亦称“闹灶火”、“闹红火”,是活动在街头、场地的民间歌舞。在我国北方农村很普及,其形式丰富多彩。生活气息浓郁,音乐舞蹈性强。表现劳动人民的朴实、健康、明朗、欢快、奔放、豪壮、活泼乐观的情绪,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每逢春节、元宵节及喜庆节日时进行活动。目前,已经广泛活跃在城市农村的大街小巷,成为健身娱乐的方式之一,是群众集体娱乐的民间歌舞。“地秧歌”如山东省的“武城秧歌”、“平阴秧歌”、“小荡子秧歌”等;山西省的“晋北踢鼓子秧歌”、“凤秧歌、“五寨八大角秧歌”、“左权小花戏”等;陕西省的“韩城秧歌“、“陕北踢鼓子秧歌”、“陕北秧歌”、“陕南小场子秧歌”、“七岔八岔戏”、“花鼓子”等;河北省的“地秧歌”、“跑驴”等;“东北秧歌”、“辽南秧歌”、“辽西高跷秧歌”、“辽阳地秧歌”、“奉天高跷秧歌”,以及甘肃省的“毛秧歌”、宁夏省的“地滩子秧歌”等。其他汉族地区的“花鼓灯”等虽然不叫“秧歌”,但是活动形式相同或相近。这种活动在街头、场地的“地秧歌”有的是单一的“秧歌”歌舞,有的则把多种民间歌舞通称为“秧歌”,实际则是民间歌舞队。其中主要以打击乐伴奏或有唢呐、笙、管伴奏,而不带歌唱的如:龙灯、狮子、腰鼓、太平鼓、铁心子、跑竹马等;带有歌唱的如:旱船、采莲船、莲花船、高跷、低跷、推小车、霸王鞭、拉花、高摇伞、花鼓等。一般是齐唱或领唱、合唱的。而旱船、推车,多是对唱形式,所用曲调都是当地民歌,也有专用曲调的,如跑旱船调、推车调、采莲船调、打花鼓灯等。主要反映劳动生活和爱情的内容。

在“地秧歌”中,有的分大场子、小场子,或叫武场合高场,也还有老人场子(丑场子)的。

2.1 大场子(亦称武场)

是指集体性的群舞,用在表演的跑场,开始和结束,中间为小场子。大场子由扮演男、女青年、老汉、老婆、丑角、男女儿童以及戏剧人物等表演。有的秧歌中人物有专名,如山东省的“海洋秧歌”中人物分:大长、鼓、棒、大嫚、小嫚、蜡花、货郎、丑等;山西省“踢鼓子秧歌”分为老生、须生、武生、小生、净、丑和花(女角)等。大场子各地风格不同,但一般具有粗犷、豪放、健美、朴实、热烈、诙谐的特色。有的以武术为主,表演各种武术、拳术,所以称之为武场。这也可能是由古代的“武舞”沿革而来的。有的以扮演角色及所拿道具(如棒、绸帕、扇子、伞、小锣等)加以表演,都有各种不同的队形变化图案。前面有一人,有的叫“伞头”,有的叫“大长”,名称不一,此人作为领舞者。大场子的表演过程,从引场到各种队形图案变化到结束亮相为止,表演者都有一定的步伐动作或特技,随着锣鼓点以及乐队伴奏,进行舞动和各种变化表演,伴奏有专用曲牌,一般大场子不带歌唱,但是也有一些秧歌的集体歌舞表演是带有歌唱的。

现在最有代表性的是“大秧歌”,群众称之为“扭秧歌”,是流行在陕北等地的民间歌舞。1942年延安文艺整风后,陕甘宁边区开展了蓬勃的群众性的新秧歌运动,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提高和发展。完全表现了边区新的生活和新的人物,群众称为“翻身秧歌”、“胜利秧歌”。在新秧歌运动的基础上,创作出了新秧歌歌剧《兄弟开荒》、《夫妻识字》等优秀剧目。陕北大秧歌在抗战中,传到了各根据地,与各地民间歌舞相结合,随1949年全国解放,流传到全国各地。建国后,大秧歌舞已经成为节日群众表演的大型集体歌舞,并与东北秧歌的“红绸舞”结合,成为深受群众喜爱的代表汉族民间歌舞的一种独特形式。

2.2 小场子(亦称高场)

在地秧歌中,当大场子集体歌舞表演后,这中间即进行小场子表演。是由2~3人扮演的歌舞节目或小戏,有的叫“对子戏”、“二人场”、“三人场”。一般角色为一对青年男女。歌唱的内容,多是劳动生活和爱情故事、民间传说等。如东北的“二人转”、山西的“河曲二人台”、“左权小花戏”、“凤阳花鼓”等,它作为独立的一种民间歌舞艺术形式,可以作为单独节目表演,又可在秧歌队中表演。

“秧歌”是我国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的优秀遗产,无论是曲牌、民歌、打击乐,还是舞蹈的动作步伐、种类、队形图案等都极其丰富。

时代在进步,舞蹈这一艺术门类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作为一名舞蹈教师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跟上时代的脉搏,提高艺术修养。舞蹈教师围绕素质教育的目的选择相应的舞蹈内容,使舞蹈教学发挥其独有的育人功能。改革开放以后,中央及地方政府极为重视民间歌舞艺术,经常举办各种汇演、调演、舞蹈大赛等,使得“秧歌”这一民间音乐舞蹈之花,开得更加绚丽多彩。

猜你喜欢
场子秧歌歌舞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莲花池畔歌舞飞扬
昌黎地秧歌
歌舞欢庆“三月三”
采采卷耳
歌舞爷爷
一起歌舞吧
把咱的秧歌扭起来
不参与的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