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灌区改造项目的环境保护措施

2012-04-14 04:58
山西水利科技 2012年3期
关键词:灌溉废水环境保护

高 姗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北京100054)

0 引言

我国大型灌区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5%,其中商品粮率高达80%,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灌区年供水量占全国工业和城市供水总量的11.4%,在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和流域配置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灌区人工生态体系可以改善局部生态环境、净化空气、涵养水资源、防止水土流失,是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依托。近年来我国在灌区改造项目中对环境保护措施重视不足,灌区环境管理缺乏规划性、统筹性、前瞻性和指导性,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今后应在灌区改造项目实施中科学编制灌区环境管理计划,在前期设计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和后期管理运行阶段,采取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降低工程建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1 前期设计阶段的环境保护措施

1)在水源工程设计中,一定要在考虑生态用水量的基础上进行灌区水量供需平衡论证。在灌区水量供需平衡中要充分考虑灌区取水河流的径流量、渠首调蓄能力、灌区降雨量、地下水利用量、灌区作物种植结构及作物需水量和生态需水量等情况,以设计水平年为基础,对近期和远期水平年灌区的水量供需平衡进行详细计算和论证。

2)对渠道及渠系建筑物改造工程设计时,在保证已有建筑物能安全运行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对原有建筑物的拆除工程量,从而减少弃渣量。

3)在水泵机电设备改造中,在保证满足工程运行技术指标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低能耗、高效率、低噪音、振动小且易于保护和维修的机泵设备。

4)灌区改造项目设计在满足工程的使用和结构功能的基础上,要从设计角度提前考虑工程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考虑绿化、废弃物的利用、取土场及弃渣场的水土保持等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费预算。

2 施工准备阶段的环境保护措施

在施工准备阶段充分做好工程涉及的供电、通信、道路、给排水管道等公共设施的摸底调查,对涉及征地、拆迁和移民的项目,做好环境保护指导工作,采取措施保护移民区环境不受污染,改善移民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保证群众生活条件不低于安置前的水平。

3 施工阶段的环境保护措施

我国大多数灌区改造项目具有工程规模相对较小、施工位置相对分散、涉及环境敏感区域范围小等特点,施工阶段产生的环境影响都具有短时性、可预见性和局部性等特点。环境保护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1)在工程招标阶段,业主应在招标文件中明确环境保护具体目标,规定承包商对环境保护的职责和义务,并作为选择承包商的一项重要依据;承包商在编制投标书时,要实质性响应招标文件要求,结合各项目的环境因子、环境问题,制定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

2)施工期间尽量减少对灌区灌溉的影响。水源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取分期导流和分段围堰方式,减小影响正常引水灌溉;主要灌溉渠道和重点建筑施工组织设计中,渠道衬砌、泵站机组更换等主要工序尽量安排在非灌溉期进行。

3)减小施工、生活废水对灌区环境的影响。在施工区相对比较集中,施工废水和生活废水量大的渠首枢纽改造工程施工中,应采取先沉淀后排放的措施,即建立废水沉淀池或生活污水降解池,生产、生活废水经集中沉淀后再排到规定的排放点。对于线长面广的渠道工程,因为施工位置分散且规模小,生产和生活废水可直接排入渠道,再由渠道排入灌区的排水渠。

4)减小施工废气、粉尘、噪声对环境的影响。为减小水泥粉尘对施工人员健康的侵害和对环境的污染,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尽量采用散装水泥,罐车运输,自动称量配料系统;土石方开挖施工作业时,积极采用先进科学的施工方法,以减少石渣、噪音、粉尘污染和对施工区周边环境的破坏;原材料运输车辆通过居民区时要做到减速行驶,禁止鸣笛,以减轻噪声、粉尘及废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并对砂石料及运输道路洒水除尘。

5)合理处置工程废渣。对于混凝土拆除物、石渣、土方等施工废渣,要尽可能地重复利用,如修筑道路、填筑渠堤、回填造地等。对于无法利用的弃渣,可选择在沟壑地段进行定点集中堆置,并有计划地在表层采取覆土后复耕和绿化措施,防止灰尘飞扬造成环境污染。

6)防止水土流失。项目改造施工完成后,要及时采取复垦措施或者结合施工区绿化设计,种草植树,恢复地表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美化环境。

4 运行期的环境保护措施

灌区管理运行期的环保措施主要依据运行期间各环境检测资料进行确定。

1)保证河道生态需水流量不受破坏。根据河道径流量和灌区取水口引水流量,进行分析确定灌区取水口下游河道的下泄流量。经分析枯水期河道下泄流量小于河道生态需水流量时,要求上游水库增加对下游河道的泄放水量,确保灌区取水口下游河道流量大于生态基本需水量。

2)同步监测渠道水质,保证灌溉安全。对存在污染隐患的局部渠道水质进行同步监测,若水质检测结果不符合农业灌溉标准要求时,可加大渠首引水流量,淡化水质,使其满足灌溉要求,并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

3)加强灌区地下水位动态观测,防止地下水过渡超采或灌区土壤盐渍化。对可能发生超采的灌区,若地下水位明显下降,一方面要求有关方面自觉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另一方面加大地面灌溉定额,及时补充地下水;在排水条件不畅的潜在盐渍化灌区,若地下水位明显上升,必须加强排水措施,并适当减少灌水总量。

4)动态观测灌区污染源的情况。不定期对灌区内生活及工业污染源进行调查,关闭排污严重超标的污染企业。

5)优化农业种植结构,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关注灌区内种植结构的变化,采取科学灌水方式,结合高效节水技术,节约用水,使灌区灌溉向农业生态优化的方向发展。

5 结语

总之,在环境容量有限的条件下,采取合理有效的环境保护技术路线,建立和完善灌区建设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有利于提高灌区建设水平,扩展灌区管理内涵,为建设生态灌区、促进农业发展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灌溉废水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高级氧化技术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高氯废水COD测定探究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络合萃取法预处理H酸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