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沙水电站低压引水隧洞围岩地质条件分析

2012-04-14 18:22郑德学吴喜江黄耀祖
水力发电 2012年3期
关键词:段长斜交产状

郑德学,吴喜江,黄耀祖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北京 100024)

1 工程地质条件

引水隧洞布置于硕多岗河左岸,隧洞长约14.467 km。引水隧洞区地面高程均在3 150 m以上,最高达3 500 m,无横向深切沟谷,地形较完整。

根据地层岩性分布的总体特征,引水隧洞划分为北、中、南3个区段。北段 (桩号S0+000~S5+200):全长约5 200 m,穿越的地层为石炭系中下统结晶灰岩、砂质板岩、片理化安山岩。中段 (桩号S5+200~S8+500):全长约3 300 m,穿越的地层为石炭系上统结晶灰岩、片理化安山岩、砂质板岩。南段 (桩号S8+500~S14+467.39): 全长约5 967.39 m,穿越的地层为三叠系安山玢岩、石炭系上统结晶灰岩。

引水隧洞区主要断裂构造有:北段在桩号1+905处与林场断裂 (F3)斜交,交角为15°。中段在桩号5+095左右近于垂直通过冷都断裂 (F1)。F1为一多期活动断裂,规模较大,破碎带宽70~80 m,并形成岩层错动。洞线在桩号8+356处,以夹角25°通过山神庙断裂 (F2-1)。南段沿线地质构造不发育,洞线方向与岩层走向近似平行,岩体完整性较好。

2 围岩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2.1 进口段

进口段长16 m。其中,桩号0+00~0+005为明挖段;桩号0+005~0+16为渐变段。开挖洞径为3.9 m×4.75 m的方形。上覆岩体厚20 m左右。围岩为石炭系中下统结晶灰岩,岩层走向与洞线呈70°左右斜交。围岩类别为Ⅲ类。

2.2 洞身段

(1)S0+016~S3+438.5段。岩性为灰岩,岩层走向NW310°NE∠60°~70°, 与洞轴线呈 60°斜交。弱风化,岩质较坚硬,完整性差。该段发育7条小断层, 产状 NE25°~26°NW 或 SE∠60°~78°, 宽 40~50 cm,由断层泥、碎裂岩组成。本段共发育小溶洞60个。其中,洞径小于1的溶洞有7个;1~5 m溶洞有39个;5~10 m溶洞有11个;大于10 m的有3个即R28、R58和R59。溶洞内均充填黄色粘土,大部分滴水,R58呈线状流水,R10涌水。本段Ⅱ类围岩段长746.55 m,占22%;Ⅲ类围岩段长1 981.65 m,占58%;Ⅳ类围岩段长498.3 m,占15%;Ⅴ类围岩段长198 m,占6%。

(2)S3+438.5~S3+585.5段。岩性为安山岩,与灰岩呈裂隙或断层接触,弱风化,岩质较坚硬,但完整性差。S3+522~S3+585.5段与灰岩呈断层 (f12)接触,f12宽100~120 cm,主要由断层泥、碎裂岩等组成。本段Ⅳ类围岩段长84 m,占57%;Ⅴ类围岩段长63 m,占43%。

(3) S3+585.5~S4+707段。 岩性为深灰色~灰黑色灰岩, 岩层产状 NW330°NE∠75°~80°, 与洞轴线呈33°斜交。该段出露15条小断层,受构造影响岩质软弱,完整性差。该段围岩主要以Ⅳ、Ⅴ类为主,少部分为Ⅲ类。其中,Ⅲ围岩段长43.1 m,占3.8%;Ⅳ类围岩段长299.7 m,占26.7%;Ⅴ类围岩段长778.7 m,占69.5%。

(4)S4+707~S4+931段。岩性为泥质板岩夹灰岩, 产状 NW310°~330°SW∠50°, 与洞轴线呈 13°~33°斜交。强~弱风化,岩质较软弱,完整性差。该段发育一断层 (f45),宽40~50 cm,由断层泥夹碎裂岩等组成。本段共发育3个溶洞 (R115、R116和R117),洞内充填黄泥。该段围岩以Ⅳ、Ⅴ类为主。Ⅳ类围岩段长75.5 m,占33.7%;Ⅴ类围岩段长148.5 m,占66.3%。

(5)S4+931~S5+035段。岩性为泥质板岩,岩层产状为NW310°SW∠70°,与洞轴线呈13°斜交。强~弱风化,岩质软弱,完整性差。段内出露一条断层f43,宽1~2 m,由灰白色断层泥与碎裂岩组成。施工中曾发生塌方,体积约160 m3。该段围岩以Ⅳ、Ⅴ类为主。其中,Ⅳ类围岩段长83 m,占80%;Ⅴ类围岩段长21 m,占20%。

(6)S5+035~S5+673段。岩性为薄层灰岩,岩层产状 NW310°NE∠75°~80°, 与洞轴线呈 13°斜交。微风化,岩质坚硬,完整性差。S5+235~S5+290段发育断层 F1(冷都断裂), 产状 NW50°NW∠70°,与洞轴线呈 70°斜交。F1宽30~35 m,由断层泥夹碎裂岩等组成,断层影响带宽65~70 m。本段共发育溶洞29个,洞内均充填黄色粘土,呈软塑状,夹少量灰岩碎块石,有滴水或渗水现象。该段围岩以Ⅲ、Ⅳ、Ⅴ类为主,少部分为Ⅱ围岩。其中,Ⅱ围岩段长23 m,占3.6%;Ⅲ围岩段长260.5 m,占41%;Ⅳ类围岩段长245.4 m,占38.4%;Ⅴ类围岩段长109 m,占17%。

(7)S5+673~S6+350段。岩性为板岩,岩层产状NW323°SW∠79°,与洞轴线呈26°斜交。强~弱风化,岩质较软弱,完整性差。发育3条小断层,宽1.40 m,主要由黄色粘土和碎裂岩组成。该段Ⅲ类围岩段长239 m,占35%;Ⅳ类围岩段长309.5 m,占45%;Ⅴ类围岩段长128.5 m,占20%。

(8)S6+350~S7+161段。岩性为灰岩,岩层产状NW313°SW∠79°,与洞轴线呈15°斜交。弱风化,岩质坚硬,完整性较差。段内发育8条小断层,宽1.50~2.0 m,主要由黄色粘土和碎裂岩组成。本段共发育溶洞23个。其中,洞径小于1 m的溶洞有2个,其他溶洞洞径为1~5 m,洞内充填黄色粘土。该段Ⅱ类围岩长99 m,占12%;Ⅲ类围岩长693 m,占78%;Ⅳ类围岩长73 m,占9%。

(9)桩号S7+161~S7+339.5段。岩性为板岩,岩层产状NW320°SW∠65°,与洞轴线近于平行。强~弱风化,岩质较软弱,完整性差。S7+310~S7+366段发育一断层f31,产状NW315°,NE∠60°,宽1 m,在顶拱延伸50 m左右充填断层泥和碎裂岩。S7+158~S7+168是灰岩与板岩的接触带,在接触带附近处发育一溶洞R79,洞径2 m×2.5 m,充填泥夹碎石。在施工中曾发生过塌方,塌落高度约4.5 m。本段Ⅳ类围岩段长108.1 m,占60.5%;Ⅴ类围岩段长70.4 m,占39.5%。

(10)S7+339.5~S8+124段。岩性为灰岩,岩层产状NW320°SW∠65°,与洞轴线近于平行。岩质较坚硬,岩体完整性差,弱风化。发育7条断层,宽0.5~1.5 m,由断层泥和碎裂岩组成。本段共发育 3 个溶洞 (R82、 R83、 R84), 洞径 2 m×2.5 m, 充填泥夹碎石,有少量渗水。 施工过程中,在S8+011~S8+124段曾发生塌方,塌落高度2.0~4.0 m。本段Ⅲ围岩段长12 m,占1.5%;Ⅳ类围岩段长490 m,占62.5%;Ⅴ类围岩段长282.5 m,占36.%。

(11)S8+124~S8+354段。岩性为灰岩夹板岩,产状NW340°NE∠40°, 与洞轴线呈20°斜交。 岩质较软弱,岩体完整性差,呈强风化状态。主要发育5条断层 (即f53~56、F2-1)。 其中,F2-1(山神庙断裂)产状 NW305°~323°NW∠30°~32°, 宽 3 m, 由断层泥和碎裂岩组成。本段Ⅳ类围岩段长174.5 m,占76%;Ⅴ类围岩段长55.5 m,占24%。

(12)S8+354~S8+605段。岩性为板岩夹少量灰岩,S8+574~S8+600为岩性变化带,从S8+574向上游为板岩, 产状为 NW300°SW∠50°~60°, 与洞轴线呈20°斜交。岩质软弱、破碎,全~强风化,遇水易泥化。段内发育2条断层,宽30~50 cm,由断层泥、碎裂岩组成。S8+468和S8+438.8处发生塌方。在S8+575左边墙上部有地下水出露,呈线状流水。该段均为Ⅳ、Ⅴ类围岩。其中,Ⅳ类围岩段长5 m,占2%;Ⅴ类围岩段长246 m,占98%。

(13)S8+605~S12+256.8段。岩性为结晶灰岩,产状为 NW300°SW∠50°~60°, 与洞轴线呈 20°斜交。岩质较坚硬,岩体破碎,弱风化。段内共发育5条断层,宽度0.2~1.0 m,由断层泥、碎裂岩组成。本段共发育22个溶洞。其中,洞径小于1 m的溶洞有7个;1~5 m溶洞有14个;大于5 m溶洞有1个;均充填黄色粘土和碎石。该段围岩以Ⅲ、Ⅳ类为主,部分为Ⅱ、Ⅴ类。其中,Ⅱ类围岩段长462 m,占12.5%;Ⅲ类围岩段长2 175.8 m,占59.5%;Ⅳ类围岩段长741 m,占20.5%;Ⅴ类围岩段长273 m,占7.5%。

(14)S12+256.8~S12+572段。岩性为安山岩,深灰色,岩质较硬,完整性较差,弱风化。段内发育8条断层,宽20~30 cm,由断层泥夹碎裂岩组成,局部呈线状流水。施工中曾发生塌方,塌落高度大于5 m。该段围岩以Ⅳ、Ⅴ类为主,少部分为Ⅲ类。其中,Ⅲ类围岩段长35.9 m,占16.8%;Ⅳ类围岩段长108 m,占50.8%;Ⅴ类围岩段长69.2 m,占32.4%。

(15) S12+572~S12+585段。 岩性为深灰色~灰黑色灰岩,岩层产状NW337°NE∠82°,与洞轴线呈17°斜交。岩质较坚硬,岩体完整性差。层内主要一组节理,产状NE51°NW∠18°,间距20~30 cm,充填泥和岩屑。该段受节理切割,岩体破碎,围岩不稳定,属于Ⅳ类围岩。

(16) S12+585~S13+181.5段。 岩性为灰绿~深灰色安山岩,强~弱风化,岩质软弱,岩体破碎。段内共发育7条小断层,宽0.3~1.0 m,由断层泥和碎裂岩组成,f62为安山岩和灰岩的分界线。在S12+636~S12+642段有灰岩和安山岩的接触带。该段节理发育,岩体破碎,并发育一溶洞 (R139),洞径0.4 m×2 m,充填泥夹碎石。该段主要为Ⅴ类围岩,少部分Ⅲ、Ⅳ类围岩。其中,Ⅲ类围岩段长20 m,占3.3%;Ⅳ类围岩段长13 m,占2.2%;Ⅴ类围岩段长563.5 m,占94.4%。

(17) S13+181.5~S14+467.39段。 岩性为深灰色~灰色灰岩,岩层产状NW330°NE∠78°,与洞轴线呈 10°斜交。岩质较软弱,完整性差。发育1条断层f63, 产状 NE60°NW∠25°, 宽 1~2 m, 由断层泥和碎裂岩组成。段内发育小溶洞23个,最大洞径高4 m,充填黄色粉质粘土夹少量碎石。该段地下水不丰富,仅局部滴水现象。该段主要为Ⅱ、Ⅲ、Ⅳ围岩,少部分Ⅴ类。其中,Ⅱ类围岩段长325.4 m,占25%;Ⅲ类围岩段长5 983.7 m,占47%;Ⅳ类围岩段长302.3 m,占24%;Ⅴ类围岩段长59.3 m,占5%。

3 结语

(1)吉沙水电站工程区处于青藏高原南东缘的横断山区,三江印支褶皱系弧形转弯急剧挤压而变窄部位,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受区域构造影响较大,围岩地质条件较差。由于地质人员对引水隧洞的围岩地质条件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判断,并及时对围岩分类进行调整,提供了可靠的地质资料,确保了隧洞安全施工。

(2)围岩分类及围岩地质参数是优化设计的基础。对Ⅱ~Ⅲ类围岩洞段进行了优化设计,由原来的钢筋混凝土衬砌改为喷锚支护。这样,不仅节省了资金,更重要的是缩短了工期,为吉沙水电站工程按期发电争取了时间。

(3)吉沙水电站引水隧洞已投入运行多年,经过多次放空检查,未发现异常,运行良好。这说明对该隧洞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评价是客观的,符合实际的,对围岩类别的划分及提供的地质参数的建议值是合理的。

猜你喜欢
段长斜交产状
大件运输车载下斜交T梁桥响应特征
浅谈砂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
激电联合剖面在判断矽卡岩型矿床矿体产状中的应用
“三点解析法”估算地质体产状及应用
测斜段长在井眼轨迹计算中的影响
赤平投影法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截钢筋
长壁工作面过斜交空巷围岩稳定性研究
观察
聚乙二醇嵌段长碳链二酸共聚物的合成与酶降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