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首次大规模引进西方技术设备

2012-04-27 08:07李海文
世纪 2012年4期
关键词:李先念化纤计委

李海文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

1973年3月31日,周恩来和李先念参观在北京举办的英国工业技术展览会

一、1972年毛泽东、周恩来批准《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

上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156项工程,改变了我国工业一穷二白的面貌,为基本形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打下了基础。60年代我们从日本、法国引进技术、设备。“文革”爆发后这个工作中断了。1971年11月,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2月美国总统访华,在此前后,大批的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纷纷与我国建交,打破了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封锁。而此时西方国家战后20多年的发展,面临着产品过剩,他们的产品、设备、技术急于找出路,很想卖给中国。外部环境为引进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内部,林彪自我爆炸后,排除了林彪反党集团的干扰,国内有了引进的条件。周恩来、李先念、华国锋决定抓住机遇,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由计委向国务院写一个报告。

为写好报告,统一思想,1972年1月初,李先念和华国锋专门听取了计委主任余秋里、轻工业部、燃化部、商业部、外贸部委汇报,组织大家讨论。①

李四光的理论运用于实际,我国找到大庆等油田,石油、天然气都用不完,为发展化学纤维和化肥提供了物资基础。现在准备从法国、日本进口4套装置,建成后每年可生产合成纤维24万吨,约等于500万吨棉花,可织布40亿尺,其中“的确凉”涤纶的产量,包括目前生产的数量(指进口原料由国内加工抽丝),总数将达到19亿尺,当时中国人口8亿,平均每人可以增加3米多“的确凉”,可以极大地满足城乡人民的需求。当时买“的确凉”要凭票,还要起早排队,十分困难。

华国锋一直管农业,他很清楚我国棉花种植面积每年七八千万亩,产量就是四千万担,相当于二百万吨。这些棉花不能都织成布,还有化工等工业原料也需要棉花。当时亩产低,要增加棉花主要靠扩大种植面积,但是又不能挤了粮食种植面积。再增产,中国8亿人中,每人最多增加2尺布,也就是只够做一条裤衩。国外的经验就是发展化学纤维,发达国家化学纤维在纺织原料中占40%,而我们只占5.5%,相差太远。

粮食生产受耕地面积限制,只能提高单产,而提高单产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化肥。华国锋在湖南就抓住建设小化肥厂,生产尿素。施用1斤尿素可以增产稻谷4-5斤。这时全国已有1533个小化肥厂,一年一个工厂产量2千吨。一年产量也就是二三百万吨。平均每亩地10斤,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而且质量不行,有效养分只有17.7%,有的还达不到。而国际上是大型化肥厂,有效养分达到46.3%,是小化肥的3倍。每年要进口化肥七八百万吨,需用外汇三四亿。一次引进设备虽然贵,可从长远看,引进成套设备在经济上是很合算的。

大家一听到国务院决定引进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都十分兴奋。“文革”这几年一直搞运动,终于可以好好抓生产,终于有机会开放,可以跟上世界水平。会议气氛热烈而有秩序了。大家议论,引进的4套设备放在纺织工业比较发达、原料短缺而人口众多的地区,如四川、辽宁、上海、天津。化肥方面,进口的2套30万吨大型合成氨设备,建在四川和大庆。同时加快全国正在建设的25个合成氨厂的进度,以及为改造、扩建老厂要进口的急需设备、部件和钢材,需要9千万美元,另外再进口生产合成材料的部份单机、材料,需要外汇4千万美元,共计4亿美元。会后,轻工部计划组副组长陈锦华在讨论基础上于1月16日就起草好《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上报李先念、纪登奎、华国锋并报周总理。1972年1月22日,在向总理送报告时,李先念、华国锋、余秋里联名给周总理写了一封信,特别指明:

鉴于我国棉花播种面积今后再扩大有限,同时这几年来,由于工作跟不上,棉花产量一直在4200万到4700万担。为了保障人民生活和适应工业生产、出口外援的需要,除了继续抓好棉花生产外,根据国外经验,必须大力发展石油化工,把化纤、化肥工业搞上去。因此国家计委与有关部门商量,拟引进化纤新技术成套设备4套,化肥设备2套,以及部份关键设备和材料。约需4亿美元,争取五六年内全部投产。投产后一年可以生产化纤24万吨(相当于500万担棉花,而耐用方面,比棉织品高几倍),化肥400万吨。

拟引进的这些设备,都是以天然气、油田气和石油为原料的,原料比较有保障。据了解,国外在技术上也比较新,引进后,可以加速我国化纤、化肥工业的发展。

建国十几年了,吃饭、穿衣一直是定量供应,一直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这是压在中央、国务院领导心上的一块石头。2月5日,周恩来批示同意,并报毛泽东批准。②引进工作得到毛泽东的支持。2月7日这项工作正式组织实施。③

国务院十分重视。兵分两路,一路轻工部、燃化部组织考察组分别到西欧、日本考察了两个月。一路由轻工部和国家建委、燃化部、交通部、水电部等组织调查工作,轻工部焦善民带队到四川、辽宁、上海、天津实地调查厂址。决定四川建在长寿,上海建在金山卫,辽宁建在辽阳,天津建在北大港。报告国家计委并报李先念、华国锋。

5月,李先念批准了国外考察报告,委派柴树藩主持同外国谈判。此时柴树藩在干校劳动,周总理紧急将他调回来。9月2日,周总理将柴树藩写的《进口化纤设备谈判进展情况报告》批给李先念,并提出提前从日本进口设备。9月19日李先念对国家计委、外贸部的报告作了批示,由此第一批进口化纤、化肥设备的报告正式决定下来。1972年9月20日国务院批准计委成立进口设备领导小组。④

我国和法国的合同签订后,在国际上引起轰动,西方国家纷纷找我国做生意。

引进工作进展顺利,冶金、燃化、机械、电讯、民航、水电、铁道、三机部、四机部写报告,要求引进先进技术,出国考察,了解国际这些年的发展情况,货比三家,引进技术、设备。⑤这年8月,计委向李先念、纪登奎、华国锋呈送了冶金部的报告,要求从德国、日本进口一米七连续式轧板机。这已是第三次。进口一套设备需2亿美元,每年进口300万吨钢材需3亿美元,进口设备比进口钢材合算。进口的设备放在武钢。李先念、纪登奎、华国锋对此积极支持,报告很快送到周总理那里。

8月21日,周恩来总理批复:拟照办,并送毛主席和在京的政治局成员审批。⑥

此项目建成,可以解决国内对薄板的要求。经过谈判、准备,1975年6月正式施工,1978年12月建成。

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批示支持鼓舞下,计委汇总石油、煤炭、化工、机械、军工、电讯、民航、水电、铁道、三机部、四机部又准备了两个方案,11月7日计委将小方案《关于进口成套化工设备的请求报告》报周恩来。报告建议进口6亿美元的23套化工设备。11月30日,周恩来看到这个报告,认为很零碎,同时认为既然有这么好的机遇,事情就应该做大些,要求将关于进口33亿美元的大方案一起送他。

1972年2月5日,周恩来关于同意引进外国成套设备的批示

二、1973年的“四三方案”及其完成

1973年1月5日计委向李先念、纪登奎、华国锋并报周总理,提交了《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求报告》,建议在今后三五年内引进43亿美元成套设备和单机的方案,简称“四三方案”。

报告提出进口设备的主要原则是:第一,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要积极扩大对外经济交流。要集中力量,切切实实地解决国民经济中几个关键问题。第二,学习与独创相结合。由现在的四五十年代的水平,提高到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第三,有进有出,进出平衡。准备采取分期付款。设备投产后所增加的工矿产品中,拿出一部分来扩大出口,是能够做到外汇平衡的。(后采用利用国外存款承担部分外汇。)第四,新旧结合,节约外汇。也可以用些半新不旧的。第五,当前与长远兼顾。进口七八百万吨化肥,所需外汇三四亿美元,进口钢材二三百万,所需外汇4到6亿美元,而进口10套化肥设备只需外汇三四亿,可生产1千万吨。进口生产350万吨的钢厂设备只需外汇六七亿美元。第六、进口设备大部分放在沿海,小部分放在内地。

报告建议“由国家计委、国家建委、军委工办、冶金、燃化、一机(部)、外贸等部门共同组成进口设备领导小组,并设立必要的办事机构。我们建议,燃化、冶金、轻工、水电、交通、一机(部)等部指定一位主要负责同志专管这项工作,并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组织成套设备进口和相关配套建设工作的安排。凡有进口基础上的有关省、市,也要抽调一批得力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组织专门班子,像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抓‘156’项设备那样,扎扎实实地把建设任务抓紧抓好,尽早投产见效。”这就是“四三方案”。后来追加8.8亿美元,整修方案共计51.8亿美元。⑦

后来由于“四人帮”的干扰,引进工作虽然一再起波澜。如江青制造了“蜗牛事件”、“风庆轮事件”,但是到1977年底26个项目20个建成投产,平均每个项目建设工期是3年8个月,其中最长的是5年。同期第四个五年计划安排的项目建设工期长达11年。显然这些项目的建设速度是快得多。

1979年底完成实际签约成交39亿多美元,比预定43亿少花了3亿多美元。这些项目有:13套大化肥、4套大化纤、3套石油化工、1个烷基苯工厂、43套采煤机组、3个大电站、武钢一米七轧机、以及透平压缩机、燃汽轮机、工业汽轮机制造厂和发动机。

华国锋陪同周恩来接见外宾

三、大规模引进技术设备极大改善民生,缓和社会矛盾

顶着“四人帮”不断的干扰、破坏,顶着“四人帮”不断批判崇洋媚外、卖国主义的巨大压力,周恩来领导国务院坚持引进、开放,发展生产。到1982年26个项目全部建成。这些项目的完成使我国的工业水平上了一个台阶,有了很大的提高,极大改善民生,缓和社会矛盾。首先,解决了穿的问题。从1978年到1981年四个石油化纤厂相继投产,生产24万吨,相当于500万吨棉花,可以织布40亿尺,10亿人平均每人4尺,部分解决了穿衣问题。到1983年布票基本没有什么用处了。

1981年南京的烷基苯厂建成投产,洗衣粉可以敞开供应,结束了20多年买肥皂要票的历史。

“文革”结束时,积累十年、几十年的矛盾堆积如山,积重难返,而人民已不能等待,纷纷要求解决。政治上平反后,要有一系列政策落实,如经济赔偿、返城后解决就业、工资、住房问题,每项都要有物质支撑。物品逐渐丰富,极大缓解了国内的社会矛盾,是改革开放能顺利进行的原因之一。“四三方案”功不可没。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当我们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端起碗来吃肉时,不要忘记周恩来、李先念、华国锋和各部委的同志们,在十年动乱中,他们克服一切阻力,为人民留下一大笔遗产。

以这些项目为龙头,带动了各个方面的开放、改革。为了引进,大批同志出国考察。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地和西方发达国家交流与合作。人们眼界大开,看到了差距。就在我们关门搞革命时,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真是“洞中只一日,世上已千年”。我国年产10万吨合成氨厂职工要上千,而国外年产30万吨合成氨厂职工只要一百多人。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不抓生产不行,不抓科技不行,不整顿不行,不抓管理不行。先有开放,才有改革。中国再也不能封闭下去,否则真要被开除出地球。不仅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先进的设备,还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思想的转变。

在引进过程中,积累了与西方发达国家打交道的经验,培养了外事干部,培养了技术干部,培养了外语人才,培养了一批对外的干部队伍。这些人成为改革开放的主力。

注释:

①《1972年1月16日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

②《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第511页。

③⑤⑥ 陈锦华:《国事忆述》第11页、第12页、第14页。

④ 田伟:《“四三方案”的出台经过》,《中共党史资料》2004年第2期,第24页。

⑦ 陈锦华:《回顾新中国第二次大规模成套技术设备的引进》,《中共党史资料》2004年第2期,第33页。

猜你喜欢
李先念化纤计委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建设化纤强国
我国纺织化纤行业碳排放估算的研究
化纤联盟持续发挥技术创新链优势
中国化纤领域的奠基人——郁铭芳
义马市卫计委召开上半年党政工作述评会
闻名十余省的楚东医院有望“冲出”本镇 淮安市卫计委调研该院探讨解决等级问题
李先念:贪污腐化是侮辱自己的人格
图说李先念
1949年后的李先念
从乡村木匠到国家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