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的坏脾气

2012-04-29 00:44约翰·戈特曼
中华家教 2012年9期
关键词:牙医情绪爸爸

反应之一:为了说服儿子乖乖地看牙医,想尽办法哄孩子接受治疗,用种种奖励来“诱惑”孩子。

“乖!爸爸保证不会疼的。如果你答应爸爸不哭不闹,像个男子汉一样,让大夫好好检查一下,爸爸答应给你买个游戏机,好不好?周末再领你去游乐园,怎么样?”

反应之二:为了能让胆小的儿子变得勇敢一些,爸爸摆出一副咄咄逼人的表情,严厉地训斥孩子。

“哭什么哭,赶紧给我把眼泪擦干净了!你看看!

别人,你怎么就这么胆小?赶紧给我安静点。不然我!可走了,听到没有?”

反应之三:看不得孩子楚楚可怜的样子,心疼得不得了,恨不得龋齿长在自己的嘴里。

“爸爸知道你不想看牙医,害怕疼。要是你实在不想让医生检查,那咱们就回家吧,下回再来。”

爸爸带孩子去看牙医,接受龋齿治疗,孩子却当众大发脾气,甚至攻击医生。“我讨厌看医生!我要回家!我怕疼!”

瞧瞧其他孩子,各个都能安安静静地排队等候,可是自家的孩子却像个胆小懦弱的逃兵,这让爸爸感到丢脸,一股无名火油然而生。平时上班时间紧,好不容易提前预约好门诊并请了假,情急之下,大部分的爸爸可能会做出以下几种反应:

很显然,以上三种态度都不可取

反应之一的家长类型:

缩小转换型

面对哭闹不止的孩子,家长急于安抚,好让他配合治疗,目的在于把孩子的情绪“大事化小”,将重点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对于这类家长来说,孩子的情绪没那么重要,例如,孩子害怕时,家长通常会非常漠然和无动于衷道:“多大的事儿?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至于吗?”他们总是试图用轻描淡写来淡化孩子的情绪,并且迫不及待地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更有些家长,还动不动取笑孩子的情绪:“胆小如鼠,爱哭鬼……”边嬉笑边给孩子挠痒痒,试图用这种满不在乎和刺激的方式来逗孩子破涕为笑。

缩小转换型家长把情绪分为好坏两种。他们认为喜悦、快乐与幸福等情绪是好情绪,恐惧、生气、愤怒、悲伤、孤独和忧郁等情绪是不该有的坏情绪,于是极力逃避这些负面情绪。

孩子对应性格:由于家长不重视孩子的情绪,孩子不但会产生不被他人重视的感觉,而且由于没有被正确引导,对于自己正在经历的情绪也无法分辨出对错,容易陷入彷徨和困惑中。一旦不能正视自己的情绪,自然也就无法知晓如何调节自我情绪了。

我们身边不乏因为失恋而用暴饮暴食或疯狂购物等方式来发泄的人,这些人大多无法正视自己的情绪,因此试图用更快捷且简单的方式来转换心情或是干脆逃避问题。

反应之二的家长类型:

压抑型

压抑型家长同样不重视孩子的情绪,不认同负面情绪,而且往往会对孩子的情绪给予更严厉的批评。他们认为负面情绪是阴暗的情绪,会带坏孩子的性格,因此把孩子的负面情绪看作是错误。

压抑型家长看重的不是孩子的情绪本身,而是将目光集中在孩子的行为上。当孩子哭时,不是想着先弄清孩子会哭的原因,而是单刀直入地一句:“不许哭!你要是再哭,我就让警察把你带走!”用这样的话来威吓孩子,有时甚至会大打出手。

孩子对应性格:孩子通常自尊感非常低。女孩通常会表现出意志消沉,带有忧郁倾向;男孩则具有冲动或攻击性行为倾向,生气时会本能地用拳头解决。

反应之三的家长类型:

放任型

不同于前两种家长,放任型家长倒是能认可、接受和包容孩子的情绪,但顶多止于这一步而已。对于孩子的行为,并不能给出较好的建议。不会帮他们的行为划定明确的界限。例如,孩子在玩耍时和伙伴们打了起来,气呼呼地回到家。这时,家长会说:“嗯,这事听起来是挺让人气愤的,生气了难免会打到别人。没什么大不了的。自己没受伤吧?”

孩子对应性格:孩子会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分不清哪些行为才是合理可行的,凡事只考虑自己的情绪,丝亳无法体谅他人,因此在朋友圈子里也会显得相当不和谐,甚至遭到排挤。由于他们习惯于无所节制地宣泄各种情绪,却没有表达和处理学习的机会,所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相当欠缺。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回应孩子的情绪呢

正确的反应:不但要理解和包容孩子害怕看牙医的情绪,更应该进一步开导孩子,好让他在今后面临相似矛盾和痛苦时,能够独立摸索出解决的方法来,最终做出最佳选择。“你是不是担心看牙医会很疼啊?其实,爸爸小时候也特别害怕看牙医。”

正确反应的家长类型:情绪管理训练型

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除了能够包容孩子的情绪、理解孩子之外,还会对孩子的行为划定明确的界限。例如,带孩子看牙医时,孩子因为担心会疼而感到害怕,家长能接受和包容孩子的这种害怕心理。但不会退步妥协,说“干脆我们回家吧”,而是明确地告诉孩子,其实他也同样对看牙医怀有恐惧心理。这就与孩子形成了纽带,让孩子明白:“看牙医可能会感到害怕,这种感觉很正常,并不丢人。爸爸能理解我的感受,我也希望能像爸爸那样勇敢一些,坦荡一些。”想到这里,孩子可能也会忍不住发问:“爸爸小时候如果不想去看牙医,那怎么办?”这时爸爸给出克服这种恐惧的方法和对今后积极护齿的建设性意见:“那时爸爸呀,使劲抓住奶奶的手,心里默默数到十。而且从那以后,我每天都认真刷牙,不让蛀虫再侵害我的牙齿。看牙医是有些令人害怕,但我觉得我们一定有办法战胜它。”这时孩子就容易勇敢面对:“要不,爸爸你陪着我吧!这样我可以用力抓住你的手。而且我保证以后一定每天都认真刷牙。”

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不会把情绪泾渭分明地归类为好和坏。他们重视孩子的喜悦、爱和快乐;同时他们也认为,悲伤、恐惧和愤怒理所当然也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情绪。

关键是,在包容了孩子的所有情绪后,务必要给孩子的行为划定明确的行为界限。明确地跟孩子讲明,你可能很害怕,很不喜欢看牙医,但并不能因为这样,就对牙医拳打脚踢或口吐脏话。而且,对已经形成的龋齿。是不能逃避和拒绝治疗的,如果放任不理,只会让事情更恶化。

孩子对应性格:在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教育下成长的孩子,他们不会认为自己的某种情绪显得奇怪或不好,从而遭致大人的训斥。相反,他们明白,无论是何种情绪都是正常的,是自然生活中的一部分。他们会因为家长肯倾听自己的心声,并且接纳和理解自己而感到强有力的内心支持,于是信心倍增,由衷地感到自己的可贵价值。看到爸爸对自己不训斥、不反驳、不取笑、不威胁,甚至坦言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孩子会欣慰地感觉爸爸是真心地站在自己这一边,因此自然而然地对家长产生信赖感和信任感。家长能够关注和尊重孩子的想法,放手让孩子自己主动摸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从中选择最佳方法,无疑都会大大提高孩子的自我成就感和自信心。

只要肯敞开心扉,谁都可以了解孩子的情绪。当父母对孩子的情绪给予充分的接纳和理解时,孩子才能真正地幸福成长,并最终走向成功的人生。

(约翰·戈特曼美国婚姻与家庭问题权威专家,情绪管理训练的创始人)

责编:肖云

猜你喜欢
牙医情绪爸爸
今天我来当牙医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小小牙医我来当
我和爸爸
爸爸
最好的牙医2
最好的牙医
爸爸冷不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