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几点尝试

2012-04-29 23:12汤新华
考试周刊 2012年9期
关键词:品德课教学学生

汤新华

新课程改革已经推行多年,新经验、新成果不断涌现。新课改改变了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育教学效果,让学生学会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对思想品德课教学进行了探索尝试。

1.组织活动,体验参与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他们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对活动的参与性强,竞争意识强,因此,思想品德教材每一课都设置了活动内容。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它,并加以引导,让学生在活动中表现自己。

课堂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途径,其可寓教于乐,增强教学趣味,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思想品德课所教授的基本原理,如果不采取积极有趣的娱乐方式教学,就会使教学成为简单被动的空洞教条说教,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反之,如果寓教于乐,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并且愿意主动地学习。所以在教学中经常采用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强教学趣味性和感染力,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例如,在讲“我知我家,我爱我家”这一框题时,我在课前做好调查工作,知道学生其实很爱自己的父母,只是和父母在学习、娱乐、穿着与打扮等许多问题上缺乏有效的沟通,矛盾很多,导致孩子嫌父母唠叨,而父母则认为孩子越大越不听话,亲子关系紧张。我将这些问题融入教学内容中,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使学生在解决自身实际问题上有所借鉴,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如果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得答案,自己概括出定义、规律、法则等,那么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将会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该由学生自己去探索的知识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该由学生自己获取的知识就尽量让他们自己去获取。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思维受阻时,教师只作适当的提示和暗示,让学生体会到所学会的知识是自己“发现”的,自己“创造”出来的,从而体会到自己的成功和进步。

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也是激发和培养其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把课外活动称为“第二兴趣的发源地”。只有亲自认识它或参与它,才能体味其中的奥妙,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并随着认识的深入,产生浓厚的兴趣。演讲、角色扮演、情景会话、辩论、作文、魔术、生物标本采集及各种物理化学实验都可在课外进行。如举办模拟法庭,可增长学生的法律知识;走进社区,可知民情、解民忧等。我在讲到“合作!竞争!”一节时,按照书中的模型制作了实验道具:一个窄口的玻璃瓶,几个栓了细线的小球装在瓶中,每次只能拉出一个。要求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球拉出来,我负责计时。在实验中,学生们用了各种方法,终于发现按照次序相互配合时用时最短,由此而体会了本课要讲的竞争与合作的内容。这样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广阔的舞台,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

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命所在。我常结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讲解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现象和事例,特别是就当今社会发生的时政热点与书中知识生动形象地结合。如结合2008年3.14事件,2009年新疆7.5事件,强调民族关系的重要性;结合2009年湖南校园踩踏事件,2010年福建南平凶杀事件,引导学生关注校园安全,提高自我防护意识与能力。这样学生易接受所学知识,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我还指导学生阅读时政书刊报纸,如《半月谈》、《中学生时事报》等,并结合多媒体优势,让学生收看《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开展社会调查,撰写时政小论文,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也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小课堂与大社会也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3.巧留时空空白,创设悬念情境。

思想品德新教材在内容的表达上留有适当的空白,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想象、自主思考的空间,力求在启动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在鼓励学生尝试探究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示范性、引领性。如学习《爱在屋檐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课,为了让同学们更为深刻地体会到父爱和母爱的重要作用,我给同学们补充了一则材料:“一母亲在女儿高考落榜后鼓励她去教书,不到一个星期女儿因讲不清题而被学生赶下讲台。母亲又鼓励她去学裁剪,不到一个月女儿又因裁剪不合身的衣服而被老板辞退……”讲到这里,我设置了一个悬念:“同学们猜想一下这时母亲会说什么,又会对她今后的人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同学们普遍认为:“如果母亲继续鼓励她,她终将成功;如果母亲责备她,她可能会从此意志消沉。”这种设置悬念让学生探讨的方法比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效果要好得多。

4.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基本能够做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课程标准》无论是对“总目标”、“分类目标”的规定,还是对具体“内容目标”的规定,都涵盖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教学中,多数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和单元生活主题的要求,确立并努力落实“三维目标”。教学过程中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参与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5.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上,努力贯彻“三贴近”原则。

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是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必须贯彻的原则。切实贯彻“三贴近”原则,才能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主动和实效性。

在情境的设置上,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实现生活化;问题的提出要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所关注,富有启发性和针对性;课堂练习要走进生活,让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生活面前判断、选择,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6.在教学活动方式上,注意启发性、开放性与探究性。

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式教学,发扬教学民主,促使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学习的愿望,产生自我成长的需求。

猜你喜欢
品德课教学学生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赶不走的学生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学生写话
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如何以“惰”督“勤”
学生写的话
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灵动起来
思想品德课教学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