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圆融

2012-04-29 00:44袁桂红
考试周刊 2012年79期
关键词:圆融高中语文教材

袁桂红

为了应考,我们太习惯于教教材,教材上的内容“熟能生巧”,加上一离教材,学生便无从下手,于是常常感叹:教了好多年,书越来越不会教了。在新课程理念下,考试模式也在悄然变化——更多地趋向创新和应用,所以,迫切需要我们扭转观念,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圆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这种圆融更多的是在学习他人文化中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混沌的世界中“创造”自己的轮廓,然后以自己的创造为基础,让他者的文化在内化中得以扩大和发展,在螺旋式上升中,如登山一般,边走边欣赏一路的风景,开阔视野,其乐无穷。

一、教教材:宏观设计,把握核心

要把整册甚至全年级的文本拿过来,进行综合,然后将所有的知识点、能力点分散到各课中教学,尽量做到一课一得,不做重复性工作,千万不要临时抱佛脚:临上课了,翻一教参,找一下要点,估一下考点,然后开始讲课,这种“碰点子吃糖”肯定会误人子弟的。我们要建构起整体教学设计观,每一课的设计都放在课程模块的整体之中来考虑。

如:《前方》教学设计。先从宏观角度观察,本文分为引子、感悟、回应三大块。思路是:离家——路上——苦旅——想家。第一层:渴望回家是人们无法抑制的——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第二层:命运把人抛到路上,心灵没有“归宿”,这一层是关键,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有好多的疑难点不易突破;第三层:生命本质上是一个旅程。真实与虚构相圆融;第四层:讲了悲剧的本质。

本文告诉我们:生活充满了坎坷和痛苦,如果你能克服这些困难,就会更加有信心,有能力做更多。生活不能停留在痛苦中,在逆境中学会前移,学会生存,实现雄心勃勃的计划,创建伟大的事业。告诉我们悲剧是有积极意义的,人往往不满现状,才会有追求、理想,永在前方。

难点突破举隅:

师: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10节,思考路上苦不堪言体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有些人坐在豪华舒适的飞机上,还是一场难受的旅程?

学生读后,有的说,作家关注的不仅仅是具体的生活条件,还深深关注心理状态;有的说,作家将现实的道路抽象为人生的道路,人生实质上一场精神的苦旅。

接着分析最后两小节,“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是什么意思呢?学生探究后发现主要是意思就是:精神家园,是心灵寄托。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引申——无法还家:一直在徘徊,一直找不到归宿;实实在在的家——精神家园。悲剧实质,人总是在人生的道路上追求理想,追求的精神家园,找不到,无所寄托,所以形成悲剧。

高中语文教师要静下心来,宏观把握思路,微观品读语言,力求深刻、准确、科学地理解。

二、用教材:放手探究,变“灌”为引

语言的学习是个人行为,教师要放手让学生探究,摒弃老经验、老方法,不拘泥于教参和学生手头的资料,放弃师道尊严,在学生面前要示弱,把自己当成一个长大的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发现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充满个性化的学习,敢于说出真相,告诉我们新的思想。课堂充满民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文化素质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学生体悟文本的过程中,学生要尽量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用学生自己的语言来阐释内涵,要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体验、感悟,不求答案整齐划一,学生说得在理便给予肯定。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要围绕重点引导体悟。

如《我的四季》教学片断:

1.在宏观把握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疑难句子,如:“一个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将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我绝不企望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让学生先结合课文作解读,接着举出自己的相关事例加以链接,表达自己对人生或生命的感悟。

2.将《我的四季》换个方法来表述,如诗歌、小品、课本剧等。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个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在语文课堂上恰当有序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引导过程中,一定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说出相关的事例,加以整合,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就着学生的问题加以点拨、生发,引导学生在同学们创设的情境中自由地采摘闪光的思维之果,生成出自我教育的力量,这虽然比较难,但更有意义。要得到精彩生成,我们必须长期不断地引导,这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独立的活动主体,其影响举足轻重。

如:《荷塘月色》欣赏教学中让学生找出精彩点,有的说“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个“泻”字就把静态的月光生动写得活灵活现。有的说,作者把“零星的白花”比着“粒粒的明珠”和“碧天里的星星”及“出浴的美人”形象生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出新的比喻,有的虽然没有朱自清的精彩,但很切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他们在对比中自然地领会到作者的高超之处,很容易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大餐。

同一文本,换个角度分析,我们会得到不同的认知。如《游褒禅山记》,同样的材料,我要求学生换个观点论证。同学们稍加变通,很自然地得出多种结论:有的说,人生需要奋斗;有的说可以作记叙文“此外风景独好”;还有的说可以理解为“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情境中,知识可以被激活。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学到的知识,与具体情况想联系,并利用各种实例证明,才有很强的迁移力量。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积极迁移,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整合,达成灵活而深刻的变化,增强自主创新学习的能力。如将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和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观点对比评价时,往往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时的角度选择就要注意引导文学作品作者的时代与阶级局限性,让学生站到作者和时代中,公正客观地评价作者、历史人物。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显性因素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圆融。

猜你喜欢
圆融高中语文教材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无尽圆融
圆融中心
稚拙率真 圆融大气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