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口语魅力

2012-04-29 16:28朱晓燕
考试周刊 2012年78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话语权

朱晓燕

摘要: 新课改,不仅是老师将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学生,教师也应有自己的“话语权”——生动形象的富有魅力的教学语言。教师的课堂语言要简练清晰、有恰当的节奏、有吸引力。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话语权”简练清晰节奏吸引力

有教师认为,所谓新课改,就是老师将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学生,原本老师讲的都由学生来说,其实这是对课改的误解,因为教师是“平等对话”的一方,也要“充分发挥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课程标准》),无视教师指导作用的改革是没有出路的。笔者认为,真正的语文课堂,不光要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教者富有诱力、活力、魅力的蕴丰而辞美的课堂语言也是其必备的条件。教师必须拥有自己的“话语权”。

一、简练清晰

教师的课堂语言是学生传布消息,指导学生探究知识的纽带,即便是多媒体业已普遍进入课堂的今天,依然是无可替代的,语文课堂尤其如此。当你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答练习,抑或介绍相关的背景或者思路时,你的语言必须清晰。古人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里的“一席话”必须使学生听得清楚,且想听、爱听。大凡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其课堂语言无不让学生喜听乐听,无不激发着学生的求知欲。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符合以下几点基本原则:一是简练。简练,就是不多说滥说。二是清晰。吐字清晰,发音准确,说话条理清楚,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起码素质。三是音量适度。有的教师音如蝉鸣,学生听得吃力,有的教师音似雷吼,学生胆战心惊,都是不可取的。四是徐疾相见。不可一味慢如抽丝,也不宜一味疾如闪电,过慢令人难以等待,太快则让人招架不了。

二、有恰当的节奏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当顺畅,这就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即具有语法逻辑,不说带病和不合事理的话。语调要有抑扬顿挫,声音的高低和说话的快慢要适度。平淡而低沉的语调易使教室里空气沉闷,学生精神不振;声音过大易使学生疲倦。在讲授重点难点和问题承转处,在解释概念、公式、定理和定义处,说话要慢些,语调要提高些,以引起学生的注意,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字字句句在学生头脑中引起反响,留下印象。苏格拉底说:“美,就是节奏好,和谐,都由于心灵的聪慧和善良。”语文教师就是要做这样的慧者和善者。

三、有吸引力

语文教师必须十分注重课堂语言的内质,在讲究其外在形式的同时,要深研其内在的意蕴,以追求一种荡气回肠、勾人心魄的艺术魅力。笔者以为,这种魅力主要来自三方面。

(一)铺陈。很多时候,特别是一堂课的起始和高潮处,往往需要教师以其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来纵情渲染,恣意铺陈,从而为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把握课文内容筑造架桥,创设氛围。事实上,学生也只有在这种情形下,才能领会思想,接受陶冶。有些老师上课时很喜欢“讲”,可就是没有感染力,不能吸引人,什么原因?就是因为不会铺陈,不善铺陈。

(二)幽默。幽默是教学智慧的闪现。在恰到好处时用幽默,让学生会心地笑,在笑中提神益智。一位语文老师在上课时,一只蝴蝶飞进教室,并在教室内飞来飞去,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便随着蝴蝶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于是老师停下课说︰“我现在提一个问题,这只蝴蝶为什么在教室里飞来飞去不愿离去?”同学们一时不知老师提问的用意,无法回答。老师接着说︰“这就是‘蝶恋花,因为你们都是祖国的花朵嘛!”同学们会心地笑了。这位老师面对课堂意外,巧用语文上的“词牌”,轻轻松松,一语飞渡,多么自然的艺术处理。至于那些俗不可耐的插科打诨,虽然有时也能博学生一笑,但笑得无聊,笑得肤浅,称不上幽默,倒成了从神圣的语文课堂剔除的糟粕。

(三)含蓄。写文章,不可一味地直白,该含蓄时要含蓄,这样才显得有文气,有韵味。教语文,同样是这个道理。语文教学语言既不可莫测高深,又不可一览无余,必须在隐与显之间寻求一种最佳的表达方式。这样,才能给学生以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空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高明的语文老师,往往在课堂教学的某些关键之处,对他的教学语言巧设机关,含而不露,使学生获得从探微洞幽到豁然开朗的喜悦。

构建语文教学语言的大厦,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艺术工程。有人说,完美的语文教学语言应该具有哲学家的深邃,文学家的形象,数学家的缜密,讲演家的畅达。这种要求虽然近乎苛刻,但无疑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追求的理想境界,即使不能完全做到,也应该矢志不移地朝这个方向努力。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教学话语权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演进及其现实启示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初中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法的运用策略之我见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兴趣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之我见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紧紧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