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问题不再成为问题

2012-04-29 16:28周燕
考试周刊 2012年78期
关键词:正整数解决问题题目

周燕

摘要: 数学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会引领着学生学习观念和学习态度的转变.教师通过各种渠道,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能弥补个体的思维漏洞,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生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自主学习创造性思维引导策略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多老师教学设计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课后辅导的重点.随着教师知识经验的不断传授,解题方法的逐步渗透,学生的解题能力也会随之提高.然而,学生越来越习惯去记忆老师整理的、已经分好类的知识和方法,对于陌生的问题却望而却步,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学习习惯,缺少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体验,抹杀了创造性思维,没有了学习上的灵气.今年回到初一,刚开始接触苏科版教材有些不适应,备课的深度不够,学生是被老师“拖”着学习的,大家在反作用力下都很困惑.我渐渐地意识到自己不仅要关注和帮助学习行动上的后进生,而且要正确引导思维上的懒惰者,使他们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一定的尝试.

一、预习作业的巧妙设计,“逼”学生发现新课中的重点和难点

在对学生的学习指导的过程中,我们会强调预习的重要性,预习可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疑惑来听新课,做到事半功倍,但真正能做到的学生很少.久而久之,这个口头作业的完成便成了我们对学生的美好期待和难以实现的愿望.因此,我们尝试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或设计有效的“预学案”“逼”学生自主预习.

例如:初一学生学习“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二)”(ASA),我布置了两个预习作业:

1.如图:一把塑料的教具三角尺压碎了,带①或②是否都可以买到同样的教具;

2.请同学们剪一个三角形,两角为40°和60°,一边长为5cm.

在第二天的新课提问中:第一题大家都认为②(ASA)可以得到全等三角形,①中只有一个角的条件无法证明全等.(学生通过自学了解新课的重点)

第二题就有新情况产生,有同学提出角和边位置不同,可以剪出三类符合要求的三角形(两角和夹边,两角和40°的对边,两角和60°的对边),我们讨论的(ASA)同学们剪的三角形都能全等.(产生三种情况,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预习作业的多样化,“逼”得学生为解决问题而去研究,发现新问题.通过预习,学生会感受新知识更容易理解,并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二、借助学生的视角发现问题,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新课情境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们会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尤其在引入新课前会用不同的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对于初一上学期的学生,刚开始学习几何十分不适应,对于很多看似很精彩的情景设置,学生总感到很抽象.记得在学习“对顶角”内容时,书上给出了几种情景:①举生活中的实例:剪刀等;②分组完成“小孔成像”的实验;③两支铅笔演示“两条直线相交”.这些情景都很切合实际.但我突然想起学生作业中的一个问题,在《补充习题》上,原题是:如图,已知∠AOB,用三角尺在图上画出∠AOB的补角(与∠AOB同顶点)经过画图,找到∠AOC,∠BOD是∠AOB的补角.

(在作业中学生产生的疑问是:∠COD是什么角,它是不是∠AOB的余角?)

从学生视角发现的问题,更容易被大多数学生所认同.因此,在“对顶角”的新课中,我就以这个题目作为引例,进一步分析了两条直线相交产生的4个小于平角的角,其中4对互补的角,2对对顶角,把知识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了情景设计,教学效果也比较好.

三、新旧知识的整合,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老师在教学中常常会运用“经验思维”或者“惯性思维”来解决问题,有时还会埋怨配套题目所出现的章节不合理.我任教(1)、(3)两个班,由于两个班学生的数学基础有较大差异,(1)班基础较好,因此,在上学期讲《不等式》时补充了“不等式组”的相关知识,(3)班没有补充.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遇到这样一道题:a取什么整数时,方程组x+y-a=05x+3y=31的解x,y的值是正整数.在(1)班分析:把字母a看做常数,由方程组可得x=■y=■,因为:x,y的值是正整数,所以■>0■>0,解得■

四、学生在“教”的过程中,反思自己“学”的问题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进入初中,我们常常感觉到小学应用题学得好的学生,还能保持较好的成绩;而小学应用题没学好的学生,似乎在初中再多听三、五遍也没多大效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对应用题产生了“怕”的心理,另一方面,这些学生还是用原来的学习思维来分析,让老师引导他们找到突破口,然而,自己独立分析时就困难重重.因此,在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我就有意识地埋下伏笔:上课多提问,允许各种不同的“声音”,引导学生去分析,还让他们为题目设置问题.在后面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和“二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我分专题,让学生先找配套典型例题,再把这些例题分类筛选后,让学生来教.他们每次都会去寻找相关问题,充分准备,把分析过程写得非常翔实,就如同教师备的详细教案.通过选题,学生越来越关注题目为什么被选,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是否符合要求,等等.但有时学生在讲台上教他人时,自己也会对有些问题产生疑问;有时,还会被下面的学生所提的问题难倒.课后,他就会反思、钻研这些问题,有时会主动请教老师,然后给同学讲解清楚.学生通过“教”,发现自己的问题,又通过反思后的“教”强化正确的思维方式,弥补个体的思维漏洞.在实践后,学生也很喜欢这样的形式,他们觉得这样做,不仅学习效果好,而且很有成就感.我也“一发不可收拾”,例如:在讲“完全平方公式应用”时,学生在“配方”问题中常出错,解答“若正整数a,b,c满足等式a■+b■+c■+50=6a+8b+10c,试判断三条长分别为a,b,c的线段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题目时,竟然看不出来要配方.于是,我让学生一起找些例题.有一个总在配方方面出问题的学生也找了一道题,即:已知a-b=4,ab+m■-6m+13=0,求m■+m■的值.我要求她讲解此题并给予她一些指导,同时,我也把这道题作为思考题布置给其他同学.回去后她反复准备,第二天的数学课上她分析得很到位,思路很清晰,之后这类问题对她来说,再也不是问题了.

五、问题“嫁接”,促进学生的良性竞争

学生在学习中总有竞争的伙伴,往往在这些学习小团体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总体水平是差不多的.为了使学生能取他人之长,可以鼓励学生把自身存在的思维劣势,呈现在一道题或一组相关的具体问题中,让伙伴去解决,从他人解决的方法中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反思,纠正.尤其在订正试卷中尤为适用,老师通常会在考试结束后分析、评讲试卷,对于同一道题,学生的错误原因不完全相同,即使都是计算错误,也分乘错,符号漏了,移项没变号,等等.老师如果要把每道题的每种错误都纠正得面面俱到是不可能,更是不可行的,所以学生可以通过改数据,改等价条件,找同类题型,把问题“嫁接”给竞争伙伴,形成思维的互补,促进双盈甚至多盈的良性竞争.我在指导学生具体操作中,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我们应注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的确,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老师只有合理地开发,科学地引导,渐渐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从出一个题,一组题,到一份试卷,才能使学生不断提升创新思维能力,真正把学习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学会自主学习.

艺术家罗丹曾说:“世界上不缺少美,只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世界上不缺少问题,而是缺少发现问题,捕捉问题的头脑.在新课改的潮流中,数学老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也会引领着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态度的转变,只要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猜你喜欢
正整数解决问题题目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关于包含Euler函数φ(n)的一个方程的正整数解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被k(2≤k≤16)整除的正整数的特征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方程xy=yx+1的全部正整数解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