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教学低效原因探微

2012-04-29 17:04石雪梅
考试周刊 2012年78期

石雪梅

摘要: 高三作文教学低效问题极为普遍,不管是出于高考应试的需要,还是培养学生的作文素养的需要,都迫使一线教师全力把握学生写作的症结所在,本文对高三作文教学低效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高三作文教学“没啥好吗”“没有思路”“没有感觉”

高中作文教学的普遍问题是:从学生角度分析,训练周期长,训练程序僵化呆板,训练手段陈旧单调,没有检验效果的阶段性标志,无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单一化的模式训练容易使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大大降低,常常是为完成任务了事。从教师角度分析,由于高三教师本身工作已经非常辛苦,工作压力较大,出卷、阅卷、备课等已经占用大部分时间,要想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化辅导、一对一点拨,恐怕没有精力与时间。

所以,高三作文教学要想从无效、低效走向有效甚至是高效,就既要从态度上明确认识这样的教学现状,又要认真思索,把握学生写作的症结所在。经过观察分析,我认为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没啥好写”与审美残缺

“没啥好写”似乎是目前广大学生的口头禅,哪怕是高三的学生,写到作文了,也常常搬出这句话来。问过很多的学生,他们没有感兴趣的话题,没有写作的欲望,这当然是与当前的应试教育的功利化追求有着紧密关系的。语文不是像数理化那样通过“恶补”可以见效明显的学科,它需要岁月的沉淀,需要内在的文学素养,语言表达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速成的。在这种大背景下,如果学生从未翻过《红楼梦》、《三国演义》这样的大名著,考到时才大概翻翻,就难免会使薛宝钗的“钗”不会读,“尤二姐”是殉情,林黛玉的“黛”写错。

我们的学生已经看了什么?我们的学生正在看什么?我们的学生正准备看什么?答案居然是惊人的一致,也许我们的学生在偷偷看郭敬明、韩寒,偷偷看电子的玄幻、言情,慢慢走向了精神阅读的荒原,精神的贫乏化和语言的粗糙化越来越成为我们这些关心下一代成长的人应该关注的焦点。我感慨,如我父亲当年那般为我到镇上去租武侠、到别人家借武侠的年代已经成了遥远的过去,我深深地感谢我的父亲,因为他,在那贫穷的日子里,至少有书丰富我的精神世界。

所以,要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就必须鼓励学生,诱导学生徜徉在美妙的文学世界,让学生浸润在和风细雨般的琅琅书声中。作文需要的是一种思想,学生的思想必须来源于广泛的阅读与引导。

二、“没有思路”与思维弱化

具体观察正在写作文的学生,总会发现这样的问题,他们写写停停,还要看一下字数,再拿胶带、修正液改来改去,似乎没有想好,但是已经起笔一大段。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写作的焦虑:不明问题,不知重点;思路混乱,缺乏思想;视角太小,不会联想。如果说第一点和第三点还可以当成一门技术活来突击训练,第二点就是个大问题了。缺乏思想,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在逐步弱化,没有“思想”这个指挥棒,作文就如同没有生命的积木游戏,顷刻间全盘倒塌。

说到底,造成这种境况的根本原因是人文精神的缺位。如果采用的作文训练模式仅仅停留在文体训练、形式训练层面,长久的模式化训练失去对人的基本关怀,而不是具有鲜活生命、自主意识、独立思想的个体,所教的不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真正有体验的东西,所写的不是学生真正熟悉、真正受到感动的东西,学生的作文又怎么不会是空话、假话、大话连篇,面目可憎,缺乏真切有见地的思想呢?所以,作文教学呼唤感动,发扬人文精神,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灵思想自由,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让学生的心灵沉浸在感动的海洋之中。

如果老师不仅仅满足于一种静态的被动的作文考练方式,还立足于锻炼学生的感受思考能力,提升他们的内心情志的境界,作文教学就会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在一种主客体动态互渗的良性环境中健康发展。

三、“没有感觉”与积养贫弱

令人叹息的是,还有少数高三学生对必修、选修的教材不熟,基本已经学光忘光,对于家庭爱的感受力不强。尤其是当前一个班级中单亲家庭子女比例不断上升,他们往往叛逆的倾向明显,所以,作文教育除了要应付高考外,更重要的是呼唤他们爱的回归,培养他们感受爱的能力。

你换个视角去观察这部分学生、去走进并尝试去了解他们,也许会认识到他们暂时的“没有感觉”不过是对应试教育的这些框框泛泛没有感觉罢了,他们正渴求着倾诉,也许老师的小小用心就被他们视作珍贵的“伯乐”,所以教师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认清自己想要什么、找到自己有感觉写的东西。这才是在教学中育人,在育人中教学。

当然,也有些学生真的找回感觉的时候会发现,因为长久的积养贫弱,下笔常常“短路”,纸笔不能再现心中所想的精彩。我们有些事情要早做,早早埋下伏笔,家长们也要与老师互相配合,不要到高三才关注孩子的作文问题。

综上,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除了志在提高学生的成绩,获取学生的信任与尊敬外,更重要的是在点滴的努力中,回眸一笑,采撷余晖,珍视那些生活中长久忽略了的平凡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