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河——青岛母亲河的诉说

2012-04-29 23:08纪志强袁旭盛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2年7期
关键词:大沽青岛市青岛

纪志强 袁旭盛

大沽河的历史起源

大沽河,古称沽水、沽尤。沽尤名称最早见于《春秋左氏传》记载。沽即大沽河,尤即小沽河。大沽河发源于烟台招远市,小沽河发源于烟台莱州市。大沽小沽发源地均接近青岛地区,大沽河自招远发源后迅速南下流入青岛地区,途径莱西、平度、即墨、胶州、城阳,在胶州湾入海。小沽河情况类似,在短暂的发源地流程后,南下进入青岛的莱西、平度,并在莱西、平度交界,靠近即墨时汇入大沽河。

大沽河流域位于胶东半岛西部,流域总面积4631.3平方公里,其走向大致与干流去向相同。流域北部为山区和浅山丘陵区,南部为山麓平原和平原洼地,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坡度由北向南逐渐变缓。

大沽河流域沉积地貌和大山地貌分别占流域的4/5和1/5。在山区、丘陵及平原三个地貌单元中,山区相对高程200米以上,多为震旦系变质岩,节理发育,峰顶多尖锐,山坡陡,表层化颇烈,植被较差;丘陵相对高程50~200米,顶部平圆,覆盖层较差,冲沟发育,基岩风化剧烈;平原相对高程在50米以下,分布在中下游一带,地势平坦,由第四系地层组成,土层颇厚,有少数侵蚀台地。

流域内属华北暖温带沿海湿润季风区,温差不大,全年无霜期约200天,多年平均降雨量707.4毫米,径流量22.51亿立方米。流域全长179.9公里,属常年性河流。流域内有2座大型水库、7座中型水库及大量小型水库、塘坝工程,其蓄水量占全市地表蓄水量的60.33%,是青岛最大、最稳定的水源地,也是历年的防汛焦点,被称为青岛“母亲河”。

大沽河在青岛发展史上的前世今生

大沽河历史上是一条经常泛滥的河道。有史以来,青岛市就非常重视治理大沽河。据《青岛市志·水利志》记载,大沽河治理最早开始于明朝万历年间,后又经明、清、民国和新中国数十次治理,其治理主要是筑堤防洪;因受历史和自然条件限制,虽几经整治,但大沽河及其流域发展水平仍然偏低,如河道防洪能力较差、地表水拦蓄不足、个别河段水质受到污染、两岸城镇化水平不高、河道交通体系不够完善等。这些客观现状对大沽河流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形成制约。

新中国成立后,大沽河被列为省辖重点河道,逐年进行较为全面治理。20世纪50年代,对大堤进行两次大规模的岁修,以后相继进行险工护砌、堤防灌浆、河道清障及建滞洪区等工程,有效地约束了洪水,减轻了灾害。

产芝水库,又名莱西湖,位于大沽河干流中上游,兴建于1958年,是一座集防洪、灌溉、供水、养鱼、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大型水库。水库大坝长2.5公里,控制流域面积879平方公里,最大水面面积56平方公里,总库容4.02亿立方米,是胶东半岛第一大水库。当年没有专门的建设队伍,全县上下、男女老少都上阵,干活儿的人像蚂蚁一样多,工具就是铁锹、小车、竹筐,最高级的就是驴车、马车了。但是,人们干劲很足。为了建设产芝水库,43个村庄集体搬迁。莱西市望城镇的东风村、红旗村就是当年为安置库区搬迁村民而建的。

1977~1987年,青岛历史上连续10年干旱。1977年,大沽河断流,崂山水库濒临枯竭,市委、市政府当年成立青岛市大沽河引水工程指挥部。1981~1983年,又进行应急供水工程建设,将取水区向外扩展60平方公里,打井取水。在大沽河下游的胶州李哥庄镇新建李哥庄水源管理处,同時铺设77公里管道和暗渠,通往产芝水库和尹府水库,引两水库水入大沽河暗渠,解全市水荒。大沽河沿岸约100平方公里的河流地带打井255眼,利用民井303眼。在即墨移风地区的大沽河沿岸打井80眼。同时,将原大沽河输水明渠改为自流输水暗渠并延伸至三湾庄、袁家庄。现在的移风镇地区田野中伫立的一座座红房子,就是供水“地下工作者”(指管道和暗渠)的标志风景。

至1987年,大沽河治理工程(含支流治理)总投工1531.95万个,完成工程量1750.81万立方米,总投资1290.12万元。1992年,大沽河西岸再一次加固堤坝,一直修到即墨五沽河附近。时至今日,水荒仍是大沽河挥之不去的伤痛。

20世纪50年代,胶州的老辈人对在盐碱地中种出的大米还记忆犹新。30年前,生活在大沽河沿岸的人都曾有过在河里摸鱼捉虾、在岸边丛林采摘野果的经历。那种和谐优美、舒适愉悦的田园生活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到了20世纪80年代,农田被工厂取代。工业化的过度开发和工业污染,使大沽河部分河段干涸,水质也大不如以前,水资源污染日益加剧。“沿河污染大的工厂应该少建点儿了。还有挖沙不能再挖得那么凶了,河床都挖空了。另外,大沽河里的湿地上不能再盖房子了,岸边的树也不能再砍了!”这是沿河人民的殷切希望!

护住大沽河,留住青山绿水,农田边照样能搞第三产业,农民的日子也能过出城市品位。大沽河作为青岛的母亲河,是在用母亲的伟大滋养着这座城市。她付出了所有,我们却把她的健康和美貌全部夺走。居住在大沽河畔的老百姓期待着治理带来实惠,期待着收获母亲河带来的稻谷满仓和果蔬飘香,期待着大沽河越来越清新、健康。

据相关资料显示,自1996~2010年年底,青岛市已投入8.11亿元治理大沽河。其中,建11座梯级拦河坝,并在下游入海口处建成长达4.3公里的地下截渗墙。这些设施有效地防止了海水倒灌,使大沽河流域形成一个总库容3.42亿立方米的庞大地下水库。

今天治理大沽河,防洪、清障、蓄水已不再是主要目的,而是利用治理大沽河的契机,改善河流周边的生态环境,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村庄的建设。

2012壬辰年大沽河治理

根据《青岛市大沽河流域保护与空间利用总体规划》显示,大沽河流域将成为保障青岛市绿色生态建设的重要屏障,大沽河流域绿色中枢是城乡统筹的“核心中轴”,是未来青岛大都市的“绿色脊梁”。

青岛市委、市政府提出要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建设治理青岛的母亲河。根据规划,到“十二五”末,大沽河自产芝水库至入海口段和小沽河自北墅水库入大沽河段(长55公里)两侧及相关区域重点实施并完成“七大工程”:

防洪工程。到2012年年底,完成堤坝加固、护岸建设、河道清淤拓宽工程,将全线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

水资源开发工程。实施梯级拦蓄工程,形成连续水面;合理布局,优化配置,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拦河坝(闸),增加河道蓄水、供水和水源涵养能力;规划建设调蓄水工程,按照“谁受益、谁投资,谁污染、谁治理”原则统一分配、科学调度,综合利用大沽河水资源。

道路交通工程。到2013年年底,完成堤顶路和桥梁工程建设,形成河道上下游、左右岸的新交通网络,实现坝路一体化,做到一桥一景。

生态建设工程。与水资源保护相结合,在滨海、沿河湿地,跨河构筑物及河道上游生態修复区,建设防护林、蓄滞洪湿地,形成生态旅游带。

环境保护工程。抓好流域保护,加强环保基础性工程建设,采取污染源预防、治理等措施,河道全线水质确保不低于三类水标准,改善河道水环境。

现代化农业基地建设工程。因河、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规模农业,建设现代农业聚集地。积极优化“北果南菜”的农业总体发展格局,打造一批山东省乃至全国水平的现代农业基地,将大沽河流域建设成为“集农业生产、科技示范、生态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聚集带。

小城镇与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加大沿河村庄合并和旧村改造力度,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宜居建筑、田园乡村、河畔旅游景观等,扩大城镇化发展规模,推动流域社会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切实增强农民自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力。

本次治理大沽河是青岛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五区市联手治理大沽河,预计140公里河道全线投资额超过20亿元。

城阳区编制《大沽河流域城阳段湿地休闲产业带概念规划》,拟将沿大沽河流域与桃源河流域治理相结合,沿河25个社区整合为7个居住区呈组团式发展,将该区域建成胶州湾生态绿洲。一期工程填筑堤防912米,河道输流及护岸912米,构建双孔涵闸1座,设置平台172米。

胶州年内建万亩生态林,2~3年内沿河82个村庄合并成16个社区,率先建成青岛市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沿河打造四大产业带,在生态、景观、旅游、人居等方面融入特色鲜明的文化元素,推出“记录大沽河”、“写意大沽河”、“记忆大沽河”、“放歌大沽河”四大行动。

即墨市突出实施“七大工程”,重点做好改造取水口、确保河道不断流工程。

平度市推出大小沽河控制性规划,将大沽河沿岸治理成为生态景观廊道,贯穿城乡健身路径,连山通路度假轴带。

莱西市部分堤防将按双向四车道进行建设,堤顶最大宽度达22米。

为保护沿河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将采用多种生态护岸材料。其中,一种能长草的生态混凝土首次在治理中使用。治理完工后,将实现大沽河“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目标。

2012年2月9日,青岛市大沽河治理工程开工典礼在大沽河莱西段河畔举行。

大沽河治理工程的开工建设,不仅为青岛市水利事业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更标志着青岛市“南北统筹,全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青岛格局运作拉开了序幕。

历史沧桑,人事更迭。青岛市人民会一代代继续努力,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落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治理大沽河的工作也将继续下去,青岛母亲河的恩泽必将惠及子孙后代。人们也将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水的品质:内敛外放,包容兼蓄,调五色合五味,利益万物而不居功,随方就圆……这正是青岛人民追求的品质。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水对于人类社会无可替代的重要性,也会更加科学地治理水源、利用水源,趋吉避凶,让其造福社会大众。

猜你喜欢
大沽青岛市青岛
大沽河
2019青岛市科创板发展现状
大沽河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关于青岛市地下城市空间开发的思考
青岛市市立醫院(集团)
青岛明月申牌?
青岛市关工委采取多种形式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2003-2013年大沽河口湿地高分辨率遥感监测与变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