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德育课活动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2-04-29 00:48陈艳菲
考试周刊 2012年78期
关键词:德育课同学活动

陈艳菲

摘要: 活动化教学因其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受到德育课教师的青睐。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一些不合理现象:教师引导不力、活动过多、形式单一、对象局限等,与开展活动化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要改变这一局面,教师就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潜心备好课。

关键词: 高职德育课活动化教学不合理现象应对措施

德育课是高职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

德育课活动化教学是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以德育课课程标准为指导,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常规的教学内容和进度,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基本特征,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的一种教学形式。具体而言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和设计具体的活动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操作、自主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主体性活动中学习、体验有关的知识,培养道德情感,强化和巩固正确的行为方式,达到德育课的教学目的,使德育教育更有实效。

一、高职德育课活动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正因为它的独特魅力,活动化教学越来越得到德育课教师们的重视、认同和推崇。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与德育课开展活动化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具体表现如下:

(一)教师地位丧失,功能弱化。

活动化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完全放手,任由学生独自活动。有的老师在活动开始前没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说明,导致学生茫然行动、费力操作;有的老师虽有要求,但指向不明,活动过程中又没有适时从旁指导和及时纠正、调整,导致课堂无序、形同散沙;还有的老师在活动结束后没有及时的评价和小结,徒留表面热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不到进一步升华,失去活动应有的意义。

例如,教授《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这一课题,大纲要求其学时为两课时,教学重点一为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二为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一位教师先以一节课的时间采用案例分析法,在时间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讲完发展这一哲学观点。第二节课突然风格大变,在黑板上写上“正方:顺境出人才;反方:逆境出人才”的板书,然后把班级分成两块,左半边为正方,右半边为反方,要求学生以派系为组,围坐讨论10分钟,然后开始辩论。于是学生在不知所措的情况下被迫搬凳子讨论。“待会谁说”、“我比较赞同对方的观点怎么办啊”、“一下子想不到好例子啊”、“反正我不说,我不会说”……类似的声音不时出现在讨论声中,而且受场地的限制,不可能真正让一半的学生围坐交流,于是有的仍原地不动,看着别人讨论,或是低头看书。10分钟后进入辩论,没有学生自告奋勇。教师两边各喊了些同学,站起来几乎都是干巴巴几句话,无理无据,氛围沉闷,学生无趣,教师最后只能草草收场,白白浪费一节课时间。

如果这位教师能在上周作业中预先布置一道资料搜索题,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一些名人的成才资料,并让每组推荐1—2名辩手,在课堂上先创设情境导入,自然引出顺境逆境对人成长的影响,然后对学生课前的资料搜集进行展评,那么最后进入辩论环节就不会显得那么突兀、无序和无趣。

(二)设计活动过多,毫无主次。

活动的开展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调节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动中学、乐中学。但是活动过多,首先会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使基础知识的传授变得草率仓促;其次,不择时机、不择问题地让学生活动,会使整节课显得毫无重点和主次之分;最后,不停的活动使德育课俨然成了自由活动课,学生动手和动脑相脱节,缺乏动静结合,没有时间让学生深入思考、探究和总结。

(三)活动形式单一,枯燥乏味。

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该精心准备,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否则会使课堂的活动化教学流于形式。要么过于简单,不停地交流资料,或是不停地看读案例,要么过于复杂,光是活动的过程和规则就要解释半天,这样的做法只会使学生丧失活动热情,缺乏兴趣。

例如,有老师在讲授《性格》这一课时,整节课几乎成了心理测试课。先以几道趣味测试题导入,让学生探索自己的性格;接着同样以几道趣味测试题引出性格的基本特征;随后让学生互评,总结自己的性格;最后以大量的题目测试学生的职业性格。学生在导入环节时很投入,也充满兴趣,在新授环节的起初也算配合,到了中间环节就有些失去耐心,到最后大部分同学都发出“啊”的声音。这样无视学生的情绪、毫无设计感可言的单一活动,效果可想而知。

(四)活动对象局限,个别参与。

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应该尽可能让全班同学都动起来。可以你动手,我动脑;也可以你献计,我发言;还可以你组织,我操作。否则所有的活动永远只能是个别积极主动的同学参与体验,大部分同学沦为看客,而内向害羞的同学永远无法真正融入课堂,得到锻炼和提升。

例如,一位教师在上《能力》这课时,采用互动游戏“数字传递”导入,要求几位学生在讲台前逐一向前面同学的背部传递数字信息。这位教师先问哪些同学愿意,结果只有两位同学举手,然后教师又随机点了几个同学上台。游戏结束后,教师让这几位参与游戏的学生代表说说感想和体会,然后总结游戏的成功完成离不开各种能力。自始至终,台下的同学都是旁观者和倾听者。如果游戏开始前,先告知下面的同学充当评委角色,引导其认真观察;游戏结束后,由下面的同学先来点评参与者的不同表现情况,再由参与者总结活动失败或成功的经验教训,就不至于使大部分同学无事可做,被动接受知识了。

二、应对措施

为避免出现上述现象,德育课教师应该努力学习先进理念,研究新思想、新方法,提升教科研水平。主要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摆正态度,更新理念。

教师可以搜集国内外有关“活动化教学”的资料,了解“活动化教学”目前的研究状况,并认真做好分析研究,筛选有价值的信息,从而丰富和更新自己对“活动化教学”理念的认识,意识到“动”只是手段,“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研究。

除了提升理论修养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指导和帮助学生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个性的养成,等等。

(二)钻研务实,精心备课。

教师在设计活动前一定要充分“备好课”。

备教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立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认真研读教材,整理思路,分清主次,把控时间。

备学生:根据学生的现有能力、知识基础、态度和情感及逻辑思维方式、生活体验等,设计学生愿意参与、乐于参与、易于参与的活动。同时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和能力划分小组活动,分配不同的任务,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责,努力创造条件,力求每个同学都能参与活动,都有事可做。设计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整体、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都能有所得、有所悟。

备自己: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机智能力,活动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和开放性,要善于随时把握课堂中闪动的亮点,要成为信息重组者和动态生成的推动者。

参考文献:

[1]王小玲.地理活动化教学中的几大误区[J].地理教育,2003(4).

[2]詹洁月.拨开雨雾见青天[J].生活教育,2012(6).

[3]查春晓.活动化不等于活动[J].科研纵横,2011(6).

[4]李俊梅.如何走出思想政治教学误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5).

[5]胡国花.有效品德活动化教学的追求[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2(6).

猜你喜欢
德育课同学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增强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
信息技术在德育课教学中的功能分析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