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2012-04-29 01:04袁济民
考试周刊 2012年77期
关键词:语感想象文章

袁济民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语言训练,而语言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它体现了语言的综合素质,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思维能力,即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语言的深层意义。语感还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它是个体在长期规范的语言环境中逐步养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比较直接地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由此可见,在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一、以“读”为本,加强朗读训练语感

在语文教学中,应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要注重紧抓朗读,朗读时要求学生要感情充沛,甚至还要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尽可能融为一体。这样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优美的意境才会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才能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学生的语感、审美能力等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当然,朗读也要注重掌握技巧,掌握了朗读技巧,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达到朗读的目的。我认为:其一,要注重语音轻重。在朗读表现凝重鲜明的情感态度的句子时,要重读;如:读《囚歌》中“爬出来吧,给你自由”这句话中的“爬”要重读;在朗读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时,要轻读。其二,要注意停顿。读《最后一课》结尾:“散学了……你们走吧。”其中“散学了”这句话里有许多未尽之意,如祖国沦陷了,最后一课结束了等,有无限的感慨,有深刻的思考,因此读完这句后要停顿。其三,要注意语气。如朗读《故乡》一课中闰土这一人物形象时语气要有所不同:读少年闰土时应该是明快流畅、天真而豪放的语气,这样使人仿佛看到他滔滔不绝、话犹未尽的样子,感受到少年闰土的活泼、勇敢、机智和“见多识广”;读中年闰土时要用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的语气,让人感受到一个封建社会底层破产农民的迟钝麻木,生活的重负给他造成的痛苦,封建等级观念对他精神上的摧残。其四,要注意语速适当。语速快慢取决于文章的情节内涵和人物情感。通常表现欢快、愤怒激情的语速要快,表现忧郁、痛苦心情的语速要慢。其五,要注意语调抑扬,要在激情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

朗读的方法很多,各有巧妙,教师可根据课文的需要而设计,可以让学生全文读、领读、个人读、分组读、齐声读、分角色读,有时还可以几种方法并施,在课外可进行朗读比赛和文艺表演等。朗读不仅要求读出声、韵、情,还要将这种活动反复化,经过这样反复朗读,时间长了,不知不觉地将内容和语法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学生的思想感情也自然会丰富起来,领会文章意思也就比较透彻。这样,在作品中那些经过加工锤炼的美的语言就会跟学生的口头语言沟通起来,变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储备,丰富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表现力,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

二、认真咀嚼,仔细推敲,培养语感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对文字的咀嚼推敲,是品味文章意蕴、体会文章情趣、领会作品思想的必要步骤。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用“诗的语言”来赞美语言的美,用“诗的气质”来赞美人的风度美,用“充满诗意”来赞美自然美和人情美,这些都说明了诗的艺术来源于炼字之功。“炼”字也即是咬文嚼字。唐代诗人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为什么用“敲”而不用“推”;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诗人为什么用“绿”而不用“遍”、“满”、“过”;还有鲁迅的《“友邦惊诧”论》中“好个‘友邦人士!”中的“好”字,又为什么要这样用?细细咀嚼品味,反复揣摩推敲,意蕴情趣全部出来了,语感能力自然也得到提高。

语感的会意性特征决定了人们要获得语感,需要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揣摩、品味,从而具备认知上的会意能力,应当依据语境,解读语意。如《紫藤萝瀑布》中的“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这是先将香气与浅紫色联系起来,赋予香气以色彩,再将那香气氤氲、紫气弥漫的景象喻作梦幻,最后用“笼罩”将“梦幻”与“我”联结起来构成一种意境。这种意境也只有细细品味揣摩,才能对“梦幻”的使用之妙了然于心。语感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语感养成需要对语感材料从整体上进行感知,既要入乎其内,评点分析,品味语句,又要出乎其外,综合相关内容,联系写作背景等从本质上认识语言材料。它要求认知者有更高的立足点和广阔的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深刻体会作家情感和语言风格,从而获得强烈的语感。怎样整体感知呢?我认为,品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很重要。细细品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对提高语感分析能力大有裨益。如《孔乙己》中,孔乙己的故事是从“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说起的,以下一连串写到笑,特别是两次写道“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整篇小说简直是用“笑”贯穿着的,这样写用意何在呢?这不是表明当时社会里人跟人的关系冷漠无情到这样的地步,小说里并没有点明,可是我们从这一点想开去,就会明白:这无非是要我们从“笑声”中把握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就是罪恶的封建社会及人吃人的并使人毫无觉悟的封建科举制度。

三、带入情境,启发想象,培养语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还要使学生领悟文章的情境。那么,应该如何把学生带入情境中去呢?叶圣陶先生曾说:“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要在阅读中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心态化入言语角色,同步进入语言描述的情感氛围,达到“入境始与亲”的境界。如教《荷塘月色》一文,引导学生用平缓、低吟式感情朗读,然后启发学生抓住文中的大量的比喻进行再造想象,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这些景物连缀起来,在脑海中呈现出一幅素淡朦胧的荷塘月色图。又如教《月光曲》一文,在引导学生理解、领悟贝多芬创作的乐曲的意境那一段时,借助于平缓、柔和的语调对环境描写的语句感情朗读,然后再结合画面,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也置身于茅屋之中,看到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月光流泻,万物披纱,犹如仙境一般幽静,在此境界中,贝多芬手扶着钢琴,触动琴键,琴音似潺潺流水,又如瑟瑟秋风,在倾诉人世间的真诚与善良、贫穷与希望……想象以后,又辅之以声情并茂、抑扬顿挫、轻重快慢的感情朗读,把学生带到波涛汹涌的大海边,领略大海的壮美。这样,达到“运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感知的美的表象分外丰富”的目的,为培养语感打下基础。

四、重视语言积累

语感能力的培养还要靠长期的语言积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都告诉我们,如果没有长期的语言积累,就不会产生语感。其实,说白了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要多看多读多写。语文课本里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语言优美、规范。因此,对学生语文感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采用默读、朗读、背诵、复述、默写、听写等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手段,让学生熟记,这样就能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把作品中美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储备,从而打下扎实的语文功底。

但丁说:“语言作为工具对于我们的思想之必要,正如骏马之于骑士,既然最好的骏马适合于最好的骑士,那么,最好的语言最适合于最好的思想来表达。”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感修养,其目的就是要培养他们的语言水平和语言综合素质,让学生成为驾驭骏马的最好骑士,让学生感知语言的神妙,甚至表现为一种对语言的默契和领悟。

猜你喜欢
语感想象文章
快乐的想象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