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创新思维

2012-04-29 01:04相荣华
考试周刊 2012年77期
关键词:倒数长方形创设

相荣华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阵地在学校,主战场是课堂。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创新思维呢?科学设计课堂提问,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一环。下面笔者就如何科学设计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思维谈谈见解。

一、激趣性提问——培养创新思维的兴奋剂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种最实际、最有效的内部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才会有参与学习的欲望,才能去积极思维。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努力挖掘数学教材中的趣味性因素,精心设计问题,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促使他们兴趣盎然地开动脑筋,去积极思维,主动参与探索过程。

例如,教学“倒数的认识”时,当学生在初步掌握倒数的意义和求倒数的方法后,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了“l的倒数”和“0没有倒数”的问题情境。教师先在黑板上写出:“、8、l、0”四个数,问:“同学们最喜欢求哪个数的倒数?”这一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学们纷纷举手,个个跃跃欲试,一副急不可待的样子。有的说:“我喜欢1的倒数,因为1=把它的分子与分母调换位置后还是,1的倒数是1。”有的说:“我也喜欢1的倒数,因为1×1=1,1的倒数是1。”教师点头给予充分肯定,并在黑板上写下:“1的倒数是它本身。”接着教师再问:“同学们最不喜欢求哪个数的倒数?”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发言。有的说:“0=,分子与分母调换位置后,变成了,0做分母可没有意义呀。”有的说:“0乘以任何数都等于0,不会等于1,0不会有倒数。”教师再次给予充分肯定,又在黑板上写下“0没有倒数”这几个字。通过这种富有新意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始至终处在活泼、有趣、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去积极思维,探求新知,激发了学生创新的兴趣。

二、激疑性提问——培养创新思维的源泉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可见设疑、释疑是人生追求真理、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创新发明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在学生似通非通,似懂非懂之处,有意识地设置疑问,然后与学生一起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共同探讨、剖析,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平行线的定义”时,学生并不难理解,但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学生却又说不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提出激疑性问题:“平行线的定义中,为什么有‘在同一平面内这一限定呢?”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产生了疑问。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协作探讨、解疑,最后教师结合教具演示、点拨,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平行线的定义。又如:教学“归一应用题”时,教师结合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有意识地设置了障碍,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面粉厂4天生产面粉830千克,照这样计算,8天生产面粉多少千克?”题目出示后,学生很快根据题意正确地列出算式830÷4×8。计算时学生纷纷质疑:“老师这道题出错了,不能计算。”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调整思维的角度,说:“既然不能算出结果,那就再找别的思路吧。”这样使学生跳出“时间与重量”的对应关系这个旧圈子,重新思考“时间与时间”、“重量与重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分组协作探讨,终于有学生想出利用倍比法得出新解830×(8÷4)=1660(千克)。指名学生说出意义后,教师又追问:“按原来的思路真的没有办法计算吗?”这一问又掀起了学生思维的波澜,有的学生似乎悟出了什么,再思考片刻后,终于想出了巧妙的解法,把830千克化成用“克”作单位的数再进行计算。

激疑性提问可设置于课首,也可设置于课中,还可设置于课尾。由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设疑、质疑、解疑,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探索问题的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动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打下了基础。

三、探究性提问——培养创新思维的催化剂

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学生置于问题的探索情境中,促使学生不断地积极主动地思维,不断地去大胆尝试解决问题,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探索情境,引导学生学会思维。

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先引导学生用摆面积单位学具的方法求出一个长方形纸板的面积,然后提问:“如果求长方形操场或者更大的面积,还用这种方法行吗?”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用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任意的长方形,有几种拼法?拼好后思考:①这些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②这些图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③你发现每个图形的长、宽与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在操作中,学生的思维也就随之展开。他们通过动手、动脑很快发现,长方形的长有几厘米,沿着它的边就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长方形的宽有几厘米,在这个长方形里就可以摆几排这样的正方形。再通过直观演示和共同讨论,又发现每个长方形的面积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于是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长×宽。这样,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学会了怎样去进行思维,创新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和培养。

四、开放性提问——培养创新思维的火花

开放性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思维更加主动灵活。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创新思维,能使学生从多角度、多途径去思考,纵横联想所学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大有好处的。这种开放性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考虑学生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和认知水平,提出能引发绝大多数同学思考,经积极主动思维后又能解决的问题。

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了这样一道题目:“学校把360本书,按4∶5分给三年级和四年级,每个年级各分得多少本?”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去思考、去分组协作共同探讨,可以得出多种解法:①三年级:360×=160(本),四年级:360×=200(本);②三年级:360÷(4+5)×4=160(本),四年级:360÷(4+5)×5=200(本);③5÷4=1…四年级是三年级的几倍,三年级360÷(1+1)=160(本),四年级:360÷1=200(本);④四年级:360÷(1+)=200(本),三年级:200×=160(本)。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对比,从而发现:解法①是按比例分配法求解的;解法②是用归一法求解的;解法③是用和倍问题求解的;解法④是用分数应用题方法求解的。纵向思维普遍采用由浅入深的方法逐步开拓思维。

总之,科学设计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是课堂教学重要形式之一,问题创设的质量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认真钻研教材,努力为学生创设具有一定思维容量和价值的问题情境,把握提问的“火候”,适时地多层次、多角度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产生好奇心、探索欲望、创新欲望和竞争欲望,进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提高。

猜你喜欢
倒数长方形创设
我爱长方形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惊喜倒数日历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分类数 不出错
巧替换 妙解答
长方形的困惑
巧用倒数 求异创新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