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加强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

2012-04-29 05:17张平
考试周刊 2012年77期
关键词:文明意识环境

张平

摘要: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重要议题,这在中共历次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未曾有过。在中学的众多课程中,地理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性有着绝对的优势,作者对如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提出了探讨性的看法与建议。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生态文明教育加强措施

各类科学与工业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1]。环境污染及自然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使得能源与环境问题成了当前全球最为关注的一个焦点。我国受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环境污染与自然资源过度开采的问题显得更加严重。

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以学校教育工作为基础,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他们能够从主观角度出发,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意识。就高中地理教育而言,主要有以下措施。

一、以课堂教学为平台,注重理论教育

要加强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最基本的一个途径是以课堂教学为平台,从基础理论出发,教授学生基础生态环境知识。

如今,中学地理教材都包含许多关于生态环境的内容,这些内容是经过尽心设计与编排的,对学生具有很大的教育作用,所以老师要懂得如何挖掘教材、利用教材。比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提出“低碳生活”、“和谐城市”的概念,这个理念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历史与未来的和谐”及“人与人的和谐”。若与必修二中的可持续发展还有选修六环境地理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同时,还要注意与周围的生态环境相结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中提取多元化的教学素材,充实教学内容,同时降低教学的抽象性。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基础知识的切身认识,提高地理教学本身的有效性,而且能够让学生从主观上提高自身的生态文明意识。

二、以社会实践为平台,强化实际感悟

新课标下的教学工作,必须转变观念,开放教学思想,开放教学环境[2]。要在地理教学中提高对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性,除了要加强课堂教学以外,还要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

所以,应当组织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探索活动,并以实际的经历与感受为基础,进行相互间的探讨,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开放性与体验性。这种以开放式教学与体验式教学为基础的地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对生态环境的理性认识,使他们自觉约束自己的思想、行为。以我的实践教学经验为例,可采取以下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考查。老师提前做好准备工作,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考查,带领他们走进真实的大自然,提高他们对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之间关系的认识;组织学生进行生态、能源调查。让他们通过自己的途径去收集各类数据、信息,并总结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以及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后对我们的生存与发展又会带来什么影响。通过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更能增强他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组织学生进行环保公益活动。选择具有环保意义性的节日,比如世界卫生日、世界环境日及世界地球日等,带领学生面向社会进行主题宣传,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使学生的主体生态文明意识得到提高,因为总有一天他们会成为社会的支柱,而他们是否具备这种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与责任感相当重要。当然,除了固定的节日之外,老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在平日就做好环境保护的宣传与实践,尤其是做好对其自身家庭内部的宣传与其生活周围的环境保护等。

三、引导观察,强化学生对实际环境问题的思考

地理学科的抽象性并不很高,因为它自身就是以人类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为基本内容,而在地理教学中也就包含大量的生态环境知识理念,并且与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3]。

天气的变化,生产的循环,生活中电器、污水、垃圾等细节,都与环保问题有关系。就沙尘暴来说,它是黄土高原常见的一种天气现象,现在它来得越来越频繁,破坏了人们向往春天的心境,但更敲响了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警钟。比如是什么问题导致沙尘暴的出现,而又能怎样防止沙城暴出现。同学们带着感受去思考,去探求答案,把切身的生活体验与环境变化联系起来,不仅加深对环境问题的理解,还更好地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生活中类似的材料比比皆是,只要我们引导学生带着观察的眼睛、思考的头脑去发现、探寻,就会捕捉到丰富的教学信息,收获到鲜活的知识感悟。

四、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增强教育效果

前面说到,地理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性有着绝对的优势,但生态文明教育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很多课程的教学支持,比如生物科学等。

地理学科与生物学科协同配合、相互渗透,能够高质量地完成环境教育任务。如在学习必修三“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中的“雨林的环境效应”时,就可以结合生物学科植物光合作用的一些实例使教学更生动、更充实。除生物外,物理、化学等学科也和环境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进行生态环境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和学科渗透,发挥协作优势,使学生全面掌握环境知识,最大限度地增强环境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新颖.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J].现代农业科学,2009(11):217-218.

[2]李英军.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J].统计与管理,2012(03):41.

[3]阿布都热合曼·哈力克.论地理教学中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J].教育教学,2012(28):141-142.

猜你喜欢
文明意识环境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请文明演绎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漫说文明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