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 Marriage and Single Life”的两个中译本的语篇和语体对比分析

2012-04-29 06:08卜磊
考试周刊 2012年52期

卜磊

摘要: 培根是英国文艺时期著名的散文家,他的论说文集Essays是英国文学中的经典。其名篇“Of Marriage and Single Life”被多次翻译成中文,其中水天同的《论结婚与独身》和何新的《论婚姻》两篇译文却有较大的差异,本文将从语篇和语体的视角对这两篇译文进行对比分析,讨论翻译中影响作者翻译行为的因素。

关键词: “Of Marriage and Single Life”中译本语篇语体

一、引言

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是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散文家。他的Essays是英国文学中的经典,共有58篇。他的散文文笔优美,充满哲理,影响深远。因此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广为流传。“Of marriage and single life”是培根散文集中的一篇,主要表达了其对婚姻和单身的见解。在国内,出现了多个版本的译本,其中水天同的《论结婚与独身》和何新的《论婚姻》两篇译文却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本文将从语篇和语体的视角对这两篇译文进行对比分析。

二、语篇分析

所谓语篇分析法,主要指语篇分析中有关信息的衔接与连贯问题的分析方法。所谓衔接,就是将语句聚合在一起的语法及词汇手段的统称,是语篇表层的可见语言现象,它是语篇生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语篇的重要特征之一。所谓连贯,就是词语、小句、句群在概念、逻辑上合理、恰当地连为一体的语篇特征。”(温秀颖)所以说,通过语篇分析可以评价译文是否存在衔接和连贯上的问题,从而评价译文的质量。本文将对比分析这两篇译文,指出其中存在的语篇上的失误。

1.衔接

不同语言的语篇使用的衔接手段是不同的。韩礼德和哈桑曾将英语的衔接手段分为五种: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汉语的语篇衔接手段主要有复现和省略两种。原词复现就是同一词语在译文中多次出现。省略主要体现在主语的省略和连接词的省略上,所以在英译汉时,译者应该遵从汉语语篇的规范,适当地删减英语原文的照应衔接和连接词语。

(1)照应

英语中的照应主要有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人称照应是通过运用人称代词、关系代词、反身代词和物主代词达到语篇前后衔接的一种手段;指示照应是运用指示代词达到语篇衔接的目的;比较照应是运用有比较意义的词汇达到语篇衔接目的的手段。汉语中很少运用代词,所以汉语往往是依托逻辑关系省略人称照应的。

But the most ordinary cause of a single life,is liberty,especially in certain self-pleasing and humorous minds,which are so sensible of every restraint,as they will go near to think their girdles and garters,to be bonds and shackles.

水译:然而独身生活最普通的原因则是自由,尤其在某种自喜而且任性的人们方面为然,这些人对于各种的约束都很敏感,所以差不多连腰带袜带都觉得是锁链似的。

何译:有一种人过独身生活是为了保持自由,以避免受约束于对家庭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但这种人,可能会认为腰带和鞋带,也难免是一种束缚呢!

汉语中没有关系代词一说,所以在翻译的时候经常使用人称代词或者物主代词代替。水译将which译为这些人,和前面的人们照应,何译将which译为这种人,和前面的有一种人照应,达到了衔接的目的,使译文变得流畅。

(2)替代

在英语中常常会使用“they”,“do”,“one”,“the same”等词代替上文提到的内容,而汉语往往通过原词重复或“的”字结构等手段达到衔接的目的。

He that hath wife and children hath given hostages to fortune;for they are impediments to great enterprises,either of virtue or mischief.

水译:有妻与子的人已经向命运之神交了抵押品了;因为妻与子是大事底阻挠物,无论是大善举或大恶行。

何译:成了家的人,可以说对命运之神付出了抵押品。因为家庭难免拖累事业,使人的许多报复难以实现。

在这句中,原文用they来代替wife and children。水译重复了妻与子替代they。而何译在开始译为成了家,后面又译为家庭。他没有很好地遵守替代的原则,成了家和家庭的意思并不相同。

(3)省略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省略现象可大致分为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小句性省略3种。省略与英语以形合为主,汉语以意合为主的结论并不矛盾。对英语来说,省略是形合的补充;对汉语来说,省略是对意合的补充。就省略而言,由于英语是以形合为主的语言,因而英语中的省略多数伴随着形态或形式上的标记,可以从形式上看得出来。汉语是以意合为主的语言,省略在很大程度上与所表达的意义有直接的联系,因此,汉语的省略只求达意。只要能达意,省略的时候不但不考虑语法,反而也不考虑逻辑。

Wives are young mens mistresses;companions for middle age;and old mens nurses.So as a man may have a quarrel to marry,when he will.

水译:妻子是青年人的情人,中年人的伴侣,老年人的看护。所以一个人只要他愿意,任何时候都有娶妻的理由。

何译:在人生中,妻子是青年时代的情人,中年时代的伴,暮年时代的守护。所以在人的一生中,只要有合适的对象,任何时候结婚都是有道理的。

水译和何译都将原文的排比句翻译出来,但是何译对后半句的理解与原文有差异。“a man may have a quarrel to marry,when he will”后面省略了“marry”,意思是只要一个人原意,任何时候都可以结婚,何新译为“只要有合适的对象”,与原文差别很大。

(4)连接

汉语以隐性衔接为主,即句子间或段落问的语义联系不是靠连接词语为纽带直接显示出来的,而是通过句子与句子或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及语句的先后序列间接地表现出来的。英语中,语篇连接成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显性的,即按照语义关系用连接词将各个成分连接起来。

Some there are,who though they lead a single life,yet their thoughts do end with themselves,and account future times impertinences.Nay,there are some other,that account wife and children,but as bills of charges.Nay more,there are some foolish rich covetous men,that take a pride,in having no children,because they may be thought so much the richer.

水译:有些人虽然过的是独身生活,他们的思想却仅限于自身,把将来认为无关紧要。并且有些人把妻与子认为仅仅是几项开销。尤有甚者,有些愚而富的悭吝人竟以无子嗣自豪,以为如此则他们在别人眼中更显得富有了。

何译:有的人在结婚后仍然愿意过独身生活。因为他们不喜欢家庭,把妻子儿女看作经济上的累赘。还有一些富人甚至以无子嗣为自豪。也许他们是担心,一旦有了子女就瓜分现有的财产吧。

原文这里是三个排比句并列,意思一层一层递进。水天同的翻译完全按照原文的结构翻译,较好地体现了原文排比句的结构。这里原文是三句并列结构,何译归纳为两句,失去了原句的韵律,在连接上没有体现原文的结构。

(5)词汇衔接

词汇衔接主要采用词汇的重复或反复作为篇章连贯、语句流畅的手段。翻译时,译者对于原文所采取的词汇重复的衔接方式,应以相应的方式进行体现,这样才能体现原文的衔接。

Unmarried men are best friends,best masters,best servants,but not always best subjects,for they are light to run away,and almost all fugitives are of that condition.

水译:独身的人是最好的朋友,最好的主人,最好的仆人,但是并非最好的臣民;因为他们很容易逃跑,差不多所有的逃人都是独身的。

何译:实际上,独身者也许可以成为最好的朋友,最好的主人,最好的仆人,但很难成为最好的公民。因为他们随时可以迁逃,所以差不多一切流窜犯都是无家者。

此句中,原作者重复了四次best,但是这样的重复并没有使原文显得啰唆冗长。相反,这种重复使文章前后连贯,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独身者身份的界定,惋惜他们并非最好的臣民这一身份。两位译者都体察到了原文中重复best所带来的这种修辞效果,而且用词汇重复的方法再现了这一修辞效果,很好地再现了原文的词汇衔接手段。

以上从语篇衔接的角度对水天同和何新的译文进行了对比和分析。两位译者主要采用了原词复现的方法达到语篇衔接的目的,而且都达到了预期衔接的目的。

2.连贯

连贯是书面表达中句子排列组合的规则及加强语言联系与衔接使之更为通畅的方法。它的三个条件是:统一的话题、合理的顺序、前后的呼应。连贯手段则依靠语言使用者感知到的概念或意义将各个语段联系起来,因此,可以说衔接是连贯的表层表达,它将隐含的概念关系或逻辑关系显性化。

It is often seen that bad husbands,have very good wives;whether it be,that it raiseth the price of their husbands kindness,when it comes;or that the wives take a pride in their patience.But this never fails,if the bad husbands were of their own choosing,against their friends consent;for then they will be sure to make good their own folly.

水译:常见不良的丈夫多有很好的妻子;其原因也许是因为这种丈夫底好处在偶尔出现的时候更显得可贵,也许是因为做妻子的以自己的耐心自豪。但是这一点是永远不错的,就是这些不良的丈夫必须是做妻子的不顾亲友之可否而自己选择的,因为如此她们就一定非补救自己的失策不可也。

何译:美满的婚姻是难得一遇的。常可见到许多不出色的丈夫却有一位美丽的妻子。这莫非是因为这种丈夫由于具有不多的优点而更值得被珍视吗?也许因为伴随这种丈夫,将可以考验一个妇人的忍耐精神吧?如果这种婚姻出自一个女人的自愿选择,甚至是不顾亲友的劝告而选择的,那么就让她自己去品尝这枚果实的滋味吧。

原文中“bad husbands”和“good wives”是相互对应的。水译为不良的丈夫和很好的妻子,较好地体现了这种对应关系。何译为不出色的丈夫和美丽的妻子,这在意思上并没有很好的对应关系。“Good wives”到底是指“好的妻子”还是“美丽的妻子”?从“good”的意思来看应该是“好”的意思,所以“good wives”翻译成“好的妻子”是可取的,而“好的妻子”也可以是不美丽的,“美丽”并不一定涵盖“好”。何译的这句话没有体现连贯的语篇特点。

三、语体分析

从原作语言特点来看,原文中使用古英语词汇,如:maketh,hath,raiseth,unto,nay等。还引用了拉丁文的典故如 vetulan suam practulit immortalitati。有些地方还蕴藏着巧妙地修辞如 girdles and garters,读来朗朗上口,而且富于深刻的比喻。培根处于古英语向近代英语过渡的时代,从原作结构特点上看: 整齐紧凑,细密严谨,层次井然,句子工整,善用排比。

看两个译本的语言,水天同采用的语言是20世纪30年代的白话文夹杂文言文,译文以白话为主,其中反复出现如“底”、“也”、“窃”、“之”等文言词。这些文言词语有助于表现培根古朴典雅、洗练华美的写作风格,同时也为译文增色不少。水天同曾在“译例”中说道,他的译文以白话为主,然而亦用文言文,培根之文时而平易朴质,时而雍容典雅之故也。译者抱定传达原作意思之宗旨。从水天同的这篇译文来看,也正好遵循了他的宗旨。

何新的译文全部使用白话文,通俗易懂,偏向口语风格,还加入解释性的话。与水天同的译文相比,何新的译文显得缺乏文采。虽然何新有独特的见解和风格,但是反映不出原文中培根的语言和风格,不符合说理散文的特点。

风格是可译的,最能表现译文风格的是译者使用的语言。培根的散文简洁凝练,说理透彻,富于哲理。何新的译文任意性过大,随意增加原文中没有的意思,出现过多解释性的话语,不合乎说理文的特点。在句法结构上,比较水天同和何新的两个译本,水天同基本上是按照原文的句法结构翻译的,何新没有严格按照原文的句法结构翻译,而是按照理解组织全文。

总的看来,水译在某些地方过于注重内容,比较拘泥于原文的形式,有些地方处理得生硬、突兀,有待改进。何新没有体现原文的风格,也不能体现原文的韵味。

四、结语

通过语篇和语体的分析,我们看出,水天同的译文明显好于何新的译文,对原作的忠实也使得水天同的译本更好地体现了原作的风格。一篇文学译文要尽量忠实于原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只有忠实原文才能更好地体现原作的风格。

参考文献:

[1]Gentzler,Edwin.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Newmark,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Nida,Eugene A.& C.R.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4]温秀颖.翻译批评-从理论到实践[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5]喻云跟.英美名著翻译比较[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6]周玉忠.英美文学&翻译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