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国内外研究述评

2012-04-29 10:46曾亚玲王天亮
考试周刊 2012年55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韩国

曾亚玲 王天亮

摘要: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国外早已经提到日程上,尤以意大利和韩国最为突出。我国对非遗的研究及对其进行旅游开发的实践工作,才刚刚起步,整体落后于这些国家。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国内外研究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非遗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一、国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述评

国外关于非遗保护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始于20世纪中叶,至今已经比较规范。l997年“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作为一个遗产概念,正式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献,并被普遍采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1年宣布第一批共l9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3年联合国第32届全体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从此,全球性的非遗保护成为许多国家政府推动的一项文化工程。

国际学术界长期争论的话题围绕着如何保持非遗的原生态内涵不变并充分发展利用。大部分学者认为对非遗进行田野日志式描述和影像记录是客观反应非遗的有效手段。日本首推田野报告记录形式以后,韩国立刻进行了效仿。有学者提出将重要的传承人进行“圈地式”保护,尽量使他们的生活与外界隔离。其他学者便提出质疑,认为摒弃干净漂亮的新演出服装和安全先进的舞台,却让传承者仍然穿着粗布烂衫在破旧的舞台上表演,是一种无聊的保护。还有学者认为非遗往往被打上政治烙印,脱离了其正常发展的轨道。越南的阮志斌认为,在推广非遗的过程中,最关键的原则是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其原本的状态。在部分处于非遗保护工作起步阶段的国家,学者们普遍关注的是对非遗调查、审定等专业知识的建构。国外学术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的转型模式的研究零星,未成系统。

二、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

国外对非遗进行旅游开发已经颇为成熟。意大利政府自1997年5月的最后一个周举行“文化与遗产周”,举办数百项丰富多样的与文化、历史相关的活动,其乡村生态游、美食文化游也逐渐兴旺。英国利用老宅从事观光产业开发等项目,这些经营性收入在各协会的收入中也占有相当份额。

韩国最为重视“非遗”的旅游开发,“文化财”和“无形文化财”都被开发为商品,到处可见非遗的宣传广告和纪念品。表演类的“非遗”项目可在酒店表演,且有价目表。在首尔城南的一个古代民俗村,祭祀礼乐、假面戏等国家级重要“无形文化财”都被作为主要展演的内容和吸引游客的亮点,被指定为“无形文化财”的表演者每天都要忙于赶场演出。且韩国拥有高明的“非遗”旅游开发技巧,以2004年的江陵端午祭为例,附设韩国民俗馆等20多个参观场所。除了本国传统节目外,还安排许多国外艺术团体的节目及各类体验活动—端午民俗体验(做艾子糕,画端午扇等),附带有武神道特别战、汉诗白日场等。其核心活动祭祀仪式,仍按照传统时间和程序进行,共有100万人参加,可以说,韩国在“非遗”旅游开发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善于包装和策划,由单一的非遗衍生出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极大地推动了韩国旅游业的发展。

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述评

我国在2001年起“非遗”才进入公众和学界视野。2002年以后,非遗研究机构、基金会、网站在全国各地相继出现。许多著名专家学者被邀请进行非遗保护工作,出现了新创办的《文化遗产》等研究刊物。2001年至2003年,是非遗研究的学术起始阶段。2004年至2006年是学术提升阶段,学术论文由十位数上升到百位数,内容集中在对“非遗”概念的界定、从法律和知识产权角度解读非遗保护等。2007年至2010年是学术发展阶段,学术论文达到每年千位数,研究内容更为广泛和丰富,走向深层次的专业性研究,整个学术研究正在走向多学科化和多元化。

在这其中,关于非遗旅游开发的研究集中在开发价值、开发原则、开发体例、案例实证、影响五个方面。在开发价值方面,王宁等认为非遗具有较高的审美、文化、科学价值,对其进行旅游开发将会带来社会、经济、景象的三重效益。在开发原则方面,陶思炎等提出可持续原则、呵护原则、吸引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在开发影响方面,罗明义等认为旅游开发将会对非遗的完整性造成破损;马晓京等认为得当处置开发与呵护的关系,合理进行旅游开发将有助于我国非遗的呵护,这种概念为大部门学者所拥护。在实证研究方面,案例日益增多。在开发体例方面,有贾鸿雁提出的原生地静态开发模式、原生地活态开发模式、原生地综合开发模式、异地集锦式开发模式等。

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现状

我国共有非遗资源近87万项,进入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的项目有7万项,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诸多基因。2004年我国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2006年,国务院正式颁发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地也相继出台了自己的“非遗”保护名录。但是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随着各种新型文化艺术形式的广泛传播,有的非遗呈现加快消亡的趋势,有的随着老艺人的离世而面临失传,保护和挖掘非遗工作刻不容缓。非遗不是静止和固态的,它需要在发展中生存。随着社会对非遗的认可度和关注度逐渐提高,其价值也被延伸。非遗是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具有丰富的旅游开发价值,体现在文化价值、审美艺术价值、休闲娱乐价值等方面,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求。许多非遗资源丰富的国家都在摸索体现非遗旅游开发价值的道路,积累了一些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我国非遗旅游开发时间稍晚,开发对象集中在音乐类、舞蹈类、美术类等,如大型实景舞台剧《印象·刘三姐》和之后的印象系列,为非遗专项旅游开发供给了经典案例,但是对于医药类、曲艺类、文学类等却涉及不多,旅游产品化的转型模式尚未成熟完善,对非遗的旅游开发整体水平落后于一些快速发展的国家。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韩国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韩国“第一步”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聚焦韩国大选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在韩国走马观花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