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历史高效课堂

2012-04-29 13:37娄文艳
考试周刊 2012年55期
关键词:学科历史课堂

娄文艳

新课改以来,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许多学校和老师把构建历史高效课堂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形式化、模式化的做法,这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科学的学习目标。

构建高效课堂最重要的是实现“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培养,又有对史学方法的学习和运用,更有情感的体验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所以我们在制定学习目标时对这三个方面要进行全盘考虑。学习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要实现的目标,所以学习目标的制定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三维目标是否科学主要看它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这就决定了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应立足学生,以学生为本,密切联系学生实际。

从学生实际出发,我们必须重视学情分析。怎样了解学情呢?我的做法是,通过预习让学生把自己已知的、未知的、能知的、想知的写在学习卡片上,收集并加以汇总。据此,我再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从而实现了有的放矢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真正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才能准确找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最近发展区,成功搭建已知和未知的桥梁,从而准确定位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学情分析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也是成功构建高效课堂的核心和关键。

2.精心命题是课堂讨论的质量保证。

课堂讨论是在商讨和辩论中互相启发,从而研究和探求真理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中,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地学习,并去研究和探求真理;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中,改变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的观念,让学生多问“为什么”。

2.1注意命题的综合性。如“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已走向反动,而东方国家的资产阶级却表现出极大的革命性,试结合史实分别指出这种反动性与革命性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此题涉及教材《世界近代现代史》和《中国近代现代史》中六章十节的相关内容,这就帮助学生联系教材章节之间的知识割裂,使相关的知识体系化、网络化。

2.2加强命题知识的横向联系,即学科联系。因为历史与政治、语文及地理联系密切,命题时充分利用这种联系,将知识的触角延伸到相关学科和现实生活中去,以推动学生思维的迁移、融合和借鉴,加大知识贮量,使之为创造性思维服务。如通过对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讨论,联系到我国1958年的“大跃进”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使学生从历史和现实中借鉴教训,得到启示,深刻地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正确看待当前出现的国企职工下岗和再就业等社会现象,使学生的认识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

2.3注意命题的多角度和新颖性。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从各个角度、种种联系中进行分析、比较和辨别,捕捉其规律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获得有生命力的知识。如“试分析匈牙利事件和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的性质,若苏联不出兵,你认为捷克斯洛伐克将向何处去?”

讨论中,学生们对苏联若不出兵,捷克斯洛伐克的前途提出了三种设想:一是改革取得较大成效,但被苏联开除出社会主义阵营,如南斯拉夫那样,成为不结盟国家;二是随着改革的深化,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捷共领导人把握不住社会主义方向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三是捷共出现邓小平式的领袖人物,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改革获得极大成功,给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则可能避免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那么整个世界历史将可能重新改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这样被点燃了。

3.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特色的教学。

课改实验之初,面对排山倒海般的各种新课改理念话语体系的轮番冲击,我们确实有一种要把旧有的一套教学方式彻底推倒重来的冲动,于是,恨不得把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等新的东西,能够一股脑儿地搞在一堂课里全部体现出来,特别是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搞得满满当当。可是,渐渐地,我们忽然感到有点不对味儿了:这样的课堂里,好像是五味俱全了,也活跃、热闹起来了,可是我们毕竟上的是历史课啊,怎么好像恰恰就少了历史学科的“味道”了呢?

这方面的问题并不只是在我们的历史学科教学中存在,其他学科也程度不同地存在类似的问题。事实上,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包括社会学科等,不同属性、不同类别的学科,其特点都是各不相同的。如果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不假思索地将本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基本要求机械套用到包括历史在内的人文学科身上,显然就是张冠李戴,就会偏离人文学科的基本轨道,这样一来也就根本谈不上其教学的有效性了。可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有一部分老师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这一点,疏忽了这个问题,这是非常遗憾的。

关于这个问题,我注意到首都师大的赵亚夫教授近年来作了比较多的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省的观点。他说:用今天的标准看,如果一个教师只理会他教的课本,教学生应付考试,而不谙熟学科的精髓,就势必不能对学生的发展有益。因此,学科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明确学习这门课程究竟有怎样的价值。我强调回归历史教育本义,这个本义凸显它的“人文性”,人文性的核心是人。所谓历史学科教育的特点,如果没有人,不能从人的行为(有目的的社会行动)方面着眼的话,就很难体现教学的有效性。事实应该服务于学生对人的行为目的和行动能力的理解,这样我们才会讲究学习的过程和深究学习的方法,理解学生能够理解的历史,并有效解释他们能够理解的历史,这就是好的历史教学了。所以,无论是教师的功夫还是学生的功夫,一定都不能从历史以外去借。

我们谈历史教学的主体、生命、本质等议题,仅依赖教育理论不行,根本的元素在历史内部。把历史课上得不像历史课了,历史课就已经死亡了。同样,把历史当成儿戏,胡编乱造,不仅失掉了历史教育者的良知,而且会扭曲学生的历史意识。对此,北京市历史特级教师李明赞老师也有一句非常形象和透彻的概括,他说:讲历史要讲出历史的“道”,学历史要学出历史的“味”。这个历史味,首先是历史的意识,其次是历史的见识。

历史教学,要培养有历史意识的学生,就要学生做有思想的人。历史讲传承,要用历史本真的眼光看待历史;历史讲联系,要用历史与现实结合的眼光看待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历史讲借鉴,要用历史智慧的眼光看待历史,这就是历史教学所追求的历史意识培养。

猜你喜欢
学科历史课堂
【学科新书导览】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超学科”来啦
新历史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