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学设计

2012-04-29 11:33鲍坚勇
考试周刊 2012年5期
关键词:苏俄设计说明列宁

鲍坚勇

摘要: 历史课堂本来如诗、如画,只是传统历史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违背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忽略了学生的兴趣,使历史课堂失去了活力。在“苏联(俄)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探索”这一内容的教学中,作者应用移情换位法,通过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以列宁的角色思考探讨特定的历史问题,从而完成本节内容的教学任务。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列宁?

设计说明:让学生先说说对列宁的初步了解情况,由浅入深地开展教学,为深入学习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加深对列宁的认识做铺垫。

2.(多媒体显示)材料一:

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

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

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

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

材料二:苏俄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重要的粮食、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以致城市人口每两天才领到1/8磅面包。

根据材料概括列宁在建立苏维埃政权之后,要面对怎样的国内外形势?

设计说明:提供材料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材料概括能力和解析能力,让学生理解新生苏俄政权处在非常时期,面临着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境内的反革命叛乱、经济恶化等问题,为寻找相应的对策做准备。

3.角色体验:假如你是列宁,面对1918年的严峻形势你会采取何种经济政策?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设计说明:运用移情换位法让学生回到当时的特定历史情景去思考问题,提示大家从工业、农业,商业、分配制度等方面展开思考。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政策,有的说不应该搞余粮收集制,不应该取消自由贸易等,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活跃性得到充分调动。对比列宁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选择,教师引导学生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结果展开评价,让学生理解列宁在非常时期采取非常政策的目的。

4.(多媒体显示)材料三:国内战争结束后,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强化了……这种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农民已不堪忍受,农民的不满演变为农民暴动的事件。

材料四:1921年春,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发生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更为严重的是,2月28日发生了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他们提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尔克”的口号。

材料五: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根据材料概括,当时的苏俄面临着哪些危机,并思考这些危机是怎么引发的。

设计说明:让学生通过材料概括出当时苏俄面临着哪些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理解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不利影响,为寻找新的政策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埋下伏笔。

5.角色体验:面对着农民的反抗和水兵的叛乱,列宁开始重新思考一条新的探索之路……假如你是列宁,面对1921年初这种的严峻形势你会采取何种经济政策?

设计说明:再度运用移情换位法让学生回到当时的特定历史情景思考问题,再次提示大家从工业、农业,商业、分配制度等方面与原来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对比,展开思考。很多同学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寻找对策,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解决方针,并把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无形中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思维的拓展。对比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的选择,教师引导学生对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结果展开评价,让学生理解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从而自然地得出结论:列宁找到了一条适合落后的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6.试从背景、目的、内容、效果等方面比较新经济政策和战进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同。通过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学习,结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学习一代伟人列宁的什么精神?

设计说明:通过对新经济政策和战进共产主义政策的比较,学生对两个政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从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看出了列宁的伟大,可以引导学生具体讨论: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有什么好处?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会不会使苏俄重新走回资本主义道路?展开进一步探讨。在对列宁精神的概括中使学生对列宁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与本节课的导入相呼应,达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升华。

7.课后探究:列宁去世后,苏联的路怎么走?他的继任者会如何引领苏联人民走他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呢?

设计说明:以苏联诗人叶赛宁歌颂列宁的作品《大地的船长》说明列宁去世后人们对他的怀念,并且很自然地引申出列宁去世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让学生课后探究。

课后反思:对于列宁对苏联(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的教学,课程标准要求是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本堂课中,我巧妙地借助“移情换位”的手法,让学生站在列宁的立场,站在1918年初和1921年初的特定历史背景和历史情境中思考问题,给学生营造了历史事件发生时的客观环境氛围,让学生设想假如你是列宁会怎么办,从而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然后把学生的想法同列宁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对比,把学生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实现历史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参考文献:

[1]朱汗国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苏俄设计说明列宁
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启示
参加2018年江西省图书馆新馆馆徽(LOGO)设计
Unit6 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Section A 1a—1c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次氯酸分解的数字化实验”设计说明
Unit 4 Making the newsReading
信与疑:鲁迅如何看苏俄
另一种“以俄为师”:民国基督徒苏俄观的转变(1918—1937)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