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 “课 前 三 分 钟” 活 动

2012-04-29 21:21裴凤江
考试周刊 2012年40期
关键词:语文能力内容活动

裴凤江

摘要: “课前三分钟”活动能提高学生语文能力、锻炼胆魄、增长知识,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对辅助和推动语文教学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本文阐述了什么是“课前三分钟”,论述了“课前三分钟”的特点和作用,并指出了开展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新课标课前三分钟语文能力

一、什么叫“课前三分钟”活动

“课前三分钟”活动,就是在学习本堂课内容之前,利用一段极短的时间安排一些内容,通过背诵、演讲或讨论等形式,以学生独立完成为主,说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学的内容,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锻炼胆魄、增长知识,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教学活动。要求“人人参与、面向全体、当众展示”。此活动是学生语文学习方式与方法转变的新路子,是新课程提倡的全新教学理念在教改实践中的执行和落实。既有学习形式上的转变,又有学习内容上的创新。此活动,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改变了教师主宰一切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呈几何形式递增、提倡终身学习的今天,以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日益显露出它的局限性。“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强于弟子”这一古训,在今天显得尤为正确。因此,现在,以教材为主线,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教学模式日益被提倡。“课前三分钟”就是此模式的较好体现。

二、“课前三分钟”活动的特点

1.符合新课标中教学“三个维度”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而且要关注、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同时强调:“要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注重在真实的情境中评价和过程中评价”。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前三分钟”活动,由于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且“单独展示和讨论完成”,因而,既能发现学生的才智和潜能,又能使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找出不足”。使学生在训练中,在耳濡目染中“掌握了知识,形成了能力”,在参与的过程中“学到了方法”,形成了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耗时少,内容丰富,收效大。“课前三分钟”活动,要求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这样,既不冲击授课内容和授课时间,又使学生根据自己的阅历、好恶和条件收集资料。演讲内容不限,或背诵,或演讲,或现场发挥,或展示才艺。低年级段的学生可以简单地背诵一首古诗或一首儿歌,完整地讲述一件家庭或学校中发生的一件小事,高年级段的学生或现场习作,或对某一件事发表评论。但要有感而发,不无病呻吟。演讲内容不限,能使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当然,内容不限也不排除根据班级和学生实际,偶尔来一次命题演讲或即兴演讲,这样可以调节气氛,使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引人入胜。这样,“集思广益”,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日积月累地从多层次、多角度积累了知识。“群策群力”,有效地开辟了“语文第二课堂”。实践证明,讲台并非只是教师完成文本教材,完成教学任务的舞台,也是学生展示才能的广阔天地。让学生利用讲台讲自己的生活,讲自己的认识,讲自己的创造,把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把思维潜能发掘出来,把情感抒发出来,把说和写作能力培养起来,“课堂三分钟”活动会起很大的作用。

3.寓教于乐,贴近儿童“积极参与,喜爱展示”的心理。“儿童的天性是好动”,“他们乐于观察周围的一切,并不自觉地把这一切在自己幼稚而聪慧的头脑中加工,且时时地在发问和行为中把疑问和思考的结果表现出来,他们有着充分的参与一切活动的热情,在活动中有强烈的展示自己和获得别人认可的渴望”。“课前三分钟”活动正为儿童的这种“渴望展示”创造了一个平台,为“得到认可”提供了机会。他们一旦“接受了任务”,便会投入极多的精力、倾注极大的热情精心准备、表现,以便博得老师的认同和同学的赞许。“课前三分钟”着实是创设“寓教于乐”最佳氛围的一种好的尝试。

4.改变了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评价机制。现在的语文教学,评价机制是“一张试卷定终身”。在对教师的年终考核中,也是把成绩放在首位,为了有个好成绩,一些教师使尽浑身解数,根本谈不上对学生长远的发展考虑。新大纲提出“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并重”,从而把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质量置于一种动态的背景下予以全面完整的科学关照。新大纲提出的对学生的评价则立足于“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样,将有利于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等运用能力,从而促进他们在学习中发挥自己最宝贵的创造力,使他们“审美情趣、文化品位、道德素养和思维品格”都得到和谐、健康、全面的升华,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

三、“课前三分钟”活动的作用

1.最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应必备的能力,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文明、和谐”的交流素养。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互动的过程。学生应养成良好的“听与说”的心理素质。学生为了完成“课前三分钟”的任务,在做了充分的准备之后,一旦“面向全体,当众展示”时,就往往带着极大的心理负担。实践证明,往往会出现以下情况:本已准备充分的材料,忽然在头脑中一下荡然无存,头脑一片空白;或话不成句、颠三倒四、口头禅频出、手足无措、语无伦次、垫话频现。使听者感觉不简洁,无条理,一头雾水。这些都是学生不良心理素质的体现。学生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及时引导、鼓励,几次之后,学生的不良语速、语态等都会有明显的改变,从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2.有利于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听、说、读、写教学研究》中说:“听是人们(尤其是学生)直接获取信息,求得知识的主要渠道,听觉感知是学生认识活动的基础”,“听的训练能提高交际能力,增强基础学力,开发智力”。“课前三分钟”活动正是基于这种要求而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

3.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热情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前三分钟”活动中,学生们既然要参与,就会广泛地涉猎。根据自己的条件,挖掘自己手中的资料,在搜集中整理,在挖掘中积累,在对比中筛选,在竞争中运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课外阅读的热情,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培养了情趣。

4.学生在活动中有独立性,便于个性的发挥,培养了创新的精神和完善的人格。由于“课前三分钟”活动,对于学生有着“课外任务课内完成”,对于老师有着“课外任务课内检查”的特点。所以,学生在选择内容时,会“量身定做”地准备,“认真努力”地完成。这样,无论在内容的选择上、准备的过程中、表现的形式上,都充溢着个性。“不能比别人差”的心理会促使学生积极地、独立地完成。这样,就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极大限度的发挥。从标题的拟定、题材的翻新到主题的升华,都会表现出非凡的创造力,令人耳目一新。

四、开展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课前三分钟”活动,对于辅助和促进教学的作用是巨大的,但要注意几个误区。第一,要把活动和检查复习区别开来。检查复习是对已学过的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它检查的是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程度。而“课前三分钟”则是学生对新知识的挖掘和探索,是对课外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是语文第二课堂的开辟。所以,内容要新。第二,要循序渐进,要求要适度。“课前三分钟”活动,虽然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但也是建立在教师的要求和指导基础之上的。为了使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教师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根据班级和学生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从而使学生活动有目标,有成就感。第三,要以鼓励为主,多发些闪光点,强调内容的求异性和创新性。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韩树培.听、说、读、写教学研究.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语文能力内容活动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从“听说读写”到“语思审文”——从周丽蓉老师《开学第一课》实录看语文能力的培养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主要内容
落实多元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要重视培养初一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