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高职教育管理现状及对策

2012-04-29 22:25张丽庆
考试周刊 2012年44期
关键词:工学院校高职

张丽庆

摘要: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高职教育管理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日益凸显,妨碍了教育管理功能的有效发挥,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和谐发展。因此,创新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加强高职院校师资建设,突出高职教育应用性和实践性,有利于促进高职教育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高职教育管理问题解决途径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大力发展”的方针指引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壮大,高职教育领域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日益凸显,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这些问题涉及观念、政策与就业形势等不同方面,其症结是我国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在当今教育资源开放,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如何清醒地查找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抓住机遇,谋求更大的发展,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一大课题。

1.我国高职院校管理的现状

1.1高职教育管理与高等教育管理关系尚未理顺。

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中最高层次的教育,它与普通高等教育共同构成了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但是,两者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然而,现今的很多高职院校直接将普通高校的教育管理方式嫁接过来,许多高职设置的专业沿用普通高等专科院校的固有的专业,采用的教材也多是普通高等专科院校的教材;在课程建设上,也存在着守旧、一成不变的问题,只重视理论教学,不注意或忽视技术职能教学,习惯于传统学历教育的教学方法,对产业及相关行业的新工艺、管理技术了解不够,缺乏实践经验,理论和实际脱节,这就导致当前的高职高专模仿本科教育的痕迹很重,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师资队伍方面没能凸显出其特色来,在社会上也就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部分高职院校认为高职教育就是“要求较低的教学+足够多的实训”,所以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等方面有本科“压缩饼干”的痕迹。在运行机制和教学管理上,没有实行真正的学分制。部分高职院校虽然推行了学分制,却有名无实,实行的学分制并没有有效促进学生技能的提高。以上这些问题使高职教育不能很好地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方式有机协调起来,不能满足新时期高职教育发展和现代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要。

1.2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资金短缺。

高职院校扩招后,由于准备工作没有及时跟上办学的需要,办学投入严重不足,加之政府投入的减少,很多高职院校在师资、实习基地、教学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存在问题。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性的人才,对教学设备的仿真性和先进性要求很高,资金来源不足,就会制约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

1.3“双师型”教师缺乏。

高职教育重实践、重能力的培养,而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双师型”教师,导致这一培养目标难以实现,高职教育的特色也难以体现。目前,高职教育的师资主体主要是普通高等院校的师资,他们一般具有较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由于他们的主要经历是在学校从事教学工作,没有在基层实践锻炼,缺乏必要的企业从业经历,对行业最新动态和企业一线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中,特别是专业课教学中,难以将专业教学与企业的实际专业工作及流程相结合,使得讲课内容相对枯燥,理论的内容多,实践的经验少,部分学生因此丧失学习兴趣。在引进高素质教师时,偏重于从普通高等院校或科研研究机构引进高学历高职称师资,而忽视了对那些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与技术的中高级人才的引进,使得高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过分重视理论,失去了部分实践性。同时,由于各种原因,即便是引进了一些行业专家做兼职教师,却往往是挂个名,没有实质性突破。

1.4“工学结合”的理念实施不够到位。

当前,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比较弱,产业及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从职业教育的角度看,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不一致,与行业、企业结合的不紧密;高职院校的功能定位不够科学,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目标取向不够明显。从行业、企业的角度来看,行业、企业参与和举办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不少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片面追求用人的低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2.解决目前高职教育管理问题的途径

2.1理顺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关系,确定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合理地位。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它与普通高等教育应平行发展,不分高低轻重,也不能相互替代。因此,政府应增加对高职教育的资金投入,助其完善基本的教学设施,以保证实践实训课程的顺利开展,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达到培育职业性人才的目的,也可拓宽各种融资渠道,鼓励私人和企业投资高职教育。

2.2改革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

建立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关系,实现工学结合,关键在于形成一种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运行机制。学校应主动配合政府,主动与企业协作,与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联姻,与国内外其他高校合作。教师、学生、校企之间,乃至学校与社会各界等都要进行合作,开展各式各样的广泛合作。根据工学结合的要求,修订或重新制定相关人事与分配政策,完善教职工工作考核、奖惩条例,强化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完善校内津贴分配暂行办法,等等,建立适合工学结合的灵活的人事管理制度。同时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丰富校园文化,创新学生管理工作。建立社会综合管理与评价系统,吸纳学生、家长、用人单位、行业专家、政府部门及新闻媒体等参与管理,形成系统化校园管理体系。同时,要具备国际视野,大力开展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适应国际劳务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为学生扩大国际生存空间,使学生毕业后可以适应国际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2.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双师”特点。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团队。采用多种形式对原有教师队伍进行培训和提高,通过多种途径使教师掌握最新的信息动态,并掌握最新的技能操作要求,及时更新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再通过教师及时地把信息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及时掌握行业最新动态。同时组建校企互通、动态组合的兼职教师队伍。通过正式引进、柔性引进与企业“共引共享”等方式,聘请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来校兼职上课。师资来源多样化,结构多样化,形成职教师资队伍良好的培养、选拔、引进和科学的管理机制,实现校企间人员的交流和互通。

2.4教学管理的工学结合改革。

鼓励教师与企业深度融合,教学任务与实际岗位需求结合,设计富有高职特色的教学组织形式,使教学空间环境满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要求,实现校内课堂与校外课堂相结合、校内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彻底打破传统僵化的教学组织管理方式,建立新的教学规范,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机制,鼓励教师从固定的课堂或教学中转移到变化的活动、项目中,切实将管理的重点从传统的、封闭的教室转移到广阔、开放的“大课堂”。其次,在考核方面以知识评价为主转向以能力目的。积极探索多种具有高职院校特点的考核方式,确立一套比较科学、完备、可测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学生“全过程”评价、“全方位”评价,改变单一的“一考定终生”的考评方法。教学考核的重点对象要从成绩转向能力,重点放在“有效教学”上,考核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注重综合的、多元的目标考评,考评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企业,对象可以是试卷,也可以是社会实践、实习作品、行为素养等。考核要特别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

参考文献:

[1]韦炜.当前高职教育管理的若干思考.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2,VOL4,(12).

[2]王树娴.我国高职教育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科技文汇,2011.12(上旬刊).

[3]杨东铭.工学结合与高职教育管理的创新.职业技术教育,2008,(34).

[4]王念哲.和谐视域中的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创新.职教论坛,2009.8.(中).

猜你喜欢
工学院校高职
盐工学人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工学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