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体育的“休闲化”

2012-04-29 08:28
考试周刊 2012年30期
关键词:竞技运动体育

人类步入二十一世纪,意味着休闲时代的到来。自从人类进入世界工业化时代,科学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前所未有,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不断发展的物质文明一方面满足了人们的衣食住行的需求,另一方面让人们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人们可以从繁忙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获得大量的闲暇时间,这就为人们从事休闲活动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休闲是指在非劳动及非工作时间内以各种“玩”的方式求得身心的调节与放松,达到生命保健、体能恢复、身心愉悦的目的的一种业余生活。此时,人们不再为生存发愁,而是更进一步地提高生活质量,寻找人性的回归,实现生命的意义。与此同时,作为休闲的运动方式的休闲体育进入了人们的视线范围,成了大多数人的首选,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休闲体育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以增进身心健康,丰富和创造生活情趣,完善自我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其实,休闲体育在我国古已有之。我国古代的击壤、斗鸡、蹴鞠、举重、使棒、弄水、荡秋千等消闲娱乐性活动,是人们在劳作之余的娱乐艺术活动[1],可视为我国早期的休闲体育活动。近代以来,外国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作为侵略工具的西文意识形态也随之破门而入,洋人在中国大办教会学校,宣扬西方文化,西洋体育也随教会学校的传播在我国逐渐开展开来。经过不断的发展,西洋体育成为现代体育的主要内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国力也得到极大提升,全民健身运动在此期间得到了长足发展,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六字诀、秧歌、民族舞蹈等,特别是太极拳等传统体育得到了极好的发展。它们大有与西方传入体育齐头并进、共同发展,构成了我国大众体育的基础。此时,高校体育也沐浴改革的春风,享受改革的成果,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休闲体育进入了大学课堂。

一、国际国内“大气候”与校内“小气候”的相互作用促进了高校休闲体育的发展。

一方面,正如前面所述,生产力的发展,让世界大多数人民从繁重的生产中解放出来,获得大量的闲暇时间,为休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时间保证。生存不再是难题,体育内涵也得到了丰富。作为休闲活动重要内容的休闲体育更是得到了世界人们的喜爱。改革开放的中国社会也同样走上了这条休闲体育之路,形式多样的群众休闲轰轰烈烈,盛况空前。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学者于光远指出:“玩是人类基本需要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艺术,要发展玩的艺术。”[2]自此,休闲学引起了国人的兴趣和重视,研究休闲及休闲体育者逐渐增多,这也为休闲活动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由我国举办的北京奥运会中,我国竞技体育走到了巅峰,胜利固然可喜,上层决策者未被“君临天下”的奥运光环迷住双眼,作出了我国由世界“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重要抉择。自此,群众性休闲体育活动愈演愈烈,必然走向另一个高潮。所有这一切,都为我国高校休闲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另一方面,当今大学生的闲暇时间非常充裕,为休闲体育进入高校学堂提供了时间保障。据统计,将大学生一年中的双休日、节假日和寒暑假加起来,共有170天左右,接近半年时间,大学生可谓有“闲”。但是,大学生们的大量闲暇时间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运用,他们花费时间最多的休闲活动是网络游戏(25.3%)和聊天(21.5%),通宵上网,其次是听音乐((20.1%),再次是逛街(10.6%)和看书读报(10.4%),运动和谈恋爱(各为5.9%)[3]。消极的休闲方式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大,如何引导大学生从事有益的活动,成为教育者迫在眉睫、急需解决的课题;而休闲、娱乐、健康的运动方式恰恰符合大学生身心的需要。

休闲体育进入高校就是在国际国内体育运动盛行这个大环境下,高校体制得到深化改革,国家新的节假日法令的出台为大学生提供了充足的休闲时间这个时间保障中,得到蓬勃发展的,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促进休闲体育的发展。

二、休闲体育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

(一)体育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

玩是人类的天性,人在玩中得到快乐,得到性情的挥洒,得到灵性的启迪。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思想活跃,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富于冒险精神,体力充沛,个性特征鲜明,乐思辨,好交游。他们喜欢在玩的过程中,得到身心愉悦,体验生命的真谛,实现人生的价值。休闲体育就是玩的游戏,它重视人与自然的结合,强调参与和获得愉悦感、成就感,体现人类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它强调人的个性伸张和弘扬,强调人的个性在体育活动中得到自由升华和发展[4]。而大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正与休闲体育的特点相契合,休闲体育可谓“投其所好”,促进了大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发展。

(二)休闲体育有助于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已经掌握了许多运动项目的技能;大学体育不是学会更多的运动,主要是运用运动技能锻炼身体,获得愉悦,同时也进一步提高技能。大多数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投身到自己所钟爱的休闲体育运动中,主要不是自己适应运动,而是运动已经适合自己,自己已经对选择的运动有极大的兴趣,有极大的吸引力,这有利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自己与运动也“两情相悦”,其乐融融,进入到良性循环中。由于自己喜欢此运动,此运动的技能得到不断提高;运动的技能不断得到提高,自己更喜欢该运动,长此以往,自己对休闲体育运动更加热爱。有了运动的良好习惯,有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当然,部分同学在校园体育文化的熏陶下,认识一些新的运动项目,喜欢上一些新的项目,会觉得它们很适合自己而选择它们。大学生已具备相当的认识能力和判断力,一旦选中某项运动,就会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很有可能其中某项体育运动会成为他们终身体育的“伴侣”,让他们一生受益无穷。

三、高校休闲体育的两个误区。

(一)休闲体育就是一些体育项目之和。

造成这一误区的原因是对休闲体育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而是片面的认识。胡小明先生认为,“运动休闲方式并不局限于某些项目,其实几乎任何的竞技运动项目都可以作为休闲的内容”[5],一针见血地否定了部分人对休闲体育的不正确认识。

休闲体育不等同于“轻松体育”。以体能消耗少、运动方式活、技术要求低、时间要求活见长的“轻松体育”深受人们的喜爱,故有的人主张修改竞技运动的规则,降低竞技运动的难度,把它们变成轻松体育,成为“休闲体育的项目”。“轻松体育”只是休闲体育的一部分,休闲体育涵盖的范围更为广泛。体育技能是体育运动的灵魂,“无限风光在险峰”,相反地,高水平的竞技运动更能让人体验生命的意义,任何休闲体育就是“去竞技化”的说法都是不正确的。

(二)设置“休闲体育课程”。

开一门“休闲体育课程”是要跟原来的体育课程并存,还是要取而代之,或者是换个“包装”,我不得而知。马克思认为,“休闲”是“用于娱乐和休息的余暇时间”,是“发展智力,在精神上掌握自由的时间”,是“非劳动时间”和“不被生产劳动所吸收的时间”,它包括“个人受教育的时间、发展智力的时间、履行社会职能的时间、进行社交活动的时间、自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时间”。从这一论断可以看出,体育课的时间算得上是休闲时光,如果学生不是在强迫锻炼,而是积极主动地锻炼身体,那么他们所上的这些体育课就是休闲体育活动。所以,任何“打倒重来”、“另起炉灶”的想法都不切实际,除非想浪费资源。如果在体育教学中贯彻休闲体育思想,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体育的娱乐性,体育课就会朝休闲体育的方向发展。特别注意的是,高校休闲体育活动时间,不能局限在体育课上,仍然包括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等闲暇时间。

参考文献:

[1]刘秉果.插图本中国体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2-3.

[2]于光远.论普遍有闲的社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0):112.

[3]宁晓菊.从休闲时间看大学生文化精神生活状况[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7,(4):9-12.

[4]邹继豪.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教材理论教程[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133-134.

[5]胡小明,倪依克.运动休闲之要素——兼论竞技娱乐化[J].体育科学,2010,30,(1):13.

猜你喜欢
竞技运动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竞技精神
不正经运动范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花与竞技少女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竞技体育
同台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