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段式”教学法在高三历史复习中的运用

2012-04-29 08:28韩金国
考试周刊 2012年30期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课程标准马克思主义

韩金国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强调基础性,除了掌握基本史实外,更为重要的是提高能力。高考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课后几乎没有时间花在历史学科上,所以课堂效率的提高尤为关键。作为课堂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必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我在高三一轮复习中就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如何提升学生能力等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总结出“五段式”教学方法,即把课堂分成五段:学生自述阶段、师生探讨阶段、及时记忆阶段、能力训练阶段、心得交流阶段,对每个阶段的学习时间进行具体合理规划。现以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为例,谈谈“五段式”教学法在高三一轮复习中的具体运用。

第一阶段:学生自述阶段,花时五分钟左右。一改传统教学中教师复习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围绕课程标准,概括复述上节课重点、难点,也可以让学生板书知识结构。例如在复习《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一课时,通过学生复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掌握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巩固封建统治之目的,理解地主阶级学习层次停留在器物层面,掌握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探寻救国之道,理解其学习层次进步到制度层面,同时重点掌握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学生通过复述上节课内容,达到巩固知识,强化知识结构,明确课程标准的目的。

第二阶段:师生探究阶段,花时二十分钟左右。围绕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精心设计问题,师生共同探究。《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设计三个问题:(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2)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及其意义;(3)认识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关系。第一个问题,学生基本能解决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内容,也能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积极影响,但是对局限性的分析可能会不到位,教师可以就教材中“打倒孔家店”引发学生讨论。第二个问题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人物、文章、团体、刊物等几个方面概括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史实,并总结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第三个问题是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关系。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使中国知识分子接受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得新文化运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即宣传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阶段。

鉴于本课是第五单元的终结,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本单元的知识网络,形成如下单元结构图。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师生探究过程是辨明史实与理论的重要阶段,通过探究主要培养学生辨别历史事物和准确描述与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的能力,正确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正确阐释的能力,同时还培养学生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的习惯。

第三阶段:及时记忆阶段,花时十分钟左右。及时记忆并进行课堂检查。记忆前可结合课本内容介绍一些记忆方法,提高学生记忆效率。记忆完毕,及时通过学案中的填空进行自我检查。

及时记忆与检查能让学生掌握本堂课所学内容,同时不易遗忘,不浪费学生时间。

第四阶段:能力训练阶段,花时五分钟左右。训练主要是进行5—8道选择题训练,题目的选择以近三年新课改高考题为主,不足则辅之以大市近年来的模拟试题,选题确保围绕课程标准,围绕重难点。试题评讲也是关键,重在分析解题思路,总结规律性解题方法。“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提高学生阅读解析材料的能力。

第五阶段:心得交流阶段:学生个人谈本节课所得,可以就知识的掌握、方法的探讨、能力的提升、题目的体会等方面进行总结,不求全但求异,求学有所得。

通过实践,我感觉一轮复习此种课堂模式较为实用,简洁高效。复习过程紧扣课程标准与重难点,每节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回忆、探讨、默写、训练、总结等五个环节五次接触课本重难点,突出了学科主干知识。既有合作探究又有典型题目训练,长此以往,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必然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钟祖荣.学习指导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刘晓明,迟毓凯.学习策略研究与学法指导内容的重构[J].中国教育学刊,1999,(1).

[3]马雪.关于教师对学生学法指导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9).

[4]张璞扬.中学历史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5]李建新.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方法教育的实践[J].宁德师专学报,2001,(3).

猜你喜欢
新文化运动课程标准马克思主义
楚怡学校与湖南新文化运动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SOLO理论指导下的听评课——以《新文化运动》观课为例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探讨——基于“新青年”和《新青年》的角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