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012-04-29 00:44刘文昌
考试周刊 2012年28期
关键词:新教材教科书知识点

刘文昌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新观念、新思想、新手段。在教学实践中我充分认识了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局限于教材,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教学现实,因地制宜,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学新理念,促进学生的发展。下面我以北师大版的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下面简称“新教材”)的部分内容为例,谈谈使用新教材的方法。

一、把握好新知识点,恰当地使用新教材

教科书是我们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的编写首先遵循了儿童的年龄特征、心意特征,以及认识规律;其次是采用贴近学生的生活内容为问题情境,以一定知识点为线索进行编写。如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的教学内容,以《小兔请客》、《采松果》、《青蛙吃害虫》与《拔萝卜》的内容情境出现,在这些情境中分别呈现了主要知识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加法与两位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及“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退位)”;在《采松果》及《青蛙吃害虫》情境中还要求学生能搞根据情境内容提出数学问题;在《拔萝卜》中体现了算法多样化。从教科书的编排看:每个内容情境包含着一个新知识点,每两个情境之间的新知识点坡度不大,而且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维中,我认为知识与技能既是一个目标,又是学生在学习中亲历过程,掌握方法,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载体。在教学预设时明确教材所蕴含的知识点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对所教学内容的知识点了如指掌,才能更好地根据学生的数学现实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时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亲历过程,掌握方法,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能更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

二、把握好问题情境,灵活地使用教材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入手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从而产生浓厚求知欲望。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新教材虽然以生活背景呈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富有生动性、趣味性,但教科书是把情境内容用图文的形式来呈现,带有一定的概括性、抽象性;再者各地学生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学生的数学现实与教科书的内容情境自然也就产生一些差异。因此,我们在处理教材的情境内容时,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当地的文化背景联系起来,这样更能使教学内容生活化,使学生的学与用更加密切地联系起来,促使学以致用。如第六单元《购物》,采用“买文具”、“买衣服”、“去商店”、“应找回多少钱”的实践活动(问题情境)让学生认识人民币,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培养购物能力,等等。如果不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只按照教科书的图文情节来教学,这仍然是以书教书,纸上谈兵,无非是形式多样化而已,与旧一套教材没有多大的区别,学生也很难较为深刻地感受购物过程,很难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在实际教学中,应模拟商场创设一些实际的购物情境,让学生进行实际购物,但所摆设的物品不一定按照教科书上所设置的,尤其是“买衣服”这一节,要在课堂挂上衣服进行让学生购物实践,是较为困难的,在不影响教学目标的情况下,可以用其他物品来代替,可以让学生剪下书后的“样币”做纸币,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带学生到商场实际去购物。这样更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用好教材提供的方法,培养学习能力

新教材不仅体现了教学的新理念、新思想,而且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了一些教学方法。

1.突出“动手操作”,培养探索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就纯数学知识来说是比较抽象的,而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同时也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形式。新教材从学生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出发,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一些动手实际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如第一单元中的“数铅笔”、“数豆子”,通过动手数一数认识100以内的数的意义、读写及组成与分解等;第二单元中的“桌子有多长”、“我又长高了”、“估一估,算一算”,通过实际测量身边的物体,如桌、椅、铅笔、书等的长度,以及自己与同学身高等来认识“厘米”、“米”,掌握测量方法并初步懂得估测,体验学习数学在生活的实际意义;第四单元的《有趣的图形》,是用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三棱柱的一面来画出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在这画的过程中认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并通过“动手做”,让学生用“围”、“涂”、“摆”、“折”、“剪”、“拼”等手段制作美丽的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同时感受到数学的“美”。

2.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提出问题。

《课标》指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面较窄,害怕提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开展学生熟悉并喜欢的活动,来激发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比如,庆“六一”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在这次活动中,你们能想到那些数学问题,”学生踊跃提出:(1)我班的家长和学生共几人参加?(2)红、黄、蓝、绿四种气球共买几个?一共花多少钱?(3)女同学比男同学多表演几个节目?(4)如果30元买水果,该怎么花,可以买些什么水果?等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春秋游活动、跳绳比赛、踢毽子比赛、套圈游戏等活动,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这样,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能提出许多数学问题。长此以往,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可为发展创新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

3.强调“解决问题”,培养问题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开始。学生在“为什么”的情境中,思维才开始启动;在“怎么办”的情境中,思维才开始深入。新教材突出了这一特点,如教材在每个主题内容下面提出数学问题或让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探索这些问题。如《桌子有多长》这节中:“估一估,讲台有多长?课桌多长?用手比划一下。”“你还能用哪些方法说明课桌有多长?”“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该怎么办呢?”这些为教师的教提供了设计思路,为学生的学提供了探究方法与途径。教材创设了许多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生提问题时应尽量引导学生提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不要泛泛而提。通过解决数学问题,学生可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决、应用与拓展”的解决问题过程,发展思维能力,获得研究问题的经验与方法。

4.加强“数学活动”,培养运用能力。

“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运用与深化,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新教材设计了许多“小调查”、“数学游戏”、“数学史料”、“实践活动”等数学活动。这里所说“数学活动”与上面提到的“动手操作”有所不同:“动手操作”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亲历数学产生的过程,建立数学模型;“数学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亲历数学应用的过程,体验数学的价值,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强调在“做数学中学数学”,只有通过“做”才能使学生体验数学,对数学产生情感。再者“数学活动”不能局限于教科书上的内容,应结合学生实际与当地的教学资源进行组织活动,方能使教科书发挥更大效益。

教材里还呈现了许多的教学方法,如估算、算法多样化、类比迁移、合作学习,等等,这里不一一表述。上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旨在抛砖引玉。

猜你喜欢
新教材教科书知识点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