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中的哲学因素

2012-04-29 00:44傅晓雪
考试周刊 2012年28期
关键词:语文课悲剧故乡

傅晓雪

捷克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在演讲《智慧是什么》中曾说:“现代的傻不是意味着无知,而是对既成思想的不思考。”学者摩罗也痛心疾首地在一篇与钱理群教授的有关中文语文教育之缺陷的对谈中说:“中国人失去哲学课已经达半世纪了!”其实,哲学,并没有走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那“荡气回肠”的语文课本里。当今语文教育中没有哲学的身影就不是完美的教育,没有经过哲学训练的中国学生就难以深刻地思考问题。

哲学是盛开在人类智慧之巅的那朵永不凋谢的花朵,散发着无与伦比的芬芳。哲学是高山之巅的流水,洗净了人世的铅华,洗净了人世的浮躁。缺少了哲理思考的生活是灰暗的,缺少了哲学的语文课是不完美的。因此,在语文课上进行哲学知识的渗透,既是对语文新课标的响应,又是对学生思想认识的升华。

高中语文教学既要激发、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更要注重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认知需要,实现语文课堂上的哲学教育。语文课堂上的哲学内容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集体无意识”

海色苍苍,夜空茫茫,当华灯初上时,有无数的游子正在天涯海角仰望着家的方向。而就在苏教版必修一《月是故乡明》单元,有太多的作家都在倾诉着他们对故乡真挚的思念。他们的这种思念,朴实、深沉、不张扬、不做作,带给每位读者的是良久的感动。

老舍在《想北平》中的文字是那样的简单、纯净、亲切,无论是勾描人物,还是涂抹风景,笔墨或浓或淡,无不深藏着对北平的想,对北平的爱。老舍那力透纸背的功夫、那神气活现的韵味,真可以称得上文字绘画的丹青妙手。柯灵在《乡土情结》中则用更加富有韵味的语言写出了当她漂洋过海,谋生异域时,乡土情结发生升华成为故土之思,爱国情怀。还有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我们在讲解他们对故乡“思念”这一文化概念时,不妨引入一个新的哲学范畴:“集体无意识”。

荣格是这样来定义“集体无意识”的:“人类祖先永久地延续下来的、在人类意识深处沉淀下来的一种深层的精神。”各位作家对家乡的深切怀念,正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几度芳草绿几度霜叶红,他乡山也绿,他乡水也清,而身在他乡的游子依然忍不住回头把故乡眺望。思乡是一曲永恒的歌谣,尽管忧伤,却不改灿烂。这便是深藏在人们灵魂深处的“集体无意识”。

二、悲剧

悲剧是戏剧的主要体裁之一,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及悲惨结局构成主要内容。在讲授《阿Q正传》、《林黛玉进贾府》、《祝福》等课文时,不仅要让学生深思形成这些人物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把握过去时代的脉搏,而且要从祥林嫂的身上认识到封建社会对妇女的人身摧残,更要从贾宝玉、林黛玉身上看到封建社会对青年纯真爱情的摧残,让学生与人物一同喜怒哀乐,进而使他们得到美的熏陶。我们还可以引进中外对“悲剧”的理解。鲁迅说:“悲剧是把美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亚里士多德说:“悲剧是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模仿。”尼采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这样,学生们就可以听得津津有味了。

三、悲剧美

如果说悲剧展现了一个个英雄般的神话史诗,那么主人公身上的悲剧美则让我们良久地回味。

1.悲壮的悲剧美

这类悲剧人物是崇高的英雄,是先进的社会力量的代表。他们自觉反对旧制度旧势力,不是为个人利益,而是为解除人民的苦难,为人民的解放,为国家民族的独立自由而英勇奋斗,宁死不屈,流血牺牲。

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诗人形象,《指南录后序》中诗人耿耿正气塞天地,杲杲丹心照乾坤。他似飘蓬历经百劫,可是志向却像鲲鹏一样远大。教师要引导青少年读懂这类作品,向英雄人物学习,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2.悲悯的悲剧美

这类悲剧的悲剧人物是善良的,但又是麻木不仁、懦弱的。当遇到反动势力或落后势力的逼害,苦难深重,但又不知苦从何来,以为命中注定,或知苦从何来,但又不敢起来反抗,只是吞声忍气、逆来顺受。这类悲剧美,主要激起的情感是悲,其次是怜悯和愤怒,人物也都凄凄苦苦地活着,悲悲戚戚地死去,所以不能引起悲壮的感情,只能引起悲悯同情之情。

比如鲁迅作品中《祝福》的祥林嫂、《孔乙己》的孔乙己,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的于勒等大都属于这类悲剧人物。曹禺的《雷雨》中的侍萍,也属这类人物,这些人物形象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对社会弱小群体及善良人民的同情心。

3.喜剧性的悲剧

这种形态的悲剧人物,总的来说是个好人,他们受苦受难,值得同情和悲痛。但这种人同时也有许多缺点,这些缺点又以喜剧的形式出现,既悲痛又好笑。鲁迅《阿Q正传》中的阿Q,他一生受苦,受压迫、受剥削,想反抗又不知如何反抗,只挥舞着“精神胜利法”这一武器向旧势力进攻,被旧制度、旧势力打得一败涂地,却又以得胜者自居。

四、结语

苏格拉底说:“未经考究过的生活是不值得的。”所以,我们要引领学生以轻快的步伐迈进哲学的殿堂,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探究,发扬“把讲道理进行到底”的精神,给生活多增添几分豁达和深沉。

“生活是无字的书,眼光敏锐的人看得见精彩的词句;书是有字的生活,感情丰富的人才能深刻领悟”。我们或许眼光不敏锐、感情不丰富,但是我们愿意在色彩缤纷的语文课堂上,带领学生一起去追求那开在哲学之巅的花朵。

参考文献:

[1]王水照,崔铭.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第1版).

[2]黄良主编.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3.

猜你喜欢
语文课悲剧故乡
伟大的悲剧
故乡的牵挂
走在故乡
可怕的语文课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