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场”假想及其在《红楼梦》中的浮光掠影

2012-04-29 13:04张建华
考试周刊 2012年28期
关键词:气场红楼梦

张建华

摘要: 本文结合现代科学及宇宙学理论,提出一个“气场”的假想,并将此假想运用于《红楼梦》文本内容的阐释和解读,从而拉开以新的视角审视《红楼梦》人物关系的序幕。

关键词: “气场”假想小说《红楼梦》文本新解

如果说庄子在道家的发展历程中是一个鼻祖式的人物,那么“气”在道家的理念系统中就是一个统领一切的概念。因为“气”是一种物质性存在,但人们肉眼看不见,所以我们说“气”介乎“无”与“有”之间。由于“道”本身是静态的,而它却支配着万物的运行,从本质上说应当是“道”通过“气”来支配万物的运行。对此,我们可以看《庄子》中的相关论述:“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的生成就是“气”的聚合,而“阴阳者,气之大者也”,具体来说,应当是阴阳之气的聚合,而死亡就是阴阳之气的离散,人的生死对应于阴阳二气的聚散。又“通天下一气耳”,万物均由“气”构成,人是万物之一,既然“气”的聚散对应于人的生死,自然万物的生灭也对应于“气”的聚散。由“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可知,“气”的聚散运动是循环不断的,因此我们说,万物的生成、运行本质上是“气”的循环运动。庄子在妻子死后箕踞鼓盆而歌,其淡然生死的理由就是“不过是一种气体转化为另一种气体了,不过是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罢了”,自然没必要号啕大哭。

“气”是一个纯中国化的或者说纯道家的概念,老子把“道”作为天地万物的本原,构建了“道—气—物”的宇宙生成模式,而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通天下一气耳。”并指出阴阳是气的最大规律,“阴阳者,气之大者也。”[1]这种观念在道家精神的流传与发展过程中不但从未消失过,甚直连打折的意思都没有。《黄帝内经》承袭了道家思想的精华,把天和人作为一个统一体去看待,建立了自己的天人合一观。《内经》认为,人是在特定的“气交”环境中,由天地两气结合生成的。《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同时《内经》还认为,人与天地的结构相类似,这种类似表现在人的身体体现了天地的结构。《灵枢·邪客》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在道家学说中,“精”与“气”的概念是同一的,如《管子·心术下》说:“一气能变日精。”并认为气是宇宙万物构成的本原和质料。《管子·枢言》曰:“生者以其气。”《淮南子·天文训》也认为精或气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本原:“宇宙生气,气有涯根。清阳者薄糜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对天地万物的生成,《内经》也有类似的解释。《内经》将气分为阴气和阳气两种。阳气轻清,主热、燥、动,浮散形成天空;阴气浊重,主寒、湿、静,凝聚生成大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地合气,分为九野,别为四时,月有大小,日有长短,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这一理论指出万事万物都是由天地二气和合而产生的。《老子·四十二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田子方》进一步指出:“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道家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不仅是气,而且是一切事物所具有的普遍属性。

根据现有的自然科学知识,在自然界,磁有磁场,电有电场,力有作用力场,那么“气场”的存在或许就是一个可以依此类推的东西。那气场是怎么形成的呢?茫茫的宇宙空间中日夜无息地运动着一些我们用肉眼根本看不到的物质,比如微子和各种波。根据现有的自然科学理论,任何物体的温度在绝对零度(-273°C)以上时,就可以向外部世界发射无线电波,[2]人类的身体温度都在摄氏36.5°以上,那么每个人都会是一个小型的信号发射器,时刻发射各种波长大小不等的无线电波,同时也接受别人发射出来的波。这种无线电波和宇宙射线一样可以形成特殊的场,这就是气场。并且我们可以根据自然界现存物质的密度大小不一推测,作为特殊物质的气体密度也会有不同的大小。比如,天狼星的伴星是一颗白矮星,体积很小,直径略等于地球,光亮是太阳的1/360,质量却约略与太阳相等,密度较大,一茶杯大小的物质竟可重达12吨。[3]居住在马里境内的多冈人是至今仍然保持着原始丛林生活的土著民族之一,他们的文化状况和生产状况都很落后,却知道许多关于天体的秘密。他们画出的太阳和八大行星的大小和位置非常精确;他们对恒星、行星、卫星有准确的定义;他们认为自己的祖先“诺摩”来自小犬星座,并能非常准确地描述小犬星座的形体特征、产生和变化;他们还知道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阳自转,地球也自转;他们认为宇宙中存在许多生物,有外星人。而根据远古的猜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即最初的宇宙是一个巨大无比的气团,不分天地,没有阴阳,根据自然科学的解释,后来宇宙不断发生气团爆炸,就产生了宇宙内的各个星系,地球不过是太阳系内一颗小小的爆炸残骸而已。那么,最初的生命来自何方,是接受天地精华之气而生成的吗?是上帝的杰作,或者是女娲的手工艺品?那上帝和女娲又是从哪里来的?按照现存的生物学概念,生命似乎是从单细胞发展而来,那单细胞又从什么地方产生的呢?——如此一问,我们不得不说生命真的是很神奇的东西,来自何方,又归向何处,为什么人人都有绝对不同于他人的命运轨迹?世上没法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我们地球难道是卫星,被什么未知的神秘的星球或者种族设定了独一无二的运行轨道,或者,我们就是某些生物用来看大戏的道具呢?他们像我们人类撰写电视剧一样编辑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然后制造出我们,我们就按照他们的导演和安排在尘世间忙忙碌碌奔波不休吗?外星人或者就是一种气体密度和我们人类绝然不同的生物种群,他们能适应外星球的气体密度而不至于失重,他们能够自由穿梭于浩瀚无比的宇宙空间,或者正是庄子所说的“至人”呢?太阳上绝对不可能有任何生物体生存,但是或许有一种生物种群恰好需要那样高的温度环境,而且它与太阳本身的气体密度兼容,所以一直以来被人类传得沸沸扬扬的UFO,或者竟来自太阳呢?北纬37.2度的神秘自然景观和建筑奇迹,百慕大三角,神奇的死海……做梦预兆未来,预示吉凶;有些人的感应能力很强,而有些人却混沌无知,一辈子不开一窍;上文说“七日而混沌死”说的是什么,是无为和有为的辩证关系吗?为什么人有七窍,一星期有七天,而这些玄之又玄的现象用所谓的科学和哲学知识解释又显得那么牵强。这些我们根本无法解答的谜题说明什么呢?为什么面对命运我们常常会有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呢,我们真的可以扭转命运的按钮吗?我们所知所感的东西实在是太少太少。

如果非要把这个概念跟西方的理论联系起来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把它和英国哲学家J.托兰德最早提出的“泛神论”相提并论,他认为整个宇宙本身具有神性,万物存在于神内,神是万物的内因。这个神既不同于基督教信奉的人格神,又不同于自然神论者所主张的第一因的神,它没有类似人的属性,不是凌驾于世界之上,而是存在于世界之内。自中世纪晚期的埃克哈特(1260—1327)以降,近代德国出现了一批一生都主张泛神论或在一生中的某一时期持泛神论思想的哲学家、神学家、文学家。泛神论(Pantheism)是一种将自然界与神等同起来,以强调自然界的至高无上的哲学观点,认为神就存在于自然界一切事物之中,并没有另外的超自然的主宰或精神力量。这种观点曾流行于16世纪到18世纪的西欧,代表人物有布鲁诺、斯宾诺莎等。布鲁诺把宇宙、自然界与神等同起来,认为自然界的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而且自身在运动变化之中。斯宾诺莎则用“神”和“自然”两个术语表达同一概念,即表示作为万物存在的原因的最高实体。从泛神论又发展出泛自然神论,这是将自然神论和泛神论合并起来的一种哲学观点。这个观点认为上帝在创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规则之后,将自己化身成宇宙和世界万物。泛自然神论起源于19世纪的德国的哲学思想界。在2001年,漫画跟书籍系列《呆伯特》(Dilbert)的作者史考特·亚当斯(ScottAdams)出版了《上帝的碎片》(GodsDebris)一书。在此书中,他建立了与泛自然神论相关的一种哲学观点。泛自然神论的观点在盘古神话中有所体现,在大部分关于盘古的传说中,都有如下内容:“盘古死去,身上的器官变化成天地间的万物:身体变为高山,肌肉变成良田,血液成为江河,筋骨变成大路,牙齿变为玉石,皮毛变成草木……”而在郭沫若先生的《女神》诗集里,也充满着具有思维的意象,雄伟的山峰、咆哮的江海、飞翔的太阳,都是大自然中的神灵,具有思想和法力,具有喜怒哀乐,流露出非常明显的受泛自然神论影响的痕迹。

泛自然神论在基督徒圣经中也有所体现。费尔巴哈以人本学哲学为基础,提出泛神论是不把神与自然的或人的本质区分的哲学理论。泛神论的神不是在世界之外独立存在的“具有人格的实体”,而是“内在超越的实体”。泛神论是矛盾的。历史上既有把神视为与自然同一的泛神论,又有把神视为与精神同一的泛神论,但它们都是神学的无神论。无神论是泛神论的必然结论。有神论“必然过渡”到泛神论,其理论前提是理智与信仰的关系和宗教异化理论。“泛神论是近代社会和近代哲学的本质”的论点表明,费尔巴哈把人视为近代社会和近代哲学的本质。他主张人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以神的存在为切入点提出了哲学上最重要最困难的问题。[4]

他们的理论影响了当时和后期的许多思想家、哲学家及文学家。叔本华曾经极为深刻地影响了我们中国的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的精神世界,而王国维先生晚年笃信佛道,极为崇敬庄子。其实泛神论不就是主张“万物有灵”吗?换言之,也可以说是“万物有气”,庄子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5]东西方在这个问题上采用的立场有惊人的相似性,这恐怕也不能只归结为“巧合”。

对于人类的思维,我们是墨守成规还是自由放飞?如此而言,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在科技发展如此飞速的时代,我们无须把自己界定在某个固定的框子里,如同善良的驴子苦苦推磨,不妨发散自己的思维,向世界向宇宙追问点什么,把思想向深邃的宇宙放飞一刻,或者我们的世界就截然不同了。

现代西方的物理学家摩根和他的同事正在积极探索宇宙空间的奥秘,他们提出:宇宙是一个十一维的空间,我们目前能够看到的是三维空间。宇宙中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聚散挤压,从而形成无以计数千变万化的世相。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试验,将你的两手完全覆盖于面部,并依次以不同力度均匀挤压面庞,虽然我们的眼睛是被覆盖着的,但是我们一定可以清晰地感知到不同花纹和图案的各种结构体在眼前闪烁,这是什么呢?会是分子、离子、中子、质子或者微子、负电子在运行与碰撞吗?如果我们可以用科学仪器进行并记录这个试验的话,是否可以揭开新的宇宙秘密呢?这是很期待答案的问题。如果这些假想成立,那么火星或者太阳上是否有新的生命存在,他们并不是以地球人这种生存条件生存的,这也是科学家们非常想了解而没有做到的问题。[6]

说了半天“气”,我们并不是非要以一知半解的水平去做真正的哲学家或者天文学家,而是要用这一理念去寻找《红楼梦》中的“斑”和“豹”,从而更进一步说明《红楼梦》受庄子影响之深是我们也许没有充分意识到的,而庄子也许是最早的宇宙学家,我们之所以把他当做文学家和思想家而没有从科学的角度看待他的种种思维,大概是因为古文和古代的科学水平实在难以很明白地表达出庄子朦朦胧胧感觉到的那些关于宇宙的知识。

《红楼梦》开篇提出的“绛珠仙子还泪说”就颇有一番意味,文章有一段对话:“那僧道:‘此事说来好笑。只因当年这个石头,娲皇未用,自己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因留他在赤霞宫中,名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他却常在西方灵河岸上行走,看见那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棵绛珠仙草,十分娇娜可爱,遂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幻化人形,仅仅修成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甚至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常说: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都要下凡,造历幻缘,那绛珠仙草也在其中。今日这石正该下世,我来特地将他仍带到警幻仙子案前,给他挂了号,同这些情鬼下凡,一了此案。”这段话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林黛玉的前身是一棵绛珠仙草,因受天地之气和甘露滋润而修成人形。这里顽石和绛珠草都可以修炼成人,而且都脱离不了僧道和天地,其中玄妙不正是“气生万物”吗?

再看冷子兴遇见贾雨村以后的一段言论:“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馀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朱、张,皆应运而生者;蚩尤、共工、桀、纣、始皇、王莽、曹操、桓温、安禄山、秦桧等,皆应劫而生者。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恶者扰乱天下。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今当祚永运隆之日,太平无为之世,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自朝廷,下至草野,比比皆是。所馀之秀气漫无所归,遂为甘露、为和风,洽然溉及四海。彼残忍乖邪之气,不能荡溢于光天化日之下,遂凝结充塞于深沟大壑之中。偶因风荡,或被云摧,略有摇动感发之意,一丝半缕误而逸出者,值灵秀之气适过,正不容邪,邪复妒正,两不相下;如风水雷电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致搏击掀发。既然发泄,那邪气亦必赋之于人。假使或男或女偶秉此气而生者,上则不能为仁人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之千万人之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千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千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然生于薄祚寒门,甚至为奇优,为名娼,亦断不至为走卒健仆,甘遭庸夫驱制。如前之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刘庭芝、温飞卿、米南宫、石曼卿、柳耆卿、秦少游,近日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再如李龟年、黄幡绰、敬新磨、卓文君、红拂、薛涛、崔莺、朝云之流,此皆易地则同之人也。”这一段话也的确将道家的“气”发挥到极深刻的境界。那么,黛玉的灵通剔透和宝玉的聪慧乖戾不正是因为其“气”清明灵秀吗?作者受道家思想和庄子精神的济溉是不言而喻的了。有气,当然有气场,这就很好地解释了宝黛的缘分及其他诸类似真似幻的东西。

小说第五回写到贾宝玉到警幻仙境游历时,那石牌上书写“太虚幻境”并对联一副,上书:“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不说太虚幻境跟道家的关系了,且就论这一副对联,不是很明显在为道家的学说张目吗?幻境幻境,是由什么幻化而来的呢?是由气幻化而来的。

让我们略略回头,引用上节提到的“缘分”来看看《红楼梦》中诸位主人公之间的关系。先说宝玉、黛玉二人——那宝玉在看见黛玉的一瞬间有这样的感觉:“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虽没见过,却看着面善,心里倒像是远别重逢的一般。”化身而黛玉看见这个衔玉而生的公子反应是“大吃一惊”,心里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的,何等眼熟!”这二者的缘分,按佛家的因缘说是可以解释下去的,如果我们跳出俗世的眼光,按道家的“万物一气”理论,或者可以设想是二者臭味相投气体密度一致发射的无线电波波长相同或相近,因而可以很紧密地相互契合到灵魂深处去。更奇妙的是宝玉、黛玉二人在《红楼梦》中一个是“无才可去补苍天”的顽石幻化的,一个是随顽石前来“还泪”的绛珠仙草,二者都不愿读四书五经,不愿为官做宰,其实就是庄子“无用”即“大用”的辩证法在文本中的体现。试问文本中有多少奇男怨女,哪一个被作者摆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了?只有作者心中的这两个无为而治的大师了,它们是美的化身,是自然的化身,也是道的化身。宝玉对于宝钗的冷淡,对于妙玉的怜惜,对于湘云劝告的愤怒,对于袭人唠叨的讨厌,用“气场”和“缘分“的假想来解说,大概不算牵强吧。

贾宝玉对园中的花鸟虫鱼喃喃自语,而黛玉哭着用锦囊收集飘零的花瓣埋葬起来,这些场景不正是主人公身上“泛神论”或者“万物有灵”思想的影子吗。宝玉看见杏花开了,飞来的燕子却似乎叫得并不那么快乐,就开始发呆,想这燕子必是去年经过这里看见过杏花开,今年又来,见到开着的杏花已经不是去年的那枝了,心里悲苦,所以啼叫——注意,这里并不是拟人的用法,这也就说明了作者在一号男主角身上所投注的是什么样的感情。

喜欢读红和评红的人大概都不陌生,整部《红楼梦》中存在春夏秋冬四种感情基调——开篇时,大红大紫,元春省亲,修建大观园,热闹荣耀非凡,正是繁花似锦的春天。紧接着,黛玉、宝钗、湘云等一干人依次登场,演出了一幕幕儿女情长的生活小戏,大家开诗社赏花弄月,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美好生活,恰似夏花之灿烂如火、然后,在第七十五回众人中秋赏月,正欢愉间从远处飘来一阵若有若无的笛音,“只听桂花阴里又发出一缕笛音来,果然比先越发凄凉,大家都寂然而坐。夜静月明,众人不禁伤感,忙转身赔笑说语解释,又命换酒止笛”。然后黛玉和湘云联诗,咏出“寒塘度鹤影,冷月葬诗魂”的名句来,且不说这两句诗里透露出的秋气飒飒,且说此时妙玉从栏外山石后走出来说此诗“果然太悲凉”了,然后又说:“我听见你们大家赏月,又吹得好笛,我也出来玩赏这清池皓月。顺脚走到这里,忽听见你们两个吟诗,更觉清雅异常,故此就听住了。只是方才我听见这一首中,有几句虽好,只是过于颓败凄楚。此亦关人之气数,所以我出来止住你们。”这便将贾府秋天的气息很明确地点了出来。最后,黛死钗嫁,贾府被抄没,整个园子里的人死的死散的散,宝玉万念俱灰,披一领猩红斗篷消失在茫茫雪野中。这四大基调产生的原因,作为道姑的妙玉点得很明白。

我们还要注意几个人物,一个是曾经在园子里大行魇魔之术的马道婆,她虽然满嘴念佛,怂恿贾母敬奉的也是菩萨,但是她替赵姨娘所行魇魔之术引来五鬼却是道家的招数,她究竟信佛信道,竟找不到究竟。在84版电视剧《红楼梦》中,这个满肚子鬼胎的老太婆也是个道姑打扮,而且在戏里有很大的戏份和很精彩的表现。她靠什么震慑宝玉和熙凤二人的魂魄呢?我们不妨大胆猜想一下,那就是利用邪气的气场来包裹吞噬宝玉和凤姐的气场,以致二人“看看三日的光阴,凤姐宝玉躺在床上,连气息都微了。合家都说没了指望了”,因为小说开篇贾雨村就说了“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贾雨村说这番话是为了反驳冷子兴对于宝玉“愚顽痴呆”的断语,这个立场与作者在整个文本中所持立场是一致无异的,可见作者是非常相信这一点的。后来出场为宝玉凤姐二人禳灾的道士说:“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谁知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惹是非。”其实也就是在说道家的“无喜无悲”的生存状态是最自然的,是顺应天地的最好的生存方式。

第二个要注意的人物是“才华馥比仙,气质美如兰,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的妙玉。此女原为王府公侯之家千金女,只因家道败落了,只好出家做了姑子,她目无下尘,清高自诩,在整个贾府能够入得了她法眼的也就是宝玉黛玉二人。她大概就是贾雨村(或者作者自己)所说的“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只是又有一番正邪相妒的理论,使得妙玉最后的结局究竟有些悲凉了,不说也罢。作者毕竟是要把美的毁灭展现给众人看的,他达到自己的目的了,这已经足够。

庄子有著名的庄生梦蝶,陶渊明有悠然见南山的真气充盈,《红楼梦》里也多次提到梦境。比较重要的有第一回甄士隐午睡梦见僧道携通灵宝玉前来,并有一番言论,醒后就遇见僧道出现并预警英莲命运,然后甄士隐一个怜贫惜弱热心为人的好人却落到空无所依的地步;第十三回王熙凤梦见秦可卿与自己告别,并说了一番:“‘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生悲,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诗书旧族了?”“否极泰来,荣辱周而复始”的言辞,果真此后贾府一日不如一日;第八十二回黛玉梦见有人逼自己回南方嫁人,恐慌不已的她从邢王二夫人到凤姐到贾母到处求人,结果都被冷冷拒绝,心想大家平日的好竟都是假的,唯有求到宝玉时宝玉却挖出心来给她看,说愿意娶她,结果这一个梦竟真的成了黛死钗嫁的千古悲剧。这些都可以拿气场的理论来附会一下的,当现实的影子、你讨厌的人事或者至爱的亲人在你脑海里有很深印记时,你的身体可以随时调转天线准备接受来自这些地方的信号,并将其翻译成可能发生的事实,然后在你的梦境里出现,这还是大脑的一种特殊活动,自然也是跟气场和科学相关的。第五回宝玉梦见警幻仙景,此后十二金钗果真按照梦中谶词一一应验,死后成仙的姊妹们或者是到了化作气体飞升到其他宇宙空间去了,宝玉是因为太想念姊妹们,且气场比较强,所以可以接受到来自空间其他星球的姊妹们发射来的信号。

其实不独梦里,《红楼梦》现实世界也有被恶鬼缠身中邪弄丑的例子,第一百一十二回、一百一十三回的赵姨娘就因为其心不善而有厉鬼缠身蓬头赤足而死;紧接着凤姐又被尤二姐等人的鬼魂索命,也繁花落地,一去不返。

《红楼梦》写五鬼索命的故事并不一定就完全是为了热闹以吸引人或者完全是为了阐述哲学以启发人,也可能有一些现代科学的影子,而雪芹先生不自知,毕竟我们不是作者,就是作者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地复制出当年的经验和体会。

如果不至于过分牵强的话,我想在此处引用曹丕《典论·论文》和韩愈的一些言论为据说明另一个作家气质与作品的问题。

这是一个比较老的话题了,曹丕在其论文里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此外,韩愈也说过作文时须“气盛言宜”,说明古人对于作家气质或者才性对于作品的影响非常看重。引用到《红楼梦》中,则曹雪芹所秉之气正是可成高门逸士之气,故而《红楼梦》气高千古也就不足为奇了。这里,我们也可以引申一下,什么是所谓的“气”呢?不妨设想下,这里的“气”也是由人的气场影响所产生的一种气质,或者底气。

再回到《红楼梦》里,整部小说提到“气”字的地方不胜枚举,随意浏览一章,单第八十一回“占旺相四美钓游鱼,奉严词两番入家塾”,出现“气”字的地方就有12处。虽然此气非彼气,然而略加引申二者之间毕竟还是有关联的。可见道家“气”和“气场”或许竟是《红楼梦》中很重要的一个关目。

参考文献:

[1]《庄子·则阳》.

[2]吴云等.361°探索宇宙之谜[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214.

[3]吴云等.361°探索宇宙之谜[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108,109.

[4]李毓章.费尔巴哈泛神论理论的特点[J].云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2).

[5]《庄子·齐物论》.

[6]吴云等.361°探索宇宙之谜[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182-185.

猜你喜欢
气场红楼梦
气场
气场是个什么东西
《红楼梦》处处都是慈悲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话中话:《红楼梦》直接引语中的元话语分析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黄金时代
别样解读《红楼梦》
这个圈有一种矛盾的气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