垮掉的一代,碎掉的梦

2012-04-29 20:54罗凌霞陈治云
考试周刊 2012年25期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小说

罗凌霞 陈治云

摘要: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小说描述了主人公霍尔顿对于社会的迷茫和无奈,对于梦想生活的破灭。梦幻的破灭反映了社会苟延残喘的现状,引发了我们对于当代社会现状的思索。

关键词: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梦幻破灭社会现状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出生于美国纽约城一个富裕犹太商人家庭。他在十五岁时就被父亲送到宾夕法尼亚州的一所军事学校,据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关于寄宿学校的描写就是其在学校的经历。小说出版后,评论界曾褒贬不一。《纽约时报》赞其为“异乎寻常的、才华横溢的处女作”,批评声则围绕道德败坏、虚无主义、性描写和过度使用粗鄙语言等焦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更有数名美国高中教师因在课堂上教授《麦田里的守望者》而被迫辞职。然而时间是最公正的评断,时至二十一世纪,《麦田里的守望者》已然成为了美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不但被《时代》周刊评选为1923年至2005年间百本最佳英文小说之一,声名卓著的现代文库也将之纳入二十世纪百本最佳英文小说之列。

《麦田的守望者》这部长篇小说讲述了出身于纽约中产阶级家庭的十六岁少年霍尔顿,被一间精英学校开除后之数日内在纽约城里的生活。他住小旅馆,逛夜店,在电影院消磨时光,与妓女厮混。小说以第一人称的不可靠叙事,深入少年的内心世界,道出了青春期成长的苦闷,直指成人世界的伪善。小说通过第一人称以一个青少年的说话口吻,生动而又细致地描绘了一个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主人公霍尔顿是个中学生,是一位出身于富裕中产阶级的十六岁少年,在第四次被开除出学校之后,不敢贸然回家,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酗酒……他看到了社会的种种丑恶,接触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其中大部分是“假模假式的”伪君子。霍尔顿几乎看不惯周围发生的一切,他甚至想逃离这个现实世界,到穷乡僻壤去假装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但要真正这样做又是不可能的,结果他只能生活在矛盾之中:他这一辈子最痛恨电影,但百无聊赖中不得不在电影院里消磨时间;他厌恶没有爱情的性关系,却糊里糊涂地叫来了妓女;他讨厌虚荣庸俗的女友萨丽,却迷恋她的美色,情不自禁地与她搂搂抱抱。因此,他尽管看不惯世道,却只好苦闷、彷徨,用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安慰自己,自欺欺人,最后仍不免对现实社会妥协,成不了真正的叛逆者,这可以说是作者和他笔下人物霍尔顿的悲剧所在。作者从一个侧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追求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荒芜的社会风气,道出了资本主义的实质,将一幅幅丑陋的资本主义社会现象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些事实的一次次反反复复的呈现更让我们看到了梦幻的破灭,看到了在现实形形色色的包袱下社会苟延残喘的现状,一个梦在不清晰的模糊中渐渐消逝,这些引发了我们对于当代社会现状的沉沉思索。

小说主要为我们描绘了霍尔顿这个人物形象。他是一个出身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的中学生,十六岁的他比常人高出了一个头,整日穿着风雨衣,反戴着鸭舌帽,悠悠荡荡,不愿意学习和读书,不愿意参加学校里任何活动,对于学校里的一切:老师、同学、功课、球赛都一无所知,也腻烦透了,不愿意有丝毫的涉及和碰触,几次被学校开除,但是他却丝毫不觉得有任何的内疚和伤心懊悔。和同学打了一架之后他在深夜离开了学校回到了纽约城,但是他不敢贸然回家,当天住进了一家小旅馆。在这所旅馆里,他亲眼目睹了外界社会给他带来的种种纷繁复杂的形形色色的冲击,不三不四的人,穿戴女装的男人,互相喷酒的男女,寻欢作乐,惺惺作态,种种不同于学校的严规苛律让他觉得无比的恶心和惊讶,在夜总会厮混了一阵后仍旧烦闷无比,糊里糊涂答应电梯工毛里斯叫来了妓女。从他见到妓女时紧张和不安,到打发她离开,读者看出他在本质上并未腐化,只是在灯红酒绿、纷繁复杂的混乱动荡社会中,在残酷无情的现实面前,一个心智并未发育成熟的年轻人渐渐迷失了,彷徨了,不知所措地看着夜色朦胧人心惶惶。

霍尔顿不想再回家,也不想再念书了,决定去西部谋生,做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但他想在临走前再见妹妹一面,于是托人给她带去一张便条,约她到博物馆的艺术馆门边见面。过了约定时间好一阵,菲芘终于来了,还拖着一只装满自己衣服的大箱子,她一定要跟哥哥一起去西部。最后,因对妹妹劝说无效,霍尔顿只好放弃西部之行,带她去动物园和公园玩了一阵,然后一起回家。回家后不久,霍尔顿就生了一场大病。整部小说是以回忆的方式写的。

不难看出,主人公有一颗纯洁善良、追求美好生活和崇高理想的童心,涉世未深的他对于社会上那些热衷于性爱美酒的人十分反感和无奈,对于势力虚伪的校长感到很厌恶,从多次挣扎的内心世界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内心世界的彷徨和无措。他擦去墙上下流不堪入目的字眼,他遇到修女受难募捐立即慷慨解囊,他对妹妹菲芘真诚爱护,他为了保护孩子,渴望终生做一个“麦田的守望者”,并发出“救救孩子”的声声呼唤,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个拥有爱心的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纯净和祥和。可惜的是这些有些愤世嫉俗的强烈思想引起了消极反抗,来自内心深处的敏感、好奇、焦躁不安有待发泄,易冲动的青春期心理使得主人公一次又一次地厌恶反感学习,不求上进,追求刺激,甚至玩世不恭,一种逆反的心理在无限滋生并扩大,他渐渐觉得成人的世界里没有一个人可信,全是“假仁假义的伪君子”,在连他敬佩的唯一的一位老师被他发觉是同性恋者后,他想起那些理论:“一个不成熟的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他看不惯现实社会中的那种世态人情,他渴望的是朴实和真诚,但遇到的却全是虚伪和欺骗,发觉自己无力改变这些现状之后的他,变得异常消沉和无奈,只能留下苦闷、彷徨和放纵,最后甚至很想逃离这个现实世界,到穷乡僻壤去装成一个又聋又哑的人。这一切的悲剧都是当时那种特定环境和背景下造成的。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是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二战的阴霾尚未散去,冷战硝烟又起,一方面科技发展迅速,另一方面人们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无力改变的社会大背景下,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于是,“垮掉的一代”出现了,霍尔顿就是其中的一员,缺乏理想地过着抽烟酗酒不求上进的生活,幸运的是他并没有使自己沦落到吸毒群居的地步,因为在他的心底,一直还存在着对美丽和遥远的梦的追逐,他还想守着自己的这份初衷——麦田里的守望者。

对照着来看,我们还能进一步发掘。我们生活的这个国度也正处于一个重大变革时期,一切都在日新月异的更新发展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与当时的美国确实有些相似,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在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人开始在浮躁中迷茫起来,渐渐陷入消沉的世界里,逐渐丧失了斗志和理想,没有了最初的热情,向往平庸和平静,向往庸碌无为。这也映射出了当代大学生的一些现状,懵懵懂懂地进入象牙塔中,发现理想和现实有着太多的差别,慢慢地开始迷茫和不知所措,在浑浑噩噩中虽然不至于像主人公一般抽烟酗酒,但是心里的理想已经奄奄一息,理想之花在懒惰中渐渐枯萎,在阴暗潮湿的心里怎么也无法生根发芽。

作者写出了主人公在美国当时那个时代里的对于社会的迷茫和无奈,对于梦想生活的破灭的失落。《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受到重视,不仅是由于作者创造了一种新颖的艺术风格,通过第一人称以青少年的说话口吻叙述全书,而且是由于它凸显了资本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实质。人活着除了物质生活外,还要有精神生活,而且在一个比较富裕的社会里,精神生活往往比物质生活更为重要。最为重要的是在小说塑造的这群人物特别是小说主人公身上我们看到了太多的相似点,才会忍不住一次又一次地想到自己的处境,国家社会的处境,何其相似的方式和模式,何其相似的颓废和无奈,最终不愿意落得守望麦田的那份梦的破碎,所以寻求一种解脱之法,从种种结局中找到可以避免的方式,不再重蹈覆辙。这本薄薄的书在备受争议下让生活在新时代的孩子们渐渐发觉迷茫的实质,明白现实和梦想之间不可避免的差距,拒绝彷徨和无措,让理想在生活中重新燃起,也不失为一种更好的状态。在那些荒唐的背后,粗陋简单的言语为我们塑造了霍尔顿这个形象,加上他放荡不羁有些任性的行为总能让我们想起自己或者身边的人,真实得让人颤抖,那时的美国,社会混乱得让人承受不起,精神和物质无法同步,这让青少年在踏入社会后发觉什么都开始变质,然后迷茫地接受了一些邪恶,一些梦破碎后的黑暗,一步一步延伸到了人生这条道路上,无法回头。

守望,一片纯净的天空,自由自在,遨游在无尽的欢乐精神空间里无法自拔;守望,一双逐梦的眸子,肆无忌惮,张望着巴望已久的自以为是的愉悦。寻梦,撑一支竹篙,在不远的深处四处张望,梦,在哪里?翻开这本书,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这极富诗意的书名。麦田,守望,这是一番多美的画面,让人不经意间就会陷入深深的遐思中,沉醉于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里。

参考文献:

[1]唐姿.话语权利的规范与主体行为的叛逆——试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镜像期幻灭[J].怀化学院学报,2005,(03).

[2]杨翠萍.从伊登、盖茨比和洛曼之死透析美国梦幻灭的必然性[D].安徽大学,2005.

[3]袁晓松.从霍尔顿的成长经历中还可以读出什么——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心理评析[J].阴山学刊,2011,(02):18-23.

[4]郎晓娟.后喻性·道德恐慌·大众歇斯底里——《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文化病理诊断[J].外语研究,2010,(03).

基金项目:本文是湖南省财政厅、教育厅2010年湖南省高校科研课题“后现代语境下“美国梦”幻灭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文号湘财教指[2010]75号。

猜你喜欢
麦田里的守望者小说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从意识形态角度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两译本的研究
《麦田里的守望者》
异化的边缘人
从映射理论视角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
旋转木马上的追寻
明代围棋与小说
我是怎样开始写小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