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历史概念教学

2012-04-29 02:24姜常虹
考试周刊 2012年25期
关键词:世界市场工业革命资本主义

姜常虹

摘要: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概念的界定是学习的前提之一,高中生在学习历史时会接触到很多历史概念,教师会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解读,在解读过程中,由于教材、学生和教师的某些因素会导致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存在一些困难,作者尝试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鼓励学生对教材进行自主解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历史概念教学自主学习

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概念很多。如果不弄清楚词语的内涵和外延,就无法对历史事物准确把握,也不能实现对历史材料的合理解读。但是高中学生在理解概念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学生学习的困难在哪里?教师教的难点又在哪里?教师怎样做才能够使学生听得明白,从而理解到位呢?我认为教师应主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教材实际出发,较多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

一、学习历史概念存在的困难

(一)教科书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编排体例上,教科书采用模块和专题的编写体例,将中外历史混合编排,有很多优点,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首先,同类知识过于集中,不利于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内容跨度大,高度概括,增加了学生的认知难度。最后,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不清晰,学生不容易搞清楚历史内容的先后顺序。

(二)学生存在的困难。

首先,学生通史的知识背景有一定欠缺。浙江省初、高中采用的教材都是专题式教学模式,多数学生的历史学科基础是只见专题,不见体系。其次,学生相关学科知识存在一定不足。以必修二为例,这本书主要以经济文明的发展为研究对象,在课本中出现了很多经济学方面的专有名词、术语,学生欠缺相关的知识背景,教师要适当进行解释。

(三)教师存在的困难。

首先,教师自身知识储备不足,教材的容量很大,难度也深,教师在有些问题上囿于学识所限,需要一边教一边学。例如:对人文主义的理解,对宋明理学的掌握;其次,教师对学情的把握程度有限。课程的设计具有持续性和有序性,教师应当考虑学生当前的学习如何与其前、后阶段相联系。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与能力的程度进行课程的诠释和历史概念的解读。

二、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处理方案

从教学实践看,教师在备课时主要把精力放在对教材的解读上。我认为备课时可以更多考虑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进行课程的诠释和历史概念的解读。在“备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比较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培养。

历史概念的种类很多,根据教学实际,我主要对两种概念的解读进行了分析与尝试。

(一)对于学术性强,课本又缺乏相关知识背景介绍的历史概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教材内容出发,通过寻找相关史实、归纳内在规律、提炼概括总结三个步骤进行分析,整个过程主要由学生自主参与、自我归纳,教师做一定指导。

例如: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这三个历史概念,学生本来理解起来就疑云重重,课本又较缺乏相关背景知识,如果展开分析,教师就需要进行大量补充说明。而且即便如此,学生可能还会陷入新的概念的分析理解的过程中,老问题没解决,新问题又出现,问题可能会复杂化。结合这一问题,这里对学生自主分析的步骤进行如下分解。

首先,请学生在教材上分别找到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这三个概念相关的章节。“垄断资本主义”一词出现在必修二专题六“导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发展成为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国家”一句中;而“垄断”及“垄断组织”则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一词出现在必修二专题六第二课《罗斯福新政》的“渡过难关”一目的“真正使美国彻底摆脱这场危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爆发后,美国经济被纳入政府的全面管制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迅速发展。”一句中。在必修二专题六的第三课《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第一目“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详细阐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巩固和发展的原因、表现、与西欧相比的特点及其实质。“国家资本主义”一词出现在必修二专题七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的第三目“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中。

其次,理清概念的基本要素:历史时期、相关国家、国家类型、相关历史事件或现象。“垄断资本主义”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关系密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罗斯福新政、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关系密切;“国家资本主义”与新经济政策、苏俄、社会主义国家有一定关系。

再次,让学生寻找出概念与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基本得出这样的一些认识,也许是不成熟的或者是科学性不强的,但是教师可以在学生解读中发现存在的知识误区或误解。例如:学生基本可以得到以下初步的认识:垄断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产生的,资本与生产高度集中形成垄断,垄断资本主义就是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结果;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罗斯福新政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摸索出的一条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有效途径。国家资本主义对于社会主义的苏俄而言是在维护公有制的前提下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探索性措施。

最后,借助书籍了解专业解释以便形成正确认识。

这个分析的过程只是让学生初步区别概念的内涵,不做更深入的分析。从中学生认知发展需要来看,类似这样的历史概念浅尝辄止即可,只要区别清楚使用的范围和背景,对应清楚相关的历史史实就够了,太多太深的分析和说明会加重学生的理解负担。

(二)对于关联众多历史事件的核心历史概念的解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文本发掘教材史实要点,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概念要点,并注重建立概念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例如:在必修二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中,课标明确要求学生掌握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掠夺、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在授课时,教师可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这四个历史事件与世界市场之间逻辑关系的分析上,而忽略了学生甚至不太清楚世界市场。教材并没有解释什么是世界市场,学生在理解过程中的逻辑关系建立相对困难,教和学脱节。我就曾经听过的《工业革命是如何催生世界市场形成的?》这节课进行尝试。这节课要讲清两个历史概念,一个是工业革命,一个是世界市场,并在此基础之上重点让学生理解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首先,教师请学生回顾: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与掠夺对世界市场的形成有怎样的影响?进而设问:工业革命是如何催生世界市场形成的?在学生不知如何着手解决问题时,教师以课本为依据,摘录相关史实罗列,让学生理清工业革命中的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罗列的相关史实如下:(1)海外殖民扩张;(2)圈地运动;(3)手工工场的发展;(4)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5)纺织技术革新;(6)近代机器大工业诞生;(7)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确立;(8)瓦特改良的联动式蒸汽机;(9)燃料工业、机械制造业、冶金业、材料工业、交通运输方面的革命;(10)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11)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12)加快了城市化进程;(13)第三产业的发展;(14)部分人群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15)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16)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选取的史实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充分利用了文本资源。在引导学生理清事件与事件之间内在逻辑关系时做以下设问:(1)将以下历史现象分类;(2)标注类别及历史现象彼此的关系;(3)总结工业革命的概念。设问紧紧围绕历史概念的基本要素展开,学生在这个分析过程中明确了工业革命的背景、经过和影响,对工业革命的概况也就清楚了,实现了对工业革命这个概念的理解。在理解工业革命的基础上,解决“工业革命如何催生世界市场”和理解“世界市场”就容易多了。

其次,为便于学生建立起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课本未作详细说明但又在课本中若隐若现的“世界市场”的基本特征,教师进行补充性说明。所做说明如下:世界市场的基本特征有(1)市场空间:遍布世界,联系紧密;(2)贸易总额:急剧增加,持续发展;(3)商品结构:西方商品,东方原料;(4)贸易制度:自由主义,确立准则。教师通过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工业革命是怎样让世界市场的四大特征具备的?学生在理解工业革命的基础上可以较容易地归纳出如下要点:①通过殖民扩张和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使特征一具备;②通过提升技术含量,增强产品竞争力使特征二具备;③通过机器生产为中心的国际分工使特征三具备;④通过经济思想引领与政府政策推动使特征四具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实际理解能力出发,从教材基本史实出发,由浅入深,又深入浅出地解决了多个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理清了历史概念,而且理顺了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总的说来,教师在分析解读历史概念时,可以根据不同历史概念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法,尤其是重点考虑学生具备怎样的相关知识背景,怎样能够使学生充分利用课本。教师的解读与学生的理解契合程度越好,学习目标的实现就越理想,对概念的解读也就会更到位。

猜你喜欢
世界市场工业革命资本主义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重构与发展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煤、铁、蒸汽与工业革命
第四次工业革命与超级智能时代
“一带一路”倡议是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新实践
工业革命
历史的必然: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的提出与理论内涵
工业革命的扩展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