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策略

2012-04-29 13:03谭晓丽
考试周刊 2012年19期
关键词:术语译者院校

谭晓丽

自国家教育部2006年首次批准三所院校成立本科翻译专业后,先后有多所院校申请试办本科翻译专业。这一方面反映了市场对各类翻译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从翻译学科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高校的翻译专业设置经历了曲折的路程,现逐步走向健康发展的阶段。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本科翻译专业应如何根据自身特点来确立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

一、本科层次翻译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

关于本科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全国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2011)有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本科翻译专业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宽阔国际视野的通用型翻译专业人才。毕业生应熟练掌握相关工作语言,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跨文化交际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中外社会文化,熟悉翻译基础理论,较好地掌握口笔译专业技能,熟练运用翻译工具,了解翻译及相关行业的运作流程,并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工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毕业生能够胜任外事、经贸、教育、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中一般难度的笔译、口译或其他跨文化交流工作。”

我对此培养目标做出解读并进一步讨论培养模式。首先,本科翻译专业培养的是一般翻译通才。因为,大学本科阶段提供的是通识教育,学生摄入的是基础性的百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就业市场变化极大,毕业学生应具备较强的适应性,能够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来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学生的知识面宜广不宜窄。当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专长或学校的特点选择一两门专业翻译课程。对待这个问题,国外的做法比较灵活:在主修翻译的同时,学习某一专业领域里的一组基本课程,或同时选修经济、商贸、人文、科技、社科(柯平,2000:51)。

教育部批准成立本科翻译专业的院校有层次和类别之分,有综合型重点院校(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外语类重点院校(北外、上外、广外)和地方型综合类院校(河北师大、浙江师大),旨在鼓励各级各类院校发挥各自在翻译教学上的传统和优势,培养各类翻译人才。例如,综合类重点院校可以发挥其在知识结构、层次等方面的优势,着重培养文学典籍、社科、科技等领域的翻译人才;外语类院校则有在口、笔译培训方面的优势,同时,各种商贸、外事类翻译也大多由外语类院校的师生承担,是他们的强项;地方性院校则有地方优势,各地的经济、文化建设也是巨大的市场,需要各种翻译人才,地方院校的毕业生则是它们的首选。当然,这样的分工强调本科翻译专业的创办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应在总的目标(一般性翻译通才)一致的前提下,依据各地、各校不同的需求和条件,调整各自的培养模式,确立各自的教学目标和计划。

二、一般性翻译通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翻译通才应具备哪些知识结构?学者们做过相关探讨,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结论。何刚强(2007:42)认为,合格的译者应具备双语能力、相当的国学基础和足够的杂学知识和良好的思辨能力。王银泉(2008:77)认为理想中的翻译人才必须兼顾语言能力和翻译技能,熟悉文化差异,通晓百科知识,获得以市场为导向的各类应用型翻译能力。庄智象(2007:132)提出将翻译专业课程分为专业技能课、专业知识课、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课三部分。仲伟合把翻译本科专业知识与技能结构概括为:语言知识与能力、翻译知识与技能、通识教育三大块(2011:21)。

这里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如何理解应用型人才所需的翻译知识和技能。不少人以为,翻译专业的学生就应当全面地掌握翻译理论知识,因此,大多数翻译专业的本科院校开设了翻译理论选读和翻译史课程,但专业翻译训练每周要求十几个课时,另外还要求做大量的课外练习,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全面、系统地学习翻译理论。二是本科层次翻译专业应给学生开设什么样的翻译理论课?怎样开设?应该说,本科阶段没有必要开设专门的翻译理论课程,但翻译专业可以考虑开设大课或讲座,将学生必须掌握的概念交代清楚即可(刘和平,2009:39)。讲授的理论内容也要有选择,应当是那些与翻译实践密切相关、能指导实践的理论,如翻译的性质、原则、标准、语言、风格,翻译与语境,翻译的方法和技巧,翻译的过程和单位,翻译的功能,等等。这些理论能帮助学生分析翻译任务,对翻译步骤进行分类和解释,为具体翻译策略的使用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可以对译文进行建设性的批判,理论的指导可以减少实践的盲目性、随意性。再者,翻译理论的导入也应在课堂的起始环节,如放在教师的讲评之中,与具体的翻译文本紧密结合。还可以在每个单元训练前给学生列出必读书目的相关章节,并给出思考题,让学生用必要的理论武装头脑,在训练中发现自己的问题。

通识教育模块中包含的计算机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十分重要。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每天出现的新词汇数以万计,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胜任各学科文献的翻译,译者必须掌握现代化信息工具。术语学词典编撰知识和数据库知识有利于译者系统掌握行业术语的分类、存储、更新等方法。如果译者具备基本的术语学词典编纂知识,便可对各种质量良莠不齐的术语学词典进行甄别,对所收录的术语不会盲从。另外,译者在翻译工作中常常需要收集和记录自己行业的术语,以备今后工作需要。如果译者掌握了术语学数据库的知识,便可以对术语进行分门别类、存储、更新,翻译工作会事半功倍(苗菊、高乾,2008:59)。译者还要学会使用翻译软件,在承担大量的翻译任务时,进行人工辅助机器翻译,既可以加快翻译的速度,又可以保障翻译的准确性、可读性。语料库辅助翻译研究和译员培训早已成为事实,这里要强调的是译者使用语料库收集双语平行文本进行阅读和分析,找出各种文体的总的倾向,有助于翻译实践。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缺乏对双语各类文体特征,尤其是各种应用文体特征的了解,学生在翻译中常被一些文体方面的问题困住手脚,译文也不符合译入语的行文规范。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中英文体对比、写作等知识的摄入得以部分解决,但关键是输入与输出比例的问题。一般认为,输入是输出的10倍,输出的译文才能保证正确与地道。常用的教材收集范文的数量有限,无法保障学生有足够的知识输入,而语料库则是一个方便的工具。

翻译知识技能模块里译者的综合素质包括译者的心理素质、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翻译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活动,不仅要求译者有大量的知识积累,还要求译者以高效率、高可信度完成翻译任务。因此,译者要有敏捷的头脑、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度的合作精神,这些素质除译者本人的天赋外,还要靠职业训练来培养。国外的翻译培训机构安排有大量的训练,学员除必须掌握娴熟的双语能力,还必须懂得翻译培训任务的时间限度,同时也必须了解翻译过程中具体文化语境的细节处理。

三、结语

本科翻译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科学合理的本科翻译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完善课程评估体系的前提,是涉及教学诸多环节的关键工程。在这一工程中,尚有很多问题以待讨论,例如,应当开设哪些翻译专业技能课程?翻译职业培训可有哪些形式?开设哪些选修课?怎样辅导学生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工具辅助翻译?等等。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引起关注和讨论,与同行一起努力,不断完善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翻译行业提供合格的从业人员。

参考文献:

[1]鲍川运.关于翻译教学的几点看法[J].中国翻译,2003,(2):48-50.

[2]何刚强.传统、特色、师资——本科翻译专业建设之我见[J].上海翻译,2007,(3):49-51.

[3]柯平.世界各地高校的口笔译专业与翻译研究机构(下)[J].中国翻译,2002,(6):45-51.

[4]刘和平.论本科翻译教学的原则和方法[J].中国翻译,2009,(6):34-41.

[5]苗菊,高乾.构建翻译专业教学模式———术语学的借鉴意义[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10):57-60.

[6]王银泉.改革我国高校翻译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8,(1):74-78.

[7]仲伟合.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J].中国翻译,2011,(3):20-24.

[8]庄智象.关于我国翻译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外语界,2007,(3)14-23.

本文属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兴本科翻译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09BYY029)和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湘教通[2011]315号第305)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术语译者院校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