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的思考

2012-04-29 00:44龙美华
考试周刊 2012年14期
关键词:语言艺术艺术语言

龙美华

摘要: 课堂语言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润滑剂,如何把握好课堂的语言艺术,是小学语文教师值得重视的问题。文章从语言艺术在课堂中的重要性着手,结合现实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语言艺术思考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言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语言,从形式上可以分为口头语言、表情语言、肢体语言等。本文重点阐述教学过程中的口头语言。口头语言根据内容大致可以分为讲解语言、问题语言和评价语言。在很多教学实践活动中,同样的一堂课,有的教师语言无味、照本宣科,让学生听起来昏昏欲睡,教学效果自然不好。而有的老师讲课听起来是一种享受,亲切和顺,舒展自然,音调和谐,恰似大珠小珠落玉盘,把精妙的课文讲解得丝丝入扣,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无形中让课堂教学变得轻松、活跃。但是,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真正重视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并能将这种艺术性教学语言带到课堂的教师并不多见。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很多学生认为语文课程枯燥无味的原因。

教师的课堂语言,规范是基本要求,还要富有形象性。李燕杰教授说:“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要细致刻画,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成风趣。鲁迅讲课,用农民讨媳妇不要“杏脸柳腰、弱不禁风”的“美人”,而要“腰臂圆壮、脸色红润”的劳动姑娘这个生动形象的事例,来阐明“美的阶级性”这一抽象的理论问题,就相当的通俗易懂了。

一、课堂导入的“语言艺术”

经过多年的教学,很多教师不可避免地养成了说口头禅的习惯,并且在课堂中会不经意间脱口而出。课文的导入就那么几种模式语;表扬与批评也是翻来覆去几句常用语,作业的要求老生常谈;“这个、那个”之类的词儿,把文章的整体感破坏殆尽。这一切皆因惯性使然。面对新课程改革,面对一届比一届聪明、个性鲜明的学生,我们能以不变应万变吗?教学语言中的这些惯性让我们的教学变得多么苍白与枯燥,某些口头禅已沦为学生课间模仿取笑的对象,甚至出现了课堂上学生在下面接话茬的尴尬场面。因为你的那一套学生早就耳熟能详,不胜其烦了。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教学语言不能刻板,要注意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应化身孙大圣,摇身七十二变,把自己从这惯性中拉出来。

培根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教师就得广泛学习,获得教学语言永不干涸的源头活水。口头禅在某个方面来说正是教师黔驴技穷的一种体现。因为他的教学语言积累就是三板斧,他在课堂上自然变不出什么花样了,只能翻来覆去总是那么几句话。于漪老师素以教学语言优美、考究著称。她善于从戏剧、电影、绘画、音乐等各种艺术中学语言,这不仅使教学语言词采丰美,而且形成课堂教学中浓郁的文化氛围。魏书生老师的课堂语言则折射出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广博的知识面,他力求使自己的课堂语言既清晰又明白。所以,物理、化学、美术等学科的一般术语经常在他的课堂语言中出现。语文教师不仅要成为专家,还要成为杂家。知识越多,课堂语言越丰富,课堂教学越轻松、自如、有效。

在课堂内容的导入前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如何达到这样的效果呢?关键在于教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与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按照教学需要把它们引入课堂,调动自如,以塑造形象,营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迅速理解和记忆学到的知识。幽默的语言很受广大学生的欢迎。教师在授课中,还可以根据教学进程,学生的情绪、反应,随机应变地穿插一些生动幽默的话语。这样便可以调节教学节奏,营造轻松课堂气氛,也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二、另眼看待流行语

教师课堂语言仅具规范性也是不够的,高中学生每天一堂接一堂45分钟的课,被一轮又一轮不断“轰炸”,再耐得住性子的学生也是会乏味和走神的,更何况大多数的学生并不具有良好的耐性,好动并好奇才是学生的天性,枯燥的教学语言只可能成为一种难耐的“煎熬”。针对这种现象,只有巧妙驾驭好课堂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才能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也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使学生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产生了不少流行语,我在听课过程中就经常“遭遇”一些流行语。诸如“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你最喜欢学哪一段?你读懂了什么?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这些话似乎成了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用语的经典。那么,这些话到底包含了什么呢?是真正体现让学生自作实践、探究,还是教师也在赶时尚?实际上,反反复复地运用这些语言将会步入模式化的泥淖,失去自身应有的个性。我看到有些老师在学生连课文都没读通顺的情况下就急于抛出一个大问题:你读懂了什么?于是,经过一番轰轰烈烈的回答后,似乎让学生自主探究这一目标已达成。其实呢,学生刚才回答的内容重复很多,浮在字面表层理解的很多,而真正体现学生个体思维,有独特见地、较深刻内涵的精彩回答却是难以寻觅。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在于“你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大而空的,它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面对这个问题,似乎什么样的回答都可以。启发学生与文本对话,以求更深的理解,这用意当然好,但启发不能空泛,不能漫无边际,心灵对话应该有实在的依托,有具体的突破口。课堂教学是极具个性化的艺术,教学不崇尚流行,教学也没有时尚。

当前一些流行语可不可以用?答案是肯定的,问题在于怎样用。盲目地照搬照抄,人云亦云,那就犹如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效果适得其反。教学崇尚的是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崇尚的是真实和真诚。因此,我们提倡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坚持本色,自己最擅长怎样讲话就怎样讲,所谓扬长避短者。在坚持本色的基础上,再学习借鉴,勇于创新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即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教学语言的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言语气氛和言语格调,它是教师追求的语言最高境界。雕塑家罗丹曾说:“在艺术中,有风格的作品才是美的。”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说:“有风格的教学语言才是美的语言。”语文教师的语言风格有质朴无华、清新明丽、机智风趣、亲切童真童趣等不同类型。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个性等特点学习形成自己的特色。当然,在具体教学中,还应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不同而灵活采用相应的风格语言。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艺术的魅力远不止这些,艺术的探索更是无止境的。成功的教学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而这种艺术需要教学语言展示,教师的语言水平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需要通过教学实践不断锤炼而提高的。我真心希望通过对教学语言的这些探究和分析,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实践与探索让我确信:语文教师的语言就是语文教师的魅力之源。

猜你喜欢
语言艺术艺术语言
语言是刀
主持人语言艺术与包装的重要性
生活中的语言艺术
纸的艺术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习近平的语言艺术探析
我有我语言